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双双回娘家的回门礼

迎娶仪式礼成后,新妇必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见礼,谓之回门,也叫回酒,即古代所谓的归宁。有的从迎娶之日起算,第二天回门,如由迎妆起算则为三日回门;还有四天或六天回门的。总之看男、女两家的具体情况择吉而行。后来,有的家主为了节省人力物力而简化礼仪,把迎妆、迎娶、回门都集中于一天举行,谓之小三天,即一天办了三天的喜事。凡属这种情况,都在当天下午回门。

回门是新妇首次归宁,新妇出于对娘家的留恋,娘家出于对新姑奶奶的关心,所以,对此举都非常重视。照例是天不破晓,娘家就派人与车马去接。因为必须赶在黎明之前把新姑奶奶接出来,俗云:回门不见婆家瓦。有的还要由新郎的内兄或内弟来接姐夫或妹夫吃回门酒。有的说,是让姑爷认门,其实是让姑爷到门里进一步认人。与岳父、岳母等女家的家庭成员都要见个礼。

旧时,礼法严,规矩多。新妇临行前,得给公、婆磕头,然后才能动身。通常都是夫妇乘车轿同行。有势派的,新郎骑马率领仆众,前呼后拥,相当威风。有的贵族则是让新妇拂晓先行,新郎须待日上三竿始率仆众动身。一般平民回门,仅雇一辆挂彩的四轮马车而已。路人隔窗即可以看到里面浓施粉黛,头戴大红绒冠的新人。

及至到了女家,新婚夫妇首先要拜家堂里的神、佛、祠堂里的宗亲三代牌位,然后给父、母等亲族长辈行三叩首礼。新郎再与内兄、内弟等依次见礼,或揖或安。晚辈们则给新婚夫妇叩首见礼。受礼者必掏出事先封好的红封送给新人;新人亦将事先封好的红封赠给晚辈们。

全部礼仪就像在男家庙见、拜三代时一样。反正新郎、新妇是磕不完的头,请不完的安。有些幽默的老北京人管这时的新婚夫妇叫做磕头虫儿。一天下来,弄得新婚夫妇筋疲力尽。

最后,摆上酒席,通常是男、女分桌对摆,一桌是新郎首座,由男眷奉陪。另一桌是新姑奶奶坐上座,由女眷奉陪。规模小的,也有摆一桌的,将两位新人让到上座,分男左女右而坐,由几位女家长辈相陪。这种场面自然要在菜馔上尽量丰盛些,令人有充实感,预示着新婚夫妇婚后丰衣足食,生活美满。

饭后,活动安排不一。有的让新郎与新妇一同到女家的主要亲戚家回拜,有的由于主要亲戚都已赴会,即不再造府回拜了。新郎饭后称谢先行告退,只留下新妇在娘家与父、母说说悄悄话儿。

女儿首次归宁,必然要将初婚所见向父、母长辈们禀报一番,对这桩婚事是否满意必要流露出来。如果公、婆待人宽厚,没什么脾气,家道尚称殷实,夫婿也通情达理,能体贴人,全家自然皆大欢喜。

假如女儿诉说,婆家礼法严,规矩大,花烛未尽就宣布了家法八章。公、婆脾气大,夫婿身有隐疾、恶疾或染有恶癖、嗜好,如赌博、酗酒、抽大烟,与媒人所说大相径庭,不免母女相对流泪。甚至邻居闻听后,也为之叹气。

回门乃是传统婚礼的尾声。回门礼仪的结束标志着全部婚礼礼成。但还有些未尽的余音。例如:婚后9天、12天、18天,娘家必备食品看望女儿,谓之作单九或瞧九、作十二天、作双九。

其中,以双九最为隆重,算是正式的走亲戚。俗云单九不算走,双九才算走。所谓“走”即走亲之意,单九去了,双九亦不可不去。

过了双九,娘家人必接女儿归宁,新郎亦陪同再拜,并同桌共饭,聚会一番。但当晚必须回来。因为新婚一月之内,新房是不能空起来的,新婚夫妇必须双飞双宿。

一般新婚一个月之后,姻亲便可以自由往来了。新妇照例要回娘家住几天,谓之住对月。通常在办完喜事后,快到一个月时,娘家人就让新妇的嫂子或弟妇到男家向其公婆请示归宁的日数,公、婆自当慨允,或四日,或六日,个别路远交通不便的当可延至八日。

这次新妇回娘家必要接受七姑八姨二大妈的邀请,前去做客,忙个不暇;再者,新妇在娘家留宿,按习俗姑爷不能与之同房。据说,这样会使娘家家道败落。所以,新郎不便再去岳家。

等到新妇住满日子的头天,岳家必请新婿吃酒,以表敬意。次日晚饭后,娘家人即将新妇送回。转过天来,娘家人还要买些糕点、肉类食品再来看望女儿,少不得亲家重新聚会一番,共同祝愿小两口新生活的开始。至此,男女两家始才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办喜事的余音也逐渐在生活中消失。

[旁注]

礼法 礼仪法度。是指行礼的章法、程式。儒家制礼,希冀为万世作法式,是要供在不同空间、时间中生活的人们使用的。因此,礼必须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包括行礼的时间、场所、人选,人物的服饰、站立的位置、使用的辞令、行进的路线、使用的礼器,以及行礼的顺序等,这就是礼法。

牌位 又称灵牌、灵位、神主、神位等,是指书写逝者姓名、称谓或书写神仙、佛道、祖师、帝王的名号、封号、庙号等内容,以供人们祭奠的木牌。牌位大小形制无定例,一般用木板制作,呈长方形,下设底座,便于立于桌案之上。

家法 是指调整家族或者家庭内部成员人身以及财产关系的一种规范。但从规范层次即道德、宗教、法律、风俗、艺术等的综合体意义上讲,家法作为一种家族自治的规范,其产生与法律是同源的。二者都是源于原始社会习惯规范,直到国家出现后才开始逐渐分离。

[阅读链接]

喜庆蜡烛当中,有一种藏蜡,是较精致的工艺品,原系西藏喇嘛制造的产品。一般有四方形、圆形两种,皆有雕刻的花纹图案,常见的多是龙抱柱的形式,用于婚礼上的也有双喜字图案的。不过这种蜡多不能燃点,而是仅做装饰,故又称为样蜡。有的送礼人不但要送蜡烛,而且还要送一对蜡扦,礼仪上的雅称为蜡台。有时是一对童男女或一对古装的侍者,手托一盘,内有金属扦子,可插烛于其中,颇为艺术,称为蜡奴。通常这种礼品都被摆在礼案上,成为拜堂、拜喜神、拜天地用的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