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宝宝降生的催生礼

在人生礼俗中,生育是一个重要环节。孕妇临产的那个月叫达月,到了达月,娘家必送礼物以示催生。因催生礼品丰盛,往往须用担挑上,有的地方干脆就叫“催生担”。

据宋代《梦梁录》记载:

杭城人家育子,如孕妇入月,期将届,外舅姑家以银盆或彩盆,盛粟杆一束、上以锦或纸盖之,上簇花朵、通草、贴套、五男二女意思,及眠羊卧鹿,并以彩画鸭蛋一百二十枚、膳食、羊、生枣、粟果及孩儿绣绷彩衣,送至婿家,名“催生礼”。

作为催生礼,一般有衣、食两项。衣有凡婴儿出生后所需用的衣服、鞋帽、包被、诞兜及至尿布都送上;食有鸡蛋、红糖、长面、桂圆、核桃等等。

催生礼随民风乡情不同,各地自有特色。

在杭州,孕妇产期将届的那个月的初一,娘家派人送催生礼,有喜蛋、桂圆及襁褓。同时,要携带一笙吹着进门,以“笙”谐“生”,以“吹笙”表示“催生”之意。也有同时用红漆筷子10双,或用竹筷用洋红染之,一并送往,取快生快养之意。

在温州地区,女儿临产前,母亲要送肉给女儿。肉约一寸见方,切得端正,不偏不倚,烧熟送去,当地叫“快便肉”,以为产妇吃了,临产快捷。

在江苏南京地区,过去每当孕妇足月后,娘家要将其接回去,给她吃面。吃时,大门洞开,用一长凳横在门前。女儿吃完面后,转身就走,一脚踢倒门前的木凳,径直返回夫家,不得回头,俗信这样便能顺产。

《金陵琐志·炳烛里谈》卷上曾述及清末南京送“过街面”以催生的习俗:

妇人将产子,母家必备小儿服饰及鸡、肉、面、馓相馈,谓之,催生。送礼后,逾月犹不生,则遣女仆备热面数碗送往女家,置诸地,急趋而出。女家人取食之,谓之过街面,是亦催生之余波也。

面条有“长寿面”或“长生面”之谓,用于寿诞祝年岁久长,又由于它与“生”有关,故被转用于妇人的生产。其所谓“过街”,即暗指小儿从娘胎来到人间的出世,犹如由此及彼的过街一样,快捷、轻松。

江苏高邮是有名的麻鸭之乡,不少礼俗都离不开一个“鸭”字。当地送催生礼多送开裆鸭。女儿出嫁,十月怀胎,女儿怀孕时,娘家常送些生果子,一是女儿想吃酸的,二是让女儿时刻记住一个“生”。催生礼送上瞟肥不生蛋的徉生鸭,表示女儿生养顺利,别有一番风味。

在四川自贡等地区,旧俗妇女结婚怀孕后,娘家要为其准备产后的鸡、蛋、米和为即出世的宝宝准备鞋袜、衣、帽。

在安徽含山等地,妇女怀孕期间,娘家要准备婴儿穿的衣、被、尿片等用品,婆家则于临产时炒“阴米子”,即蒸熟晒干的糯米饭,再以铁锅烘炒,俗称“催生米”,以便生育后用开水泡食。

在徽州,产妇临盆前,娘家要备好新生婴儿软帽,俗称“被窝帽”;和尚衣,即无领,无纽扣,以绳带连系的小人衣;包裙,口涎围、小鞋袜、尿布、红枣、红糖、鸡蛋等物,于月初一或十五送至婿家,俗称“催生”。按照习俗,送“催生”时,在路上还需戴伞遮天,不能说一句话。据说“催生”衣物,有神灵护送,报日后平安,故不让天色人语惊扰神灵,以图安康、吉利。

在广东饶平,规定临产前一日,娘家要备新生儿的衣服、鞋、帽等数套及各种点心食品,如麦包、粽子、红鸡蛋等,送至婆家“催生”。婆家收下服装和大部分点心食品,退回小部分,并将收下的点心食品,分赠给亲友、邻居。

以上说的“催生”,无非是孕妇的亲娘借此将婴儿出世后需用的东西送过来,并寄托希望女儿快生、顺产之意。

[旁注]

《梦梁录》 南宋吴自牧著。对于南宋首都临安府的城市景观、地理环境、里巷风俗、朝廷典祀,作了翔实地记载。其中一些文化史和城市地理方面的资料,更可以弥补正史、地方志之不足。是研究宋史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笙 是我国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汉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芦竹或紫竹制作,簧片用竹制作,笙斗用瓠制作;汉以后,簧片渐改用铜制。隋唐时期的笙斗改用木制,笙斗周围髹漆绘花纹。

粽子 又称“角黍”、“筒粽”,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阅读链接]

民间有一个关于催生娘娘的传说:从前,有个年轻媳妇名叫桂英,在头胎生产时因难产死了,死后就成了产妇鬼。桂英虽为鬼仍留恋人间生活,极想还阳重返人间。有个鬼卒知道她的心事后,给她出了个主意:“每到天黑你就出去,看哪家妇人生娃儿,只要不让她生出来,你就可以取替身超生。”

桂英照鬼卒说的办法做了。但她每次见到孕妇难产时的痛苦样子,怜悯和同情心总是油然而生,就千方百计设法解除产妇的痛苦,使孩子能够顺利地降生。后来,阎罗王知道了,认为她做了不少善事,就晋封她为“催生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