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媒传统礼俗的纳彩

我国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

“纳彩”,俗称“说媒”,是我国传统婚姻礼俗程序中的第一个步骤,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

俗语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媒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诗经》卫风中所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即指此。

在我国,最早的媒人是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据《路史后纪二》记载:“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风俗通》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周礼》、《吕氏春秋》诸书中,也都记载上古时于仲春之月设太牢祭礼高禖的仪式。

另外,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据《周礼·地官》记载:

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会之。

《诗经·幽风·伐柯》中谓:

伐柯伐柯,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因此,后世又称媒人为“伐柯人”,称提亲为“伐柯”,称做媒为“执柯”。宋人吴自牧《梦梁录》“嫁娶”条载:“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即指媒人说亲。

古时,还称媒人为“冰人”或“大冰”。传说晋代令狐策梦见自己立于冰上,与冰下人语。醒后使占梦者卜,占梦者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诗曰:‘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之事也。君在冰上,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作作媒,冰泮而婚成。”后世遂称给人做媒为“作冰”。

汉代以后,凡男女婚姻,均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媒人遂成为男女婚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间人。如乐府民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大约到了唐代,民间神话中又出现了专司婚姻之神,即月下老人。

据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记载:唐代韦固年青时路过宋城,见一老人在月光下倚囊而坐,手里在翻一本书。韦固问他是什么书,他说是天下人的婚姻簿;又问囊中是什么东西,他说是赤绳,专门拴系夫妇两人的脚的。因此,后世又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简称“月老”。

元代王实甫在唐代元稹《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了元杂剧《西厢记》,剧中极力撮合张生、莺莺成其好事的丫鬟红娘,因其活泼伶俐和助人为乐,受到世人的喜爱。后人因又称媒人为“红娘”。

明清时期又有“媒婆”一词,亦用以指称媒人。但因为媒婆能说会道,其话往往名不副实,所以,“媒婆”一词略带贬义。明代陶宗仪《辍耕录》中所谓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夸夸其谈、不务正业的女人。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自由恋爱兴起,仪程更趋简化,不过“纳彩”这一习俗仍有一定保留。

尽管是婚聘的第一个步骤,纳彩也是要携带礼品的。古代用雁,所以这个仪式也称作“奠雁”。纳彩用雁,有一定的讲究:“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纳彩用雁,实际上就等于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选择其所在。

后世纳彩的礼物大大地丰富了,有时多达50多种。比如,汉代的纳彩礼物就有合观、鸳鸯、九子蒲或墨、双石、五色丝、长命缕、蒲带、棉絮、卷柏、嘉禾、阿胶、干漆、鱼、鹿等。

纳采得到准许,也就是女家收下了礼物,接下来就是问名。问名即双方相互探问男女的姓名、年龄、生辰、籍贯、三代名号、官职等,以便对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一仪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请八字”。

问名也要携带礼物,古礼也用雁。随着时代的变化,“六礼”简化以后,纳采和问名便同时进行。

问名之后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这一系列活动就是合婚,后世俗称“批八字”。婚姻能否成立,这是最为要紧的一关。倘若其他方面的条件都比较相符,八字不合,也只好就此拉倒。

合婚得到吉相后,就要派人把结果告诉对方,并继续婚礼的步骤。这也就是纳吉的主体内容。这一仪式在唐代叫做“报婚书”;宋代叫做“过细帖”;后来则称“定亲”、“换贴”、“小定”,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订婚”。

纳吉以后,婚姻关系确定,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后世的结婚证书。此后,男女双方都要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婚姻的终止再不是随便的事情,而要经过双方的协商或外人的调解。同时,男方逢年过节都要给女家送礼,还要给女方四季衣服。

纳征之事完结以后,婚姻基本地界,接下来就该迎娶进门了。而此前的准备工作,就是请期。

所谓请期,就是男家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相当于后世的“告期”、“夏日子”。

古礼请期用雁,后世用各种物品。请期仪式过程中,进行第二次占卜活动。大体与问名后的占卜相同,主要是选择适当的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适的迎亲、送亲之人。占卜的选择中心仍然是八字和属相。首先是选择吉日良辰,民间一般选双月双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不过,嫁娶月份一定不能选男女双方的属相忌讳,迎亲、送亲也不能犯属相忌讳。

古时候的请期似乎是口头进行的,后世则口头、书面皆有,尤其是世家大族或小康的耕读人家,大多是以书面进行的,也就是所谓“下婚书”。

晚清以来,请期和过彩礼、过嫁妆基本上是前后进行的。彩礼的数量不一,有12扛、16扛、24扛、32扛,甚至更多,都是双数。男家过彩礼之后,迎娶之前,一般是前一天,有时也随新娘子一道进门,女方要过嫁妆。

[旁注]

《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全书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吕氏春秋》 亦称《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共同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道思想为主,并融合进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乐府 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56首,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

元稹(779年~831年),唐朝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等。

墨 为文房用具之一,是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后亦包括朱墨和各种彩色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制墨历史,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用用毛笔和墨水了。最早应用的是松烟墨,宋时产生一种书画用的油烟墨。

[阅读链接]

所谓的“八字”,和我国传统的历法相关。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纪时,天干、地支相配组成的60组名目及其顺序分别指代着一定的年、月、日、时。每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由四组干支纸袋,共有8个字,这就是“生辰八字”。

此外,古人为了便于记忆,又用12种动物来配十二支,形成了人的十二属相。由生辰八字,一望可知其人的属相,由属相的合与不合就可以判定婚姻是否相宜。关于这方面的合与不合,民间流行有许多俗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