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与名帖的礼仪习俗

我国自古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四大名著”之首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记载了大量送礼的事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送礼的习俗。

当代著名红学家邓云乡曾著有《红楼风俗谭》一书,把《红楼梦》中的送礼分为8类:

一是纯属友谊情感的馈赠。如第三十一回写史湘云送姐妹们绛纹石戒指,东西虽小,但有送有收,也属送礼。

二是初次见面的馈赠,即常说的见面礼。其中有为友情的,有因礼貌的,还有另存目的的,情况较为复杂。

三是红、白喜事的送礼。娶亲、聘女、过寿是红喜事;死人是丧事,但白寿也当喜事办,叫“白喜事”。此外尚有盖房上梁、乔迁新居、做佛事等,都当喜事送礼。各种红白喜事送礼,除关系特殊者外,一般是“礼”的成分多而“情”的成分少了。

四是生日送礼,一般生日与整寿祝寿的礼不同,所送礼物也因过生日者的身份地位而有区别。

五是节礼,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腊八等大小节日都要送礼。节礼亲友之间要送,上下级之间要送;宫廷也要向王公贵戚家送,不过不说“送”,而叫“赏”。还有借送节礼来“打秋风”的,即倚仗权势,借着给富豪之家送一点不值钱的礼物,换取银钱财物等价值更重的回礼,其送礼为名,图利是实。

六是送土特产,过去叫“馈送土仪”。古代旅行不易,长途跋涉到外地,总要带些地方特产送礼。如《红楼梦》第十六回写黛玉由江南回来,“将些纸笔等物分送与宝钗、迎春、宝玉等”,也属于这一类。

七是穷富亲友之间的礼物。如刘姥姥和荣国府之间的礼物往来,虽然刘姥姥只送了点瓜果干菜而却得到了更多的回礼和资助,但其性质不同于“打秋风”。

八是钻营的送礼。即以送礼为手段去结交权贵,拉拢关系,进而达到投机钻营的目的,得到更大好处。

从习俗上看,一般红白喜事,各种大礼,送大礼讲究四色、八色,不能送单数。呈上礼单后,收礼的人可以照单全收,也可全不收。而大多数情况是收几样退几样,把礼单上所列的,在收的物品下注明“敬领”,在不收的物品下注明“敬谢”,然后把礼单交送礼的人带回给其主人。

送礼要有礼单,收礼要有礼账。记礼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备将来对方有事还礼时查考。对于送礼者则按例要给赏钱,以示犒劳。

与送礼相关联的还有“名帖”。名帖又称“帖子”。名帖在我国起源很早。据载,秦汉之际人们在拜访谒见时,就开始用名帖通报姓名了。不过那时的名帖是把竹木片削平,上书自己的名字,名称也叫“谒”,后又称“刺”。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引兵过陈留,郦食其“踵军门上谒”,求见刘邦。刘邦以为郦食其只是一普通儒生,不愿见,便派使者辞谢。结果郦食其“瞋目按剑叱使者……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急忙入内再报。刘邦这才召见郦食其。这里提到的“谒”,就是名帖。

东汉之后,由于造纸术的发明,开始用纸制作名帖,又有了“名”、“名纸”、“名刺”等名称。由于有的名帖除乡里、姓名外,还一并写上自己的官爵,故又称为“爵里刺”。唐宋时官僚士大夫中流行的“门状”,明清时下属见上司、门生见老师所用的“手本”,也都属于名帖的范畴。

名帖的作用,当初是人们在登门拜访求见时,用来通报自己姓名的。但逐渐又出现了逢年过节时,本人不登门而派仆从到亲戚朋友家投送名刺,以此祝贺节日的现象。南宋文学家周密《癸辛杂识》说:

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佥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

古人对名帖十分看重,几乎成了本人的代表,送礼时派人携带礼物的同时又拿着名帖,就等于自己亲自送去,显得更为礼貌郑重。所以,封建社会后期达官显贵派仆人送礼,一般都同时呈上本人名帖以示恭敬。

如《红楼梦》第十一回写贾敬过生日,贾蓉谈及:“南安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四家王爷,并镇国公牛府等六家,忠靖侯史府等八家,都差人持名帖送寿礼来。”

此外,明清时期请客赴宴、请医生来家治病等,也用名帖。让人拿名帖去请,就如同自己亲自去请。对方收下名帖就是接受亲自去请;而退回名帖并不是不接受邀请,只是不敢承当亲自去请的礼节。

《红楼梦》第十回记贾珍给秦可卿请医生,说他已叫人拿自己的名帖去请了。去的人回来禀报道:“奴才方才到了冯大爷家,拿了老爷名帖请那先生去,那先生说是:‘方才这里大爷也和我说了,但只今日拜了一天的客,才回家,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就是去到府上也不能看脉,须得调息一夜,明日务必到府。’他又说:‘医学浅薄,本不敢当此重荐,因冯大爷和府上既已如此说了,又不得不去,你先替我回明大人就是了。大人的名帖着实不敢当。’还叫奴才拿回来了。”这里描述的就是当时使用名帖的一种情况。

[旁注]

来而不往非礼也 语出《礼记·曲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表示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善意,应当做出友好的反应,否则是不合乎礼节的。别人向自己表示了礼貌之后,自己必须要以礼回报,才算有涵养。

造纸术 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相传是由我国东汉时代的蔡伦所发明,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就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使造纸的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

《癸辛杂识》 是宋末元初词人、学者周密的一部史料笔记。宋亡后,周密寓居杭州癸辛街,以南宋遗老自居,著书以寄愤,因而得名。内容广泛,主要记载宋元之际的琐事杂言,遗闻轶事、典章制度,并记及都城胜迹杂录。

[阅读链接]

古人在与人交往活动中十分看重名帖。古代名帖中以贺年为意旨的,后来称之为贺年片。

明代书画家文征明在《拜年》一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在清代人的笔记中,有一个关于名帖的故事,极为有趣。某官为炫耀自已的地位权势,令仆人持的恭贺新年的名帖竟有三尺长一尺宽,上门投送某名士。名士见了,大笑,且取一张大芦席来,上糊红纸,写上字,让自已的仆人去回赠,以为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