三、高技术战争交通运输保障的要求与对策
高技术战争交通运输保障面临的新问题,对组织实施交通运输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针对高技术战争对交通运输保障的影响与要求, 采取相应的对策,努力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适应高技术战争需要。
(一)建立一支现代化交通运输保障力量
高技术战争的交通运输保障,必须要有一支装备精良,技术先进,快速反应能力强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保障力量。这支现代化交通运输保障力量,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高技术战争的需要相适应。
- 交通运输装备数量充足,能量大限度地满足战争需要
高技术战争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参战兵力多、物资消耗大,部队机动频繁,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的强大的运输力量,是难以保障部队快速反应需要和作战行动的。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军队为增强军队的机动能力,在各级部队都配备了大量的运输工具;如美、俄军队在战略运输工具方面,均有 1000 多架战略运输机和几千艘战略海运船只。在战区和部队,各级都配有运输飞机、直升机和大量运输车辆,因而能在突然事件发生时,保障部队作出快速反应。马岛战争中,由于英军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的强大运输力量,加之动员潜力大,因而能在马岛危机发生后,出动各类运输补给船只 71 艘,携带物资
60 余万吨,不仅将作战部队远涉重洋运到南大西洋战区,而且还保障了部队远离本土作战的需要。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虽然依靠其一支数量充足的强大的战略运输力量, 出动几百架战略运输机和 385 艘海运船只,把作战部队和作战物资迅速运抵
海湾地区,但也暴露了运力不足的问题。据报道,美军当初计划到 1990 年 9
月中旬即可向海湾地区运送兵力约 25 万人左右,结果直到 10 月中旬才基本达到这一目标,影响计划执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运输能力不足”;为驻海湾的几十万军队提供的装备和物资,“堆满了沙特港口、空军基地和一些主要公路”,堵塞情况比较严重,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缺乏交通工具”。因此,为应付周边地区发生的突发事件,我军也应建立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的运输保障力量。
- 交通运输装备与设施技术先进
高技术战争需要高技术的交通运输装备与设施来保障。如果交通运输装备和设施与作战装备和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不同步,就难以保障作战的需要。如果海上运输船只的速度低于作战船只,就难以跟随海上编队实施保障;如果作战车辆是装甲履带化,而运输车辆是轮式化,就难以保障装甲部队在野战条件下作战的需要。因此,交通运输装备和设施一定要与作战装备同步发展,与整个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为适应高技术战争需要,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军队各级部队的运输装备正朝着速度快,机动力强;装载量大,保障能力好;越野性能强,防护力好;综合补给力强,自动化装卸能力高等方向发展,各种铁路,公路,水路,管道、机场、港口、码头等运输基础设施, 都在运用最先进的高技术进行改造,全面提高其综合、快速保障能力。对此, 我军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用最新的技术研制和发展新一代高技术交通运输装备和设施。
- 品种齐全配套,综合保障能力好
高技术战争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参加的军兵种多。各军兵种由于编制装备不一样,作战任务有异,因而对各种运输工具的需求也不一样。为此,
应针对各军兵种对交通运输工具的需求,编配其需要的各种运输工具,使之品种配套,提高其综合保障能力。如海军的海上运输船,应有油水补给船、干货船、弹药补给船、医院船,拖船等各类运输船只,才能使海军在海上形成综合保障能力。空中运输工具,要有近、中、远程和大、中、小运输飞机, 以及重、中、轻、直升机等各类机型,以适应各种不同情况运输的需要。
- 交通运输装备通用化、系列化
为便于战时组织管理和维修,各国军队包括交通运输装备在内的武器装备正在走通用化、系列化的发展道路。目前,美国侍军战斗部队和支援部队已实现了运输装备标准化,系列化,用机动性能好的新式战术轮式车和履带装甲运输车取代陈旧的商用货车,既提高了运输效率,又便于管理和维修, 在海湾战争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 技术状况良好,战备水平高
高技术战争发生突然,部队对此必须迅速作出反应才能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必须时刻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持高度的战备水平, 才能一声令下,立即保障部队出动。因此,必须加强对交通运输工具的维护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同时,对于已经达到服役年限或已接近服役年限的交通运输装备应及时组织换装,以免一旦有事,难以保障部队出动而贻误战机。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由于部分运输工具的技术状况不佳,没有能完全适应机动保障工作需要。如担任战略军事运输任务的 C—5、C—141 运输机,都已服役 20 年,加上大负荷连续的远程飞行,有相当数量的运输机出现故障,不得不轮流停飞,进行维修保养。参加“沙漠盾牌”行动战略海运的第一类 43 艘后备役船只,平均年龄在 24 年以上,技术状况普遍老化,
有 26 艘没有达到“经过 5 天准备即可启航”的要求,占参加航船总数的 62
%。有的后备役船甚至经过了 10 天或更长时间修理才勉强起航。
(二)综合使用各种运力,灵活组织运输
综合使用各种运力,不仅是解决运力不足矛盾的需要所决定的,而且也是我国多层次的运力结构,各种不同运输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各个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因素决定的。历史的经验证明,在参战军民多、运输任务重、敌人对交通运输破坏严重的现代战争中,单靠某种运力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只有综合组织和运用铁路、公道、水路、航空、管道和人畜力等各种运力及运输方式才能完成军队作战和国民经济战时生产的运输任务。近期几场高技术战争的实践证明,高技术战争交通运输保障,不能是单一手段的运输方式,必须综合使用各种运输手段构成多种运输方式,才能保障空中、海上、陆上的运输线的畅通。美军在越南和海湾战争中的运输保障可以给人们的启示:
“红球特别快车” “红球特别快车”是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根据国防部部长助理(设施和后
勤)办公室 1965 年 12 月 1 日的指示,建立实行的一种特殊的补给和运输程序。在需要紧急供应修理配件,解除装备器材停用状态时,才能用它取代正常的程序。为此,固定了直接归威斯特摩兰将军使用的专机或可以由他预定的飞机。在西贡设立的“红球”管理处,与美军太平洋总部设在美国本上的主要管理站—后勤管理处一样,负有控制和管理“红球系统”的责任。美国特拉维斯空军基地是接收“红球特别快车”所有发运物资的空运站。美国本土所有供应“红球特别快车”的部门,也都成立了专门的“红球”办事机构。
据 1970 年 7 月 31 日的最后报告,开始实行该办法以来,共办理请领 92.792
万件;其中,空运到越南的 90.9 万多件,占 98.1%,共重 6.7 万多吨。1968
至 1970 财政年期间“红球特别快车”特急类请领,在美驻世界各地的陆军向美国本土的请领总量中,平均占 2.2%。
“特快海运”行动在海湾战争中,同必须空运特别重要的部件和补给品一样,也必须将集装箱物资尽可能快地运到战区。实施“特快海运”的行动。
就是为了加快集装箱物资的运输。在运输司令部的指导下,军事交通管理司令部和军事海运司令部,与海洋航空公司一道,共同规划和实施“沙漠风暴特快海运”行动。通过使用商业海运程序,可不把集装箱直接运往沙特阿拉伯,而是在地中海倒载到适于在航海支线航行的小型船只上,然后再迅速送到西南亚。越洋到西南亚地区,集装箱船运的标准时间是 30~35 天。“特快海运”行动要求,从美国本土最后一个装载港行至西南亚卸载港所用时间为 23 天。在“特快海运”行动中,航行时间平均为 25—27 天,比正常航行
时间缩短了约一个星期。开始,在 35 天内,派出了 6 批船只实施“特快海运” 航行,以后便每周一批,以保障战区的需要。实践证明,“特快海运”行动对于运送急需物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运输方式。
“沙漠快车”行动。
海湾战争中,美军由于在战区内有数以千计的飞机、坦克和其他装备, 因此要有超乎寻常的后勤补给线。10 月下旬,战区内已有 20 万美军,军事空运司令部在运输司令部的指导下,开始实施一项称为“沙漠快车”的特殊空运行动。在“沙漠快车”行动中,专门指定了一架 C—141 运输机每天从美国本土向战区运送零部件。这架飞机每天中午 12 点 30 分从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起飞,这个时间正好与美国本上的夜间邮件和空运包裹快送时间表,以及后勤空运公司(同空军后勤司令部和陆军器材司令部签有合同的私营空运公司)和炔运空运公司(同海军签有合同)的飞行时间表相吻合。“沙漠快车”行动将从申请到收到急需物资的时间由两个星期减到 72 个小时。
11 月,向阿拉伯半岛部署了更多的部队,这就增加了对连夜空运重要零部件的需求。为了与欧洲战区提供的后勤和维修支援连接起来,美军又在欧洲实施了一项类似的特别空运行动,即“欧洲沙漠快车”行动。参与这一行动的飞机从拉姆施泰因起飞,在德国莱茵—美因空军基地装载,每天运送 1 次。C—141 运输机午夜飞离拉姆施泰因,45 分钟后即可到达莱茵—美因空军基地。装完货,加好油之后,它们便飞往沙特阿拉伯,并按规定的时间与清晨 5 点 30 分抵达宰赫兰。卸载和重新加油之后,C—141 运输机飞回拉姆施泰因。
把急需零部件运抵沙特阿拉伯后,再用地面运输工具或军事空运司令部部署在战区内的 C—130 运输机将其运至最终目的地。至 1991 年 2 月底,在“沙漠快车”和“欧洲沙漠快车”行动中,共向责任区空运了近 2500 吨物资。
在“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战略空军司令部的加油机还定期从加利福尼亚州的卡斯尔空军基地起飞,向安德森空军基地、关岛和迪戈加西亚岛的美军飞机提供支援。这些近似于“沙漠快车”行动的支援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它保障了这些地方的飞机有执行任务的能力和在短时间内运送大量重要物资的能力。此外,战略空军司令部还于 1 月中旬开始实施“巨型快车”行动,主要是为了保障部署到战区的 B—52 轰炸机的作战行动。6 架KC—135 飞机在 4 个月内运送了 680 人和 198.8 吨物资。
地面运输网与“蓝球快车”
海湾战争中,美军在战区内建立了完善的地面运输网络,实现了陆上和空中协调行动,共同完成了长途运输大量军事装备和补给物资的任务。
公路运输任务非常繁重。美军动用了大部的预储车辆和广泛利用盟国的车辆组成强大公路运输力量。在地面作战开始前的 21 天,仅美军支援司令
部,执行运输任务的汽车就达 3500 多辆,行驶里程 3500 多万英里。
铁路和内河运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争初期,由于只有一条从利雅得到达曼的单轨铁路,铁路运输的作用不大。到战争后期,这条铁路用以把弹药和集装箱从港口运往内地的弹药储存站。陆军水运船只则沿沿海航道, 不仅把货物从主要海港运往波斯湾沿岸沙特境内的其他港口,同时还运送预置弹药和装备,或者把物资运到储存地点。
为了满足自身对勤务支援的需要,中央总部空军司令部也建立了一个地面运输网,并把这一行动称为“蓝球快车”行动。在开始向海湾部署部队阶段,运输通用物资的地面运输车辆严重匮乏,使得中央总部空军司令部只得单独签定合同,租用地方长途运输车辆,为本军中各单位提供运输勤务支援。在“蓝球快车”行动中,中央总部空军司令部成立了一支建制长途运输力量, 它包括 200 名空军汽车司机和 100 辆租用的牵引车和油车,运送各种物资, 如喷气飞机发动机和航空航天地面支援设备,并转运某些弹药和油料。
综上所述,综合使用各种运力,首先是要扬长避短、合理分工。要根据运输工具的性能和特点,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减少地形道路、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运输工具的效能。战略、战役后方应尽量发挥铁路运输的作用,战场上应尽量发挥汽车的作用,山岳丛林和山地应发挥人畜力运输的辅助作甲,有条件的地方应发挥空运和管道运输的作用。其次是因地制宜地使用各种运输工具。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各个季节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因地制宜灵活使用各种运力,如铁路、公路、水路发达的地区,应尽量利用这些优势组织运输; 沙漠地区组织骆驼运输,山地组织骡马运输,寒区组织冰上、雪上运输;水网稻田地区组织水上运输等。三是组织好各种运力的衔接,使从战略后方到战役、战术后方,形成一环扣一环的不间断的运输链条,并使各种运输工具的整体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为此,要加强计划调度,做到在运输任务的安排上,均衡控制各种运力和途中运量的流通;抓好各种运输工具的有机衔接, 加强装、运、卸的组织和现场指挥,防止物资途中积压;组织交通调整勤务, 防上道路堵塞;抓好运输途中的生活、救护、加油、维修等服务保障工作, 保障各种运输工具发挥最大效能。
(三)组织实施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保障,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保障的整体效益
组织实施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保障,有助于充分挖掘交通运输保障系统内部的潜力,使各种运输工具、各个交通运输保障部门进行有机地结合,形成整体的合力,以有限的交通运输保障力量,最大限度地保障战争。
- 运输力量使用一体化
运输力量使用一体化,指陆海空运输力量联合运用,常备与后备运力的联合使用,以及盟军运输力量的联合使用。
陆地运输力量,海上运输力量,空中运输力量具有不同的运输特点,适应不同任务的要求,联合使用三种运输力量在于提高运输力量对运输任务的
适应能力,取得最大的运输效率。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统一协调军事空运司令部,军事海运司令部及军事交通管理司令部的行动,充分发挥各种运输力量的作用。在“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空运的物资达 54.4 万吨
(占物资总量的 5%,占除散装油料以外物资总量的 15%);在兵力部署与保障阶段,空运的人员有 50 万。海运力量在运送兵力和物资方面贡献最大, 为实施“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运输总货物量的 95%。预置装备和物资,不仅对部队及早具备作战能力和对部队进行保障有重要作用,而且还可减轻空运和海运力量向战区运送物资的负担。
在战区及空运、海运、陆地运输内部,一体化运输也成为一条共同的原则。美军在战区建立了地面运输网,以保证陆路和空中运输力量协调行动, 共同完成长途运输大量军事装备和补给物资的任务。在战区内,C—130 运输机为中央总部执行两种支援任务,亦即参加“战区固定空运线”和“骆驼” 行动。“战区固定空运线”行动是战区内的一种联合空过行动,其主要任务是在阿拉伯半岛各个补给基地之间运送人员和邮件。“骆驼,行动的任务则是在整个战区内提供日常的物资运输勤务。根据定期空运计划,实施“骆驼” 行动的 C—130 运输机,把货物空运到整个阿拉伯半岛各个目的地,这项空运计划类似军事空运司令部平时安排全球战略空运任务时所采用的计划。人员的输送要依据运输机是否有空闲而定。实施“骆驼”行动的目的是,使战区内的货物运输机同抵达宰赫兰和利雅得两个主要航空卸载港实施“沙漠快车”行动的运输机密切配合。在部队集结的繁忙时期,空军共有 147 架 C— 130 运输机在战区内奔波。其中,在进攻作战最紧张阶段,每天用于执行“骆驼”行动和“战区固定空运线”行动的 C—130 运输机多达 25 架。海军动用了自己专用的空运力量主力,把军事空运司令部的固定补给空运卸载港、“骆驼”和“战区固定空运线”行动运输线,以及固定翼运输机和直升机的地面装载点连为一体。地面装载点设在巴林、沙特的吉达和埃及的胡尔加达,以便为波斯湾和红海作战编队的海运提供支援。海军的空运力量还为几乎所有设在沿海的后勤补给站提供勤务支援。海军陆战队 20 架现役和后备役C—130 运输机,在军事空运司令部的主要补给空运卸载港和本军种的部队之间搭起了桥梁。这些 C—130 运输机以巴林国际机场和沙特的朱拜勒为基地,穿梭于战区后勤基地和设在沙特北部的前方后勤基地之间。CH—46 和 CH—53 直升机,作为海军陆战队的物资分发工具,与战区后勤基地、前方后勤基地和前沿海军陆战队联系密切。这种一体化的运输形式使各种运输力量相互配合, 高效率地完成运输任务。
充分利用国内外民用运输力量是,一体化运输的突出特点。现代战争的实践表明,保障几十万大军作战需求,仅依靠军队现有运输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充分发挥军队运输力量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一切运力资源,才能有效地缓解运力不足的矛盾,满足军队机动和物资人员运输的需要。据美国国防部的海湾战争报告中说,在“沙漠风暴”行动期间,美国需要 1200 多辆重型装备运输车,而国防部只能提供约 500 辆。所缺车辆以下述
方式得到补充;从美国各卡车公司获得 182 辆(租借 134,购买 48 辆);从
其他国家获得 715 辆,其中沙特阿拉伯提供 330 辆(租借),德国提供 189
辆(赠送),埃及提供 100 辆(暂借),意大利提供 60 辆(赠送),捷克斯
洛伐克提供 40 辆(购买),这些重型装备运输车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角, 如果没有这些车辆,就很难使部队从沙特港口按时到达战术集结地。
- 装运卸组织一体化
美军在总结用快速海运船加快部队调动速度的经验时提出,美国军事战略,强调要对危机作出快速反应,这就要求必须快速海运重型部队和各种补给品。要加快海运速度,就必须减少各运输环节所用的时间。这些环节包括将物资运往装载港,在港口装载、航渡、卸载和把物资运到仓库和前方集结地域。装卸比较缓慢,滚装船是减少中转时间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在大多数船只是散装货船的情况下,应调整后备役船队的编成,增加滚装船的数量。同时,计划者还必须想方设法将第一类后备役部队的船只,部署到最有利于快速装运主力部队的港口。
美军对提高战区内空运效率的主要做法是,提高航空港的吞吐能力(即所能接送人员和补给品的速度)。首先,加强勤务人员、物资装卸设备和辅助设施,以便装卸大量的到港物资和人员。这项工作由随第一批运输机抵达战区的航空港勤各部队支援分队来做。这些支援分队负有双重职能,一方面充当战区内各个地区的先遣队,另一方面为到达战区的战略空运飞机和战区内的短途空运飞机提供勤务支援。
提高空运效率的另一个主要做法是,减少飞机在地面的停留时间。停机坪的空间极为狭小,使飞机几乎无回旋余地。有时,C—130 运输机只能在不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卸货,或者不得不停在远离停机坪的地方。至关重要的是,必须使到港的货物和人员尽快离港,以便为新到港的物资和人员腾出空间。为了使部队尽快离港,美军不得不同东道国签订合同,使用它们的公共汽车和卡车,来弥补现有的建制地面运输车辆之不足。
- 运输与安全一体化
随着交通运输在高技术战争中的地位作用的增大,运输安全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在高技术战争中,运输实施应与安全保障溶为一体。在马岛战争中,英军在派出大量作战舰艇为运输船只护航的同时,对大型后勤舰船还配备了防空兵器,因而保障了运输船只的安全和运输补给线的畅通。海湾战争中,美军一方面加强自身运输系统的防护能力,使运输能力与
作战能力同时得到增强。另一方面,把破袭伊军的交通运输,作为整个作战计划的一部分,贯穿战争的全过程。在持续 38 天的战争空袭阶段,约有 1/3 的飞机用于轰炸伊拉克的交通枢纽、设施和运输线,使伊拉克通往科威特的所有铁路、公路交通被切断,全国 2/3 的桥梁被炸毁,伊军的战争补给能力急剧下降,后勤供应极端困难,以至影响到削弱其战斗能力。
- 运输保障与保障运输一体化
先进的运输手段在提高运输保障效率的同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运输保障支持系统为其服务。现代化的运输工具运量大、速度快、行程远,这为军队机动和物资运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也正是由于运输性能的提高,运输装备的结构愈加复杂,技术要求增强,对保障系统的依赖性更大。因此,充分发挥现代运输工具的作用,必须建立其技术维护修理、物资补给、交通保障、安全保障等服务系统。高质量的运输保障支持系统是提高运输效率的倍增措施。如美军为保障大批战略运输机迅速将地面作战部队运往海湾地区, 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共动用了 262 架 KC—135 和 46 架 KC—10 加油机, 为 3.3 万余架次的飞机加油,在向海湾派兵的最初几个星期,16%的空运飞机都是在空中得到加油后直飞战区的。有时,C—5 和 C—141 运输机是在即将着陆前或刚起飞后得到空中加油的,以帮助减轻在战区卸载机场的加油负
担。这样做还有助于解决机场加油站少和停机空间小的问题。
总之,只有实行运、修、防、保一体化,才能有效地完成高技术战争后勤保障任务。
(四)统筹安排,军民兼顾
高技术战争中,在运输任务繁重、交通道路受敌威胁和运力下降的情况下,要区分轻重缓急,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输送部队和输送物资的关系,首先保障军队的战略战役展开。从稳定战局的需要上讲,在遭到敌人突然袭击的情况下,只有以最快的速度调集一切运输工具,将部队输送至预定展开地域或新设防的地域,迅速组成坚固的防线,才能制止敌人长驱直入, 稳定战局,为尔后的进攻和反攻创造条件。同时,一线战区的部队平时在阵地储备有相当数量的物资,可在一定时间内保障作战需要。因此,战争初始阶段应首先保障部队的战略、战役展开,待部队展开时,再集中力量抢运物资。
二是处理好主要和次要的关系,确保重点。在运力不足和运输任务重的情况下,必须善于处理好主要和次要的关系,确保重点需要。在主要作战方向和次要作战方向上,重点保障主要作战方向,兼顾次要作战方向;在作战物资和生活物资的关系上,重点保障作战物资运输,兼顾生活物资的运输在一线部队和二线部队的关系上,重点保障一线部队运输的需要,兼顾二线部队。当然,主要和次要是相对的,具体的,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是相互转化的。国此,要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运力使用到对战略、战役行动有决定意义的行动上去。三是处理好军运与民运的关系,军民兼顾。军运是直接为战争服务的,
军运保障的程度,对当前的战略、战役行动有直接的影响。民运是为支援战争和保存战争潜力服务的,对尔后的战争,乃至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二者必须同时兼顾,不可偏废。但由于战争各个阶段所处的情况不同,对运输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军运和民运的比例应根据战争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就战争初始阶段而言,在主要战略战役方向,应重点保障军事运输;在可能遭敌人规模高技术杀伤的战略城市和工业区,应在保障军事运输的同时。优先安排人口疏散,以保存战争潜力。从总体上讲, 战争初始阶段军事运输将高于民用运输。随着战争的发展和敌我力量的转变,战争中后期的军民运输可能接近平衡,乃至军运量逐步下降。
(五)抓好交通道路的维护与抢修,确保交通道路畅通
由于交通运输线是军队作战的生命线,交战双方对交通运输线的破坏贯穿于整个战争之中,因而交通运输线的抢修也将贯穿于整个战争之中。尤其是一些重要交通干线和目标,将成为敌人反复破坏的重要目标,抢修任务更为艰巨。因此,交通运输线上的抢修,将成为战争中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突然而艰巨的工作。认真做好交通道路的抢修工作,对于确保交通道路的畅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在抢修力量部署上要军民结合,扬长避短
战时交通运输抢修力量包括铁道兵、工程兵、道路部(分)队和地方交通工程队伍,以及交通沿线人民群众这三个部分。这支宏大的交通运输抢修队伍由于建制、装备和技术水平不同,各有所长。因此,在组织和使用抢修力量时,必须根据各种抢修队伍的素质和任务需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军队系统的铁道兵、工程兵和道路部队组织健全,技术装备好,抢修力
量和机动力强,有战时抢修的实践经验,一般应负责主要战略、战役方向上的重要交通干线和重点目标的抢建、抢修和遮断任务。
地方铁路、交通、民航、管道工程队伍,对本系统内的交通线情况熟悉, 技术熟练,设备也齐全,一般负责所管区的重要交通干线和目标的抢建、抢修,或以部分力量配合军队抢修力量执行任务。
交通沿线广大人民群众,是战时交通道路抢修的基本力量,人力充足, 情况熟悉,有一定突击抢修力。应在沿线地方政府的领导下,采取分区分段包干负责的办法,在专业工程队伍的指导下,完成交通运输线的维护与抢修任务。
- 在抢修力量的使用上要突出重点,确保主要干线畅通
战时敌人对交通运输线的全面破坏及抢修力量的有限,必然使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十分突出。为此,应根据敌人对交通运输线的破坏情况、战争需要和抢修力量现状,确定战略、战役交通抢修的重点和确保线路,并采取集中力量对付敌人集中破坏的办法,确保关键交通运输线的畅通。一是要把最有抢修突击力的铁道兵、工程兵和道路部队,使用在抢修任务最艰巨的地方, 确保重点需要。二是把最熟练的工程技术人员集中于重点地区,及时解决抢修中最复杂、最困难的技术难点。三是把最先进的装备集中于重点地区,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提高抢修效率。四是在物资器材上优先保障重点抢修地区的需要,确保抢修任务的顺利完成。五是在防卫力量上重点保障重点抢修地区的安全,保障抢修工作的顺利实施。
- 在保障手段上要多种方法并举,快修速通
为保障交通运输线的畅通,必须根据抢修任务重以及抢修队伍组织、技术、装备参差不齐等情况,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手段。一是采取机械作业与人工作业相结合、制式器材和就便器材相结合、利用原有线路、车站、桥梁、码头、港口和新建相结合等方法进行抢修。二是紧急情况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技术标准,先保障通车、通航、通油, 尔后逐步加固和完善。三是多桥、多渡、多路。多桥,是在桥梁附近新架设一些便桥或水下桥、舟桥等,一旦桥梁被炸,仍可通行。多渡,是在重要桥梁和渡口附近开设一些新的轮渡、筏渡、门桥渡场、架设舟桥。当桥梁和渡口被炸时,实施多点多渡。多路是在主要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桥梁、车站、港口、调车场等重要目标附近,修建多条迂回线路(航道,形成彼此相连的交通网。当主要交通干线和重要交通目标被破坏时,利用迂回线路(航道) 绕行,做到此断彼通。
- 在抢修的保障工作上要预有准备,力争主动
要争取抢修工作的主动权,必须在保障工作方面预有准备,因此,要预先拟定好抢修方案,准备好抢修用的器材,培训好抢修骨干队伍,以缩短抢修的准备时间,从被动中争取主动。
(六)建立与高技术战争需要相适应的高效灵敏的交通运输保障机制 高效灵敏的交通运输保障机制,是完成高技术战争交通运输保障任务的
重要物质基础,对此,目前各主要军事强国都十分重视高技术战争对交通运输保障的要求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与高技术战争需要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保障机制。我军的交通运输保障机制,在改革开放和我军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方针指导下,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与战争需要相关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与高技术战争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
建立和完善与高技术战争需要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保障机制,是完成交通运输保障任务必须着力解决的紧迫问题。
- 建立和完善军事交通运输指挥管理体制
从海湾战争看,美军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调动部队、装备、物资以保障战争需要,除了指挥手段先进外,主要的是因为美军运输系统的体制合理,指挥关系顺当。美军的运输系统是个实体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统一调动指挥三军运力和调动指挥全国民用的陆、海、空运力,并能够征用国内的运力和租用国外的运力,以保障在全球范围部署、运送、维持美军的需要。美军运输体制的这种双重职能,使其运输效能可以充分发挥。我军的军事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应借鉴外军有益的经验,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体制,一方面纳入国家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一方面对军队的交通运输系统实行运输保障的统一计划领导和交通设施建设的归口管理。就军队的交通运输系统而言,从总部、军区到野战部队,从陆上、水上到空中的运输力量,都应归口到各级的交通运输部门统一实施管理。包括我军需要使用国家和地方的运力,也应由军队的运输部门归口提出使用计划和要求,目前我军陆上和水上的运力完全可以实现由运输部门归口管理, 海空军和陆军建制内的运输机,从长远看,也应实现由海空军和陆军运输部门归口管理。但考虑我军目前运输机少的实际情况,当前在运输机的使用上, 应实行由运输部门提出计划和使用要求,报作战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
实现三军运力的统一指挥和归口管理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便于发挥运输部门的职能作用,提高运输效率。我军是高度集中统一的人民军队,军委首长的决心、命令和指示要靠军队各系统、各部门贯彻和实现,各部门虽然职责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从我军内部分工看,司令部门负责传达首长决心并监督贯彻执行情况,主要负责指挥和调动部队。运输部门围绕首长决心和命令的实现,主要负责运输工具和运力的调动及运输保障。赋予运输部门指挥调动运力的职能,有利于运力的合理安排,有利于调动军事运输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运输系统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有利于组织综合运输保障。我军目前的运输方式已由平面运输保障向立体运输保障过渡。为了使我军有限的运力充分发挥最大的运输效能,更好地为我军建设服务,实行归口管理十分必要。交通运输部门平时掌握运力分布和技术状况,能根据任务和需要,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和手段,统一计划和调整运力,统一组织和实施交通运输保障。尤其在实现战区内三军联勤保障体制后,由运输部门统一归口管理调动三军运力,更能适应战区三军联勤保障的需要。
三是有利于交通运输保障的快速反应。交通运输实行归口管理以后,为应付平时的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等紧急情况,交通运输部门可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快速保障队伍。由军区和军兵种分别指定一定数量的汽车部队、海运船队或飞机担任,由军区和军兵种直接掌握、管理和使用。适当改善装备,加强训练和管理,保持很高的战备水平,遇有情况即能根据上级命令迅速出动, 保障快速反应部队和执行任务部队的行动,完成紧急运输保障任务。
- 健全交通运输动员机制
未来战争我国军事交通离不开国家和民用运力的支援。但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要做到快速动员大量的国家和民用运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
有统一的动员职能机构,平时对民用运力建设贯彻军事要求,使之形成能适应战争需要的强大保障能力,还要有必要的立法保证,处理好军事需要与经济利益的关系等。当前应着重解决以下三点:
一是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动员机构。由于国家的交通运力动员牵扯到国家、军队和地方许多单位和部门,组织工作极为复杂,必须有一个统一归口的职能机构领导和组织。目前的各级交通战备领导小组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办事机构不完善,限制了职能作用的发挥。目前, 国家已成立国防动员委员会,交通战备工作纳入国家动员委员会的统一管理之中。为此,应在现有的交通战备机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国各级交通运输动员体制,强化各级交通动员办事机构的职能,使之真正成为组织领导全国交通运输动员工作的实体职能部门。
二是预有各种方案。运力动员必须预有准备才能有效实施。美军能做到快速动员的主要经验就是动员方案完备,包括平时掌握民间商运力量的分布、技术状况,预先签订征用合同,适时对民用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建造设计提出军事要求。我军目前尚无系统的运力动员方案,对民用设施和交通工具贯彻军事要求也比较差。如我国民用船舶基本不具备装卸重型军事装备的能力,许多交通设施不配套,不能适应战时保障需要等。运力动员方案必须在交通战各部门的统一组织下,按战区和作战方向有重点地制定。先要了解运力和技术状况,进行摸底排队,根据作战预案,明确确定征用交通工具的种类、数量、单位,及组织实施动员的步骤和方法,集结展开的路线,加装改装的时间、地点等。还要搞好平时的演练,并保持战备水平。这样,一旦战争动员开始,就能根据预先制定的动员方案,迅速完成对国家和民用运力的征调和指挥。
三是制定动员法规。目前,我国交通运力的动员工作缺乏法律依据,组织工作比较困难。因此,应尽快颁发《国防动员法》,以及制定颁发系统的交通运输动员法规,条例,保障交通运输的有效动员。
- 制订军事战备交通设施建设法规
军事战备交通设施建设法规,是进行军事战备交通设施建设的法律依据和落实军事交通战备工作的保证。对此,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并颁布了各种不同的军事战备交通战备法规,使军事战备交通设施建设落到了实处, 因而有效地保障了军队的作战。海湾战争中,美军的交通运输保障之所以速度快,运量大,效益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平时依据军事战备交通设施建设法规,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形成了强大的交通保障能力和运输能力。从我国目前运输特点看,海、空运输力量正处于发展阶段, 陆路运输还是一个主要手段,因此,加强陆路运输建设显得极为重要。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看,近些年来虽有很大发展,但差距还很大。主要是道路少,路况差,尤其是陆地边防和沿海岛屿等周边偏远地区道路不畅, 大多是晴通雨阻;港口、码头、机场设施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比较突出,与高技术战争要求不相适应。但由于国力有限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重要的军事战备交通设施建设,难以纳入国家和地方的计划,因此,应根据保卫国家安全的利益需要,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军事战备交通设施法,把军事交通设施建设纳入国家交通建设之中,使军事交通和国家交通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同步提高。本着先急后缓,先主后次,统筹规划,重点建设, 逐步完善的原则,应针对各战略区的实际情况,先解决“热点”和重要方向,
以应付急需,后照顾一般地区,长远安排,逐步建设。同时,对战区的军内港口、码头、机场、道路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也要统筹规划;在战区交通网络建设的资金筹措上,要充分发挥军队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多方投资,多方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