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拜与连宗的礼仪习俗

在古代社交活动中,还流行着“结拜”与“连宗”的风俗。

结拜也称拜把子,是异姓好友为使关系更加密切,不管分别来自何方,也不论各自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一种仪式结拜之后,就互相以兄弟姊妹相称;民间叫做干兄弟、把兄弟或干姊妹。不但结拜者来往如同兄弟姐妹,双方家人也如至亲往来,称呼如同家人,叫称“干亲”。

结拜兄弟最广为人知的,大概要数《三国演义》第一回描写的刘备、关羽、张飞“桃园豪杰三结义”。当时三人焚香再拜后,共发誓言: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誓言中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几乎成了后来结拜者必说的口头禅。桃园结义虽为小说中的故事,但三国时期已时兴结拜却是事实。

据《太平御览》记载:“张温英才瑰玮,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结金兰之好焉。”所谓“结金兰之好”就是结拜,其典出自《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说二人同心协力,能够把坚硬的金属截断;心心相印的语言,像兰花一样香馥芬芳。这是用“金兰”形容二人情投意合。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在记述竹林七贤中山涛与嵇康、阮籍的友谊时也说:“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后来,“金兰”就引申为结拜兄弟姊妹的代用词了。

结拜的主要礼仪是焚香祭祀、跪拜磕头、共立誓言和互相“换帖”。

帖是一种书面的文契,一般用长条红纸来回折叠几次,成信封大小,再在封面写上《金兰谱》或《兰谱》。里面则大抵写有结拜人某某等二人或若干人,因交情日笃,友谊深厚,愿意结拜为异姓兄弟或姊妹;然后写明姓名、籍贯、年岁、八字,以及父、祖、曾祖的姓名和出身、官职等;最后标明结拜的年、月、日,结拜人均签名盖章或按指纹。在祭祀完各人的祖先之后,互相交换此帖,每人保存一份,便算正式结拜为兄弟姊妹了。

结义兄弟要求“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正如明代梁辰鱼《浣纱记》中所说:“三年曾结盟,百岁图欢庆。”

结拜虽有情义在内,但实际上是扩大社会势力的一种办法。与此相似的还有“连宗”。

所谓连宗,就是陌生的、并不相干的同姓人互相认作本家。《红楼梦》第六回中,曾谈及王熙凤祖父与一个小小人家,即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的祖上连宗的事:“原来这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也做过一个小小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

这种连宗的理由,表面上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其实同姓未必同宗。

就王姓来说,先秦时帝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他们的后人就有不少称为王氏。例如商代的王子比干、周朝的王子晋、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王子无忌以及田氏齐王等等,都有子孙称为王氏。王姓来源不一,分支众多,如无家谱记载,同宗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如果是有家谱可查的同族认亲,则称为“认宗”。古代有写家谱的习俗,一般大户都要立祠堂,修家谱,常常上推到十几,甚至数十代的繁衍分支情况。如果是属于“同谱”,即同一宗族的人,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多年,甚至几代没有往来,但只要有一方到另一方登门拜访,对上家谱,就可以认作本家。

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因为与荣国府同谱,所以一到京城就马上拿了“宗侄”的名帖去拜见贾政。认宗之后,贾政成了他的宗叔,宝玉等人成为他的族弟,这就成了走得很近的同族本家人了。

认宗因为有据可查,递个写明宗族关系的名帖就行了。而连宗则一般还要举行仪式。有祠堂的要到祠堂中烧香,要通知族人参加,排列辈分后要写到家谱中,以后就要按照本族人、本家人的“礼数”来往了。

一般情况下,连宗双方的社会地位及势力并不对等,有的甚至还相差悬殊。如《红楼梦》中所说京城一个“小小人家”竟可与列入“护官符”,被誉为“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显赫名宦之家连宗。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似乎不好理解。那么原因在哪里呢?这是因为古代社会有着很强的宗法氏族观念。

在宗法社会中,氏族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各个氏族集团都讲究人财两旺,即人丁越多越好,财产也越多越好,而且把人丁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人多才可势众。一方面那些寒门小户,因势孤力单,为在社会上寻求照应,当然要趋炎附势,想方设法通过连宗、认宗高攀权贵,进而希求有所发展。另一方面,那些有权有势的富贵之家,多一门本家就等于扩大一点势力,为了壮大门庭,也乐于接纳那些追随投靠者。说穿了,连宗实质是封建宗法社会中,人们因权势、利益而互相联络利用的一种手段。

[旁注]

《三国演义》 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500个人物形象。

《太平御览》 是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55部550门而编成,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3卷,一岁而读完,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袭临川王。任官各地清正有绩,后因疾病还京师,卒年41。汇集门客,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多散佚,只存《世说新语》一书大传于世。

梁辰鱼(1521年~1594年),明代戏剧家。曾作《红线女》等杂剧,但以《浣纱记》传奇最著名。此外还写过《远游稿》、《江东白苎》等。梁辰鱼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因其作品的脍炙人口,无形中给予昆腔传布很大的助力。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阅读链接]

赵子龙是三国时代刘备手下大将,在进取四川之时,攻破桂阳城,守将赵范战败献城。赵范仰慕赵子龙英勇超群,又是同宗,要求结拜为兄弟。结义当日,赵范备酒席庆贺,酒至半醉,忽然一位美如天仙的少妇,为赵子龙斟酒,赵子龙问她是何人,赵范说她是家嫂樊氏,家兄刚去世不久,并说樊氏仰慕赵子龙已久,愿意终生奉侍。

赵子龙听了大声严厉斥责赵范说:“你我既然已经结义为兄弟,你嫂即是我嫂,怎么可以如此乱伦!”言罢愤愤离席。其凛凛正气,备受世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