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保障直接作战时间缩短,保障作战准备时间延长
高科技的发展,给高技术战争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直接作战时间正在缩短,作战准备时间却在延长。
(一)直接作战时间正在缩短的原因
一是因为高技术战争的综合影响,要求缩短战争进程的时间。如前所述, 进入 80 年代以来,尽管局部战乱不断,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三足鼎力的大三角格局已经打破,多极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这种大的国际环境下,各国人民都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发展本国的经济文化,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都不希望战乱,即使战乱已起,也不愿战争持久, 而希望战争尽快结束。正因为如此,作为战争指导者,在主观指导上都力求在战略上速决,避免陷入持久战的泥潭,以免出现不战不和,或像美军在越南、原苏军在阿富汗那样久战不决的消耗战的被动局面,特别是高技术战争消耗惊人,长期作战,经济上承受不起,因而力求打速决战。
① 《隆美尔战时文件》第 379—380 页。
二是高技术战争武器装备的发展,能够缩短战争进程的时间。高技术装备具有机动性能好、命中精度高、杀伤威力大等特点,在实战中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和耗费达到消灭对方有生力量、摧毁对方防御工事的目的。据国外报道,美军在海湾战争对伊拉克的空袭中,大量使用威力强大的新型飞机、新型精确制导炸弹、导弹、炮弹,以及电子武器,大大提高了空袭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例如 B—52 轰炸机所带炸弹大于 1 艘战舰或 4—5 架重型强击机,一次能投弹 20 吨,改进型可投弹 27 吨;F—117A 隐形轰炸机,不易被雷达发
现,可投 907 公斤激光制导炸弹,战斧巡航导弹采用数字式景像匹配区域相
关图作为制导,射程可达 1300 公里,命中精度概率误差不超过 4 米,有 166 个子母弹头,能全方位、多目标控时起爆,破坏力极大;铺路—2 型激光制导炸弹,抗干扰能力强,受气候影响小,昼夜能用,一般命中概率为 75%, 误差 7.5 米;战列舰上的 9 门 406 毫米舰炮,射程达 40 公里,每发炮弹近 1 吨重,是当今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巨型舰炮。由于广泛采取了卫星照像、红外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激光精确制导技术、雷达自动导航技术,和大量杀伤威力大的常规炸弹、导弹,不仅在 38 天的战略空袭中基本上摧毁了伊拉克的防御工事,后勤设施、交通运输,为美军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且美军损失极小。据有关资料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空军飞机损失率为 40— 60%;美军在朝鲜战争中飞机损失率为 44%,越南战争间为 30—35%;以色列空军在第 4 次中东战争中飞机损失率为 80%。而这次海湾空袭,多国部队飞机损失率只为 0.3%,美军为 0.2%。这里除美军掌握制空权和伊拉克反击不力的因素外,高技术兵器的防护性能好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因素。如果多国部队和美军不用先进的高技术飞机、炸弹、导弹和精确制导技术,而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使用一般的常规兵器和弹药进行战略空袭,要达到上述战略目的,美军的飞机和机组人员损失将增加 10 倍,弹药和航空油料的消耗将增
加 5 倍,战略空袭的时间将延长 3—6 个月。
三是高技术战争的实践证明,可以缩短战争进程的时间。本世纪 80 年代以来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如马岛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美军空袭利比亚、美军人侵格林纳达战争、海湾战争等,虽然还不能完全反映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发展趋势,但显露出了高技术战争的某些特点,使战争进程的时间大大缩短。如地面作战,由于高技术兵器的机动力、突击力、火力大大增强,从而使战斗的快速性、准确性、破坏性也大大增加,作战的时间大为缩短。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使用高技术装备的武装反坦克直升机,24 架直升机在 30 分钟内全歼伊拉克军队一个坦克师。而使用一般常规技术装备,进攻一
个坦克师的防御阵地,至少要有 3 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兵器,消耗大量物资器材和大批人员伤亡的代价,以及一天以上的作战时间,才能达成这一目的, 又如岛屿登陆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的瓜岛登陆作战达半年之久;冲绳作战登陆与上陆战斗达 3 个月之久;而英军马岛登陆作战,从特
混舰队本上起航(4 月 5 日),经过长达 1.3 万公里的航行,到登陆成功占
领全岛,仅用了 71 天时间。其中战略空袭与封锁海上运输线 22 天(5 月 1
日—5 月 22 日),登陆作战到占领全岛 27 天(5 月 21 日—6 月 14 日)。海
湾战争中,美军战略空袭 38 天,地面作战仅 100 个小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类似斯大林格勒等这样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时间都在 3—6 个月左右。未来战争即使不使用高技术核武器、化学武器,而是高技术常规武器,战争进程的时间也将会明显缩短。
(二)后勤准备工作时间长的原因
由于战争进程的时间,也就是直接作战时间逐渐缩短,作为保障战争胜利的后勤工作,在战争中用于直接保障军队在战争中作战的时间也自然随之缩短。但是,后勤直接保障战争时间的缩短,并不意味后勤保障任务比过去轻了,而是更繁重、更复杂、更艰巨了。因为要保障军队速战速决,缩短战争进程的时间,首先必须事先有准备,而且是建立在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基础之上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 只有有了准备,才能恰当地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战争的实践表明,现代化的技术装备越复杂,技术要求越高,要求准备的工作就越复杂,准备的时间也越长。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周密的准备工作,现代化的高技术装备就不能发挥其优越性,甚至可能造成战争的夭折与失败。因此,高技术战争的后勤准备工作和直接作战的后勤保障工作,就像十月怀胎与一朝分娩的关系。如果没有十月怀胎的充分的后勤准备工作,就不可能有顺利保障战争胜利的一朝分娩。如果十月怀胎的过程中准备不足,工作不细,就可能出现流产、夭折、早产,根本不可能有一朝分娩的婴儿哇哇坠地。由此可见,现代化的高技术装备愈先进,后勤准备工作愈复杂,准备的工作的时间则可能愈长,其主要原因:
一是高技术物资消耗量越来越大,物资品种数量越来越多,因而增加了物资筹措的难度,需要准备的时间越来越长。以海湾战争与原苏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比较,原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高兵力达 1200 万人,美军在海湾
战争中最高兵力为 55 万人,是原苏军兵力的 1/22;原苏军在长达 4 年之久
的卫国战争中,大约消耗各种主要物资 6600 万吨左右,美军在半年之久的海湾危机中消耗各种物资 3000 多万吨,约为原苏军的 50%,可见高技术战争的消耗之大。面对如此之大的消耗,如果没有事先的订货、采购、储运工作, 将所需要的物资准备就绪,是无法保障战争需要的。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同时,随着高技术装备技术越来越复杂,其物资的品种越来越多。目前许多国家为减少物资品种供应,对技术装备的零部件采取标准化、通用化的措施, 收到一定效果。然而这种措施只对通用常规兵器有效,对越来越复杂、技术越来越先进的高技术装备、机械、电子、仪表等却收效甚微。因为这些高技术装备、机械、电子、仪表及其软件精密而复杂,通用性差。所以尽管各国军队采取了许多有效地措施来减少物资品种,但物资数量品种的总数却未见减少,而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如美军 60 年代军队物资供应的品种曾达 400
万种,后来采取一些措施曾减到 300 万种,但 80 年代末又上升到 400 多万种。其中所不同的是常规武器装备的物资品种在逐步减少,而高技术装备的物资品种在逐步增加。由于物资品种增加.其生产厂家也自然多起来。且许多高技术装备的零部件是由许多生产厂家,甚至是跨国生产的,这就给高技术装备的生产、采购、运输,以及零配件的供应带来一系列复杂的协同关系,而解决这一复杂的协同关系需要有一个过程,因而需要时间。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所使用的高技术装备的零部件,涉及到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上千家公司和企业。因此,美军在战前不得不派许多人员到世界各地去采购物资,花几个月的时间进行战争的准备。
二是高技术战争技术装备的复杂性,需要准备的时间越来越长。高技术装备由于结构复杂,零部件多,精密仪器多,进入临战时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检修工作,而且需进行极为仔细的测试工作。否则,稍有疏忽,就会造成
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我国 1992 年 3 月为澳大利亚发射的通信卫星工作,虽然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准备和测试工作,只因连接点火的线路某一处焊接毛病没有检查出来,结果火箭没能升空。这是平时发射通信卫星,如果是战时进行核反击而火箭发射不能升空,就会给战争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乃至遭到失利。有些高技术装备零部件多达几万乃至 10 多万个,需要许多部门分批进行检查测试,十分费工费时。此外,有些高技术装备进入战备发射状态,也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面对这种大量而复杂的临战准备工作,一些国家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提高检修测验装备的自动化水平、研制综合检测试装备,提高后勤保障手段的现代化水平等,缓解这一矛盾。然而高技术装备结构日益精密和复杂的发展趋势,又抵消了人们的这种努力,使后勤装备工作的繁重性、复杂性,以及由此而需要大量时间的矛盾不仅难以缓和,而且有愈加激化的趋势。
三是高技术战争的事发地点往往出于意外,临战准备阶段需要紧急筹措战争所需的各种物资,因而战争后勤保障准备的时间越来越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交战双方往往因为边界纠纷、领土争端、民族矛盾、经济利益等问题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逐步形成敌对关系,因而事前对可能发生战争的地区、作战对象都有所预测,并作了相应的准备。尽管战争经历了由公开宣战到不宣而战的过程,但战争大部分是在预有准备的情况下和预有准备的地区进行的。战后,尤其是进入 80 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战争形态的变化, 使战争的事发地点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战争常常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打起来。战后,美苏都把争霸的重点放在欧洲,在欧洲集结重兵,但在欧洲却没有发生双方的武装冲突。然而在双方根本没有想到发生战争的加勒比海地区、中东地区、南大西洋,却发生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军入侵黎巴嫩、美军空袭利比亚、美军入侵格林纳达、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等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正如英国人在马岛战争之后所说的那样,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同意想不到的敌人,打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战争,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美国在海湾战争前,战略重点一直在欧洲,其次是亚洲。其地面作战师,只有第 24 机械化步兵师是针对中东沙漠地区作战的,其它部队毫无在沙漠地区的作战准备。当海湾危机爆发后,美军的后勤保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如怎样在短时间内把几十万军队、几千辆坦克,上千万吨物资从本土运到中东?沙漠地区作战,部队野战需要的帐篷、沙漠作战服、野战口粮、防暑防冻药品器材,伪装器材、饮水等衣、食、住、用的特殊物资如何迅速解决?适应沙漠地区特殊需要的运输汽车、装甲输送车、运输直升机、作战坦克,以及沙漠地区武器装备维护保养设备怎样解决?都需要从零做起,在战前进行大量的极为繁重而艰巨的准备工作,为此,除美陆海空军后勤全力以赴地投入战前准备工作外,美国政府不得不动员国家政府机关的 80 多个部门、全国 1/3 的企业,以及英、法、德、意、日等十多个国家的有关公司、企业进行临战的保障准备工作,诸如紧急生产爱国者导弹、反渗透净水装置、无火焰食品加热器、沙漠直升机、沙漠伪装网等武器装备、器材。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保障战争胜利缺一不可的事情。而要完成这些工作,都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时间。
为适应保障直接作战时间缩短,保障作战准备时间延长这一发展趋势, 许多国家军队后勤在战略指导上非常重视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准备与保障的关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后勤思想、组织、物资、器材、
经费等方面的准备工作,为争取后勤保障主动权打下基础。二是处理好“长” 与“短”的关系,在“长”上下功夫,在“短”上使劲作文章,所谓在“长” 上下功夫,就是在较长的准备阶段中,周密而细致地做好各项后勤准备工作, 力争使各项后勤准备工作符合战争的需要,不出疏漏。所谓在“短”上使劲作文章,就是要以成败在此一举的决心,集中后勤力量,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保障战争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