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洞房花烛夜之礼

拜完天地后,就是入洞房。所谓“洞房”,即指新人完婚的新房。中华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人们把结婚仍然称为“入洞房”。但何时将新房称作“洞房”的呢?

相传,帝尧受命于危难之时,先是“十日并出”,禾稼焦枯;继而洪水泛滥,淹没田园,各地部落方国,割据称雄,独霸一方。帝尧依靠大羿等部落方国领袖的支持,削平群雄,重新统一中原,率领群众与水旱灾害作斗争,万民称颂。

一天,帝尧到仙洞牧马坡巡视,同牧民谈论畜牧之道。正说之间,忽见一位仙女凌空飘然向仙洞而去,众牧民惊喜地指给帝尧说,那是被称姑射神女的鹿仙女。

帝尧巡视回来后,鹿仙女的形象一直浮现于他的脑海里,萦绕在他的心头。夜里梦见鹿仙女飘飘然从天而降,凝目含笑,向他走来,与他并肩携手,互诉衷情,驾云凌空同游。

帝尧微服到姑射山访察,走到仙洞,远远看见林边草坪上有一个青年女子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忽儿腾空,忽儿遁地,穿石如人虚,履空如平地,身边有一只小鹿陪伴着她。

帝尧心想,她一定是鹿仙女了,于是健步上前,向她打躬施礼。不意她竟未答话,抽身躲到一棵松树后边,面含娇羞地装作用木梳梳头。待尧将走近时,她将木梳往这株树上一扎,又转到另一株树后边嬉笑着。帝尧也嬉笑着追赶,不觉来到一个僻静处,猛然从山谷窜出一条巨蟒,口吐红信,目光瞵瞵,昂首向尧扑来。帝尧后退不及,被地上的草丛绊倒。

在这危急时刻,鹿仙女见状,折身一个箭步跳到帝尧身前护挡住他,倾手一指,只见那巨蟒浑身颤抖,回身向山谷退去。

帝尧惊恐之余,一再拱手感激鹿仙女救命之恩。二人相随回仙洞途中,互相倾诉衷情,情投意合。二人遂订立婚约,择定吉期成婚。

帝尧与鹿仙女双方结鸾俦于仙洞之中,以洞为新房,对面的蜡烛山上光华耀眼,照得南仙洞如同白昼一般。从此,世间也就把新娘的房子称作洞房了把新婚之夜称为“洞房花烛夜。”

洞房之内的礼仪比较繁琐,而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形式多样。但从入洞房到花烛之夜,一般有如下的几个环节:

开始是坐帐,亦称坐床。坐帐有多种形式。首先是新婚夫妇坐的位置不尽一样。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是新娘被搀到炕上。有的还要让新娘踏过布匹、高粱,取步步高升之意。新郎、新娘的坐向是八卦式的,或冲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不等。

二是让新娘踏过红毡后,与新郎按男左女右的位置,一同坐在炕沿上。然后,让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女已同床。但是寓意男人压女人一头。有的人家在炕上真的支起帐子,把新婚夫妇遮在里边闷一会儿,表示已经共宿。

与此同时,由娶亲太太撒帐,她一边将桂圆、荔枝、红枣、栗子、花生之类的喜果撒在帐内,一边念叨着吉祥话,什么“一把花生一把枣,大的跟着小的跑”、“多子多孙多富贵,吉祥如意白头老”等等。

有的要按东、南、西、北、中、上、下、前、后等方位来撒,每撒一个方位都有祝词,雅俗不等。如:撒帐东,花开富贵朵朵红;撒帐南,早生贵子中状元。祝罢,即将帐子拉开,谓之撤帐。

新郎随即用裹着红纸的新秤杆将新娘的盖头挑下来,谓之初会,俗称露脸。若是狡猾的新郎必定把盖头坐在自己的臀下,意思是婚后可以压她一辈子。女家的送亲太太若是手捷眼快,就不容他坐下,赶紧夺过来,口里说声高升吧!这时,两位新人才能互相窥视面容的俊丑。

接着,则是插花卜喜。新郎将新娘头上的绒花摘下一支,任插一处。有的说插于上方生子,插于下方生女。有的人则说应插花于窗棂上,插的越低,生子越近。说法极多,莫衷一是,故有的人家干脆让新郎将花插于喜神方位的窗户或墙壁上。总之,是预卜和自我祝愿婚后,早日生儿育女,以给家族传宗接代。

随后,便是夫妇喝交杯酒,谓之合卺之礼。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

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连接起来,男女相互换名,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体为一。当然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饮过之后把杯子掷千床下,以卜和谐与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征男俯女仰,美满交欢,天覆地载,这阴阳和谐之事,显然是大吉大利的了。

按满族人礼俗,此时还有吃“阿食不乌密”的风俗。开始,只听喜房外边喊了一声“阿食不乌密”,便有一人用红漆大长盘端来一只烤羊,有的仅是烤羊腿,放在炕桌上。由一位全福不忌的妇女一一吉祥妈妈将羊肉分别喂到新郎、新妇的嘴里。这时,窗外高声朗读满语祝辞。院中,萨满太太便跳起了萨满舞,表示庆贺。

照婚礼习俗,在交杯酒过后,常常还要举行结发之礼。结发包括许婚系缨和成婚脱缨两个程序。据《礼记·曲礼》载:“女子许嫁,缨。”“缨”为一种五色丝绳。凡女子许嫁,便用它来束发,以示确定了婚配的人家。又据《仪礼·士昏礼》载:“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这段记载表明,这条丝绳,需在成婚之日,由新郎亲手取下。它不同于女子成年的著笄。

这种婚仪,于古代诗歌中有颇多记述。建安文人曹植《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窃慕棠棣篇,和乐如瑟琴。”杜甫《新婚别》:“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合髻则是唐中期以后由结发而演变成的一种婚仪。在举行婚礼之日,新婚男女各剪下一绺头发,绾结一起作为信物,表示同心偕老。

唐代女诗人晁采年少时就与邻家书生文茂约为伉俪,茂时常寄诗通情,采用莲子坠于盆,后来开花并蒂,二人终结秦晋。晁采曾作《子夜歌》18首,其第一首:

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这首诗具体描述了合髻的过程,亦表现出她与情郎系心于一,恩爱无比。

这种风习流行民间,也为当时公卿仕宦之家所遵用之。至宋代仍沿袭不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当入洞房对拜毕,“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

随后,女家送来子孙饺子,满人谓之子孙饽饽,放在两个盒子里,共14个。以红头绳拴成对子,并附上一个红封,内有喜钱,是女方赏给男方厨灶上的。照例由男家预备长寿面。两样同时煮熟,放在洞房的炕桌上。新婚夫妇盘腿大坐,由娶亲太太将每对饺子逐一夹起,让夫妇各吃一个。最后,再喂每位新人一些长寿面。

边喂边念叨吉祥话,如“多子多孙”、“儿女满堂”、“富贵荣华”、“福寿双全”、“白头偕老”等等。并布置一童男隔窗问道:“生不生?”照例由新郎或娶亲太太回答“生”,表示婚后要生儿育女,宗支繁衍,瓜瓞绵绵。

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一个传说: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

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

为了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势的阳气,民间便形成了闹洞房的习俗,所以有俗语说“人不闹鬼闹”。

闹洞房的习俗起源甚古,《汉书》记载“燕地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仅以为荣。”闹房之俗可能起源于“听房”,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戏弄新娘的闹洞房。此种风俗行至唐代,风行民间。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戏新娘”。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可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

文闹以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谜语、对对子,请其讲述恋爱经历及平常不见于口的男女之事,山西民间有称“说令子”,妙趣横生,迫使新娘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这天夜里,好事者多以谈谐语编为词调,强使新妇歌之,名曰“闹房”。

武闹是使用较为粗野的方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颇有恶作剧的性质。

汉人还有让小孩为新婚夫妇滚床的习俗。即由一位全福不忌的妇人把洞房里新婚夫妇的被褥通通打开铺平,随后在炕的四角撒些桂圆、荔枝、红枣、花生、栗子之类的喜果,谓之。福、禄、寿、禧,四角集全。然后,抱来一童男放在炕上,让他爬一爬、滚一滚,谓之滚床。如果小孩把床尿了,不但不犯忌讳,反认为这是多子多孙、大吉大利的征兆。

届晚,洞房开始上灯。罗帐上带有双荫鸳鸯彩绘的宫灯,由娘家陪送来的蜜里调油的长命灯,以及喜字围屏前的龙凤彩饰的大蜡,都须点得通明。这就是所谓的花烛之夜。后世皆以花烛之禧来祝贺新婚。

[旁注]

盖头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从后晋到元代,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东京梦华录》 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汉书》 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阅读链接]

同心结,是旧时男女用锦带制成的菱形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同心结用锦带制成的菱形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表示恩爱之意。《玉台新咏》之《梁武帝·有所思》诗:“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刘禹锡《杨柳枝词》:“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可见,在南北朝及唐时,就有用同心结表示爱情的做法。

新夫妇行过结婚大礼之后,相偕进入新房,又有绾结同心之俗。据北宋的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新娘迎娶到男家时,两家各出一根彩段绾成同心结,男女各执一头,相牵而行,拜谒祖先,然后夫妻对拜。“牵巾”则是以同心结相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