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而繁杂的丧葬仪礼

丧葬是人的最后一次仪礼,也是人们悼念逝者的仪式。古人对丧葬的仪节十分重视。据记载,早从周代开始,丧葬就有了一套完整而繁杂的程序。

古人临终时称“属纩”。据《礼记》的《既夕礼》、《丧大记》记载,人到病危之时,要给其脱掉内衣,换上提前准备好的寿衣。病危之际穿寿衣是因为人临终时身体不僵,便于穿戴。将很轻的新絮放在弥留者的口鼻上,测看是否断气。如果不见新絮摇动,病人就是去世了,这才可称“卒”。后来“属纩”就成了临终的代名词。

人刚刚去世不能立即办丧事,还要为逝者招魂,称为“复”。行复礼时,由一人拿着死者上衣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喊逝者的名字,连喊3次,再把逝者上衣卷起来投到屋前,下面有人接住并覆盖到逝者尸体上。

行复礼是“尽爱之道也,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就是说,生者不忍心亲属逝去,希望通过祈求鬼神,使逝者的灵魂重新回到身体上来。复而不醒,然后才办丧事。

办丧事,首先要为逝者沐浴,沐是洗头,浴是洗身。沐浴时用盆盛水,用勺子舀水往尸体上浇洒,用细葛絺巾洗擦,还要剪指甲和修胡须。负责沐浴的人,如逝者为男性用男侍者,女性用女侍者。逝者的亲属则在沐浴时暂时退出屋外。

沐浴是为了帮助逝者干净地离开人世,其习俗《礼记·丧大记》就有记载,而且一直沿袭到后代。据《晋书》记载,王祥将死,戒其子曰:“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由此可见,逝者如果没有特别的遗嘱,一般在去世后都是要沐浴的。

沐浴之后便是入殓,即给逝者穿衣下棺。《礼记·丧大记》和《仪礼·士丧礼》都对殓的仪节有具体记载。

殓有大殓、小殓之分。小殓是指给逝者裹上衣衾,时间在去世的次日早晨。大殓是把尸体放入棺内,时间在小殓的次日。不论小殓或大殓,孝子及亲属都要在旁边,并依礼仪多次哭诵,以表哀痛。至清代,民间已将大小殓合并为一,统称入殓。

入殓时有“饭含”的丧仪。饭是在死者口中放入米、贝;含是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饭含因尊卑不同而有所区别。关于饭,规定“君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稻”;“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关于含,据西汉刘向《说苑·修文》载:“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上述饭含的物品是当时的规定,后来饭含所用之物历代是有变化的,如宋代始还有含钱的。

逝者入棺后,孝子和亲属最后要瞻谒遗容,放声大哭,以示诀别。待棺上加盖,在灵座前行祭奠礼后,入殓的仪式才算结束。

尸体入殓后,要有一段时间停柩待葬,叫做“殡”。据载,夏代殡于东阶,殷商殡于两楹间,而周代一般是在堂的西阶掘一坎地停柩。西阶是客位,亲人逝世不愿让其早早离去,停在家中像对待宾客似地对待死者,故称殡。

春秋时还有殡于祖庙的礼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晋文公去世后,“殡于曲沃”。曲沃是晋国宗庙所在地,殡于庙显得更为隆重。后代民间也有另搭灵棚,停放棺柩的。

殡的时间长短不一。周代一般是天子7个月,诸侯5个月,大夫3个月,士庶人逾月而葬。但也有长达3年的,如据《淮南子》记载,周文王去世后,“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楹之间”。后世,封建帝王殡期无定,而品官多规定3个月而葬。

丧礼的高潮是出殡,即送葬。先秦出殡日期尚无特别讲究,汉魏之后,丧俗受佛教、道教影响,则必须选择吉日。这时的仪节是白衣执绋。彿是拉柩车的绳子,由亲友帮助拉,《礼记·曲礼上》说“助葬必执绋”。

据《周礼·地官·遂人》及《礼记》的《丧大记》、《杂记下》记载,天子送葬用6根大绳挽车,叫六绋,执绋者约达千人;诸侯用4根绋,500人;大夫用2根绋,300人。执绋原意是帮助拉灵车,实际上只是个形式。后世在出殡人的行列两旁拉开两根绳子,就是古代执绋的遗制。

送葬时挽柩的人还要唱挽歌。最早的挽歌见于《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虞殡》就是送葬歌曲。后来挽歌逐渐流行,如《晋书·礼志》所说:“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

挽歌通常用固定的词曲,也可以临时编创词句。如《北史》卢思道传载:“文宣王崩,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其善者而用之。”后代的挽联也是从挽歌演变而来的。

到了元代,出殡的仪节又有发展。据《马可·波罗行纪》对杭州丧仪的描述,送葬队伍中还有鼓乐队,一路上吹吹打打,僧侣们则高声念诵经文。到达葬地后,将许多纸扎的男女仆人、马、骆驼,金线织成的绸缎及金银货币投入火中。当这一批东西焚化完后,鼓乐齐奏,喧哗嘈杂,经久不息。

我国古代用棺材土葬是最主要的葬式。为了较好地保存尸体,贵族死后的棺木大多有棺与椁两部分。棺指内棺;椁指外棺,是套在内棺之外用来保护内棺的。椁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连孔子的儿子孔鲤死后也是“有棺而无椁”。而周代天子和诸侯的棺椁则可达三四层。

土葬是我国中原地区占主导地位的葬式。此外,还有火葬、水葬、风葬、塔葬、天葬、野葬、挂葬、悬棺葬、金坛葬、床下葬等等多种葬式。各种葬式分别实行于不同地区,用于不同情况的死者。如天葬主要流行于藏族、蒙古族地区,水葬多用于夭折的小孩和患传染病而死的贫民,塔葬则是藏族大活佛的葬式。

[旁注]

《晋书》 “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房玄龄等21人合著。编写时间晚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宋书》等。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刘裕420年废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作品。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有《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等。

《北史》 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撰写“二史”的方法是对“八书”进行“抄录”和“连缀”,并“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

[阅读链接]

天葬,又称为鸟葬或空葬,是藏族的一种古老风俗,也是最普遍的葬法。天葬台是佛教密宗大师所首创。西藏著名的天葬台之一止贡寺天葬台,就是止贡噶举派的相师仁饮贝所开辟的。

相传仁钦贝在禅定中发现止贡山是位魔女身,东山似观世音菩萨,南山如毗卢遮那佛,西山如金刚佛,北山如妙音女神,四面山峰的周围有8个林子,如同印度的八大尸林,居住着8个神祗、食肉罗剃、骷髅鬼等,在林子之间游来逛去,神出鬼没。他还看到8个林子间发出极强的光芒,在这片光亮中,他发现有一块五彩缤纷的圣石竖在那里,上面以天然花纹写着六字真经,如能在此天葬,圆寂后就可由观音菩萨引入天界。仁钦贝圆寂前宣布了他的发现,并在止贡寺附近建天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