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与祝寿的礼仪习俗

生日是人来到世上的纪念日,对本人具有特别的意义,因而庆贺生日颇为流行。而向别人祝寿,则成为社交活动的一项内容。

在我国为别人祝寿,即“上寿”的风气开始很早。金文中就有多种写法的寿字出现,可见商周时期已有了祝寿的活动。但当时祝寿并不是固定在出生纪念日。

据后来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19考证,封建帝王确定在生日举行大型祝寿活动是始于唐代。729年8月,唐玄宗置酒宴招待群臣,庆祝自己的生日。宴会后,尚书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率文武百官上表,请以玄宗生日八月五日那天为“千秋节”。

此后,唐代皇帝不但在生日祝寿,而且除唐德宗外,都为生日取了专用的名称。如唐肃宗生日叫“天成地平节”,唐武宗生日叫“庆阳节”,唐宣宗生日叫“寿昌节”,唐昭宗生日叫“嘉会节”等等。

唐代自唐玄宗始,每逢皇帝生日都全国休假三日举行庆祝活动,“朝野同欢”。在京城,群臣向皇帝祝寿,献上甘露、醇酎和“万岁寿酒”。各道节度使为博得皇帝欢心,则献上大量珍物宝玩。京城以外的官吏百姓也要“作寿酒宴”,庆贺皇帝的生日。

据《宋史·礼志》载,1012年11月,宰相王旦生日,宋真宗诏赐羊30头、酒50壶、米面各20斛,并允许摆宴、奏乐,大加庆贺。除宰相外,宋代亲王及皇帝宠爱的高级官僚每逢生日,皇帝都赏赐礼物以示祝贺。

由于封建帝王的倡导,上行下效,各级官僚借送生日贺礼之机拉关系、交权贵,在宋代成为普遍的风气。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在奸臣秦桧擅权时,“四方皆以其生日致馈。其后州郡监司率受此礼,极其僭侈”。以至于1156年,为煞僭侈之风,宋高宗还曾下诏,禁止在职官吏过生日收贺礼。但从各种文献记载看,这道禁令并没有起太大作用,其后送生日贺礼之风仍然盛行。

宋代除生日送财物外,还有生日献诗词的风气。大文学家苏轼《东坡全集》中就有多首祝贺生日的诗,如《表弟程德孺生日诗》等。

明清时期,还有以绘有寿星的画轴作为生日贺礼的。不过,据清代学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19载,当时风气是“只受文字,其画却回,但为礼数而已”。而且画轴常常并不打开就退回,故而还出现了“无寿星画者,但有它画轴”,就用“红绣囊缄之”以滥竽充数的现象。

《十驾斋养新录》就记有这样的事例。当时有一名叫王安礼的州官过生日,其属吏依照礼节送上许多画轴。王安礼忽然心血来潮,命令将所有的画轴均启封,展开挂在厅堂中,以显示生日之隆重。但当他兴高采烈地率领众来宾参观这些礼品时,才发现画轴中有画着佛像的,有绘着鬼神的,更有甚者图上竟是两只猫,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祝寿一般是在生日当天,家属及宗族、戚友都要行拜礼并颂念祝贺言词,故又称为“拜寿”。也有在前一天晚上就去贺寿的,称为“预祝”。如有人在生日的第二天前往贺寿,则叫做“补祝”。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古代还盛行为已经去世的祖父母或父母在他们诞辰纪念日“称觞祝寿”,叫做“冥寿”、“阴寿”或“冥庆”、“阴庆”。据清代廉吏范祖述《杭俗遗风》载,冥寿之礼,大体如同为生者做寿。凡在家中做冥寿,子孙要身穿彩服,设置寿堂,宗族及亲友登堂拜祝。

冥寿礼品不得送对联,可送寿屏、寿轴。送寿轴者,上书“仙山不老,佛国长存”等字样,也有单写一个“庆”字的。如送桃、糕、烛、面之类,须加纸元宝十副、糖茶两杯,而不送鞋袜。

家中冥庆不拜忏,酒席荤、素均可,以素席为多。如在寺院做阴寿,则必须拜忏,或一日、或三日、或七日不等,以圆满之日为正日。更为隆重者,要拜水陆道场,由49个和尚拜忏七七四十九天。

事毕,阴寿者牌位可放入寺院中的根本堂,以承受香火。做冥寿表达了人们对已故先人的怀念。其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在古代,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周岁,家里人和亲属都要给他庆祝,具有许多仪节,他自己对此却是茫无所知。从小孩能够行走之后,到16岁成年期为止,期间具有许多礼俗的事。

孩子长到大约两三岁时,母亲因为怀有了小的弟妹,就要把大孩子吃乳的习惯戒掉。小孩自己当然不愿断乳,时常抓着母亲乳头。

母亲没有法子,只得暗地用姜汁涂抹乳部,小孩吃着觉有辣味未免痛哭流涕,经过数次试验,也就放弃吃乳的习惯了。

断乳显然是孩子生活的一个阶段。断乳前期母子关系十分密切,不论吃睡玩游,终日都紧跟着母亲,母亲工作时,也把孩子负在背上。

孩子断乳之后,饮食就不必依赖母亲身上供给了,母子关系渐渐放松,又因和同辈小孩游玩发生兴趣之故,常和母亲间隔。这么一来,孩子就能渐渐不依赖母亲而生活了。

小孩母亲回到她的娘家时,或她姊妹家时,就把幼儿带去。因此小孩又认识了族外的戚属,戚属也使他的社交范围又扩大了一层。如果幼儿是长子,他第一次到外祖母家时还有特别礼物。

在我国,民间对青年人诞辰的庆祝一般比较简朴,很多情况下多不邀请亲友参加,只是家人团聚一下。庆祝家庭成员中成人的诞辰,一般有一系列的活动。

一是准备一些较丰盛的酒菜,在生日那天全家人一起聚餐。有时也请些关系比较亲密的亲友相聚。如果祝寿人和“寿星”分居在两地,家人照样可以进行庆祝活动,但事前要寄给“寿星”一封生日祝贺信,信要写得热烈和诚挚。而且最好要让“寿星”能在生日当天收到。

二是吃寿面。生日吃寿面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取其“长寿”之意。在我国南方,如为老年人祝寿,还有向邻居送寿面的习俗。而邻居对此不应客气或拒绝,相反,要向主人口头表示生日的祝贺。

三是不少家庭在祝贺诞辰的活动中,还有吃生日蛋糕的活动。糕,乃“高”的谐音,意为祝愿“寿高”一般为鸡蛋糕。

寿诞礼仪的基础,源于较独特的文化信仰传统。我国古代有所谓“五福”,讲的是五种人生理想。民间的说法是福、禄、寿、喜、财。

在古籍中,“五福”说法略有不同,寿排在五福之首。我国最早史书《尚书·洪范》说:

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不仅寿居首位,而且其它几福也多与此有关,比如康宁、考终命。古人解释,考终命为“皆生姣好以至老也”,与此有一定关系。

可见,人的一生,寿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基于上述观念,古人都十分重视寿龄。在古代文献资料中,这方面的记载不计其数。人们不仅在现实生活领域千方百计地寻求、实践长寿之道,也苦心孤诣地在信仰、礼仪生活里创造、应用长寿之术。

首先,人们创造了祝福、庆贺长寿的礼仪,这就是寿礼。其次,人们根据社会价值观等赋予一些行为以特定的意义,比如拣佛头儿上寿,对人弄刀折寿等,从而趋利就福、远祸避患。

再次,人们还创造了寿星这样一位吉祥人物,时常加以寿礼,并把寿字用许多形体写出来,组成“百寿图”。还择定许多长寿的象征物,入诗入画,借以寄托长寿愿望。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我国传统寿诞礼俗的丰富画卷,而其中寿礼最为突出。

寿诞礼仪是每当生日时举行的人生礼仪,终生要重复好多次。虽然礼仪的中心意义都在于祝福、庆贺健康长寿,但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小时候或青年时一般不叫寿礼,而俗称“过生日”。人们认为,小孩子、青年人做寿是不妥的,要折寿。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才能举行寿礼。不过,如果父母在世,即使年过半百也是不能“做寿”的,因为“尊亲在不敢言老”。

过生日对儿童、少年以及青年人来说,是值得高兴和庆贺的事情,父母家人一般都要以某种仪式予以庆贺和祝福。这种礼仪虽不像其他人生大礼那样隆重,却也明晰地记录着青少年成长的脚步。当此之时,人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往往能增添一些生活的信心和智慧。

在传统社会,小孩子过生日往往要举办家宴庆贺。山东俗称小孩生日为“长尾巴”,中午的家宴要吃面条,称喝“长命汤”。生日忌喝“米汤”、“黏粥”,俗话说喝了要“一年糊涂”。此外,孩子过生日这天不能打骂,否则就不长。世家大族小孩过生日也有接受贺礼的。

寿礼也叫“过生日”,此外还有“做寿”、“祝寿”、“庆寿”、“贺寿”等名称。特定年龄又有特定称呼,如“庆八十”、“贺六十”、“古稀之寿”等。

男女寿诞也有不同称呼,比如男称“椿寿”、女称“萱寿”,因为我国古代以椿萱代父母,“椿萱并寿,兰桂齐芳”里的椿萱指的就是这层意思。

寿礼一般在40岁以上才开始举行,甚至更晚,各地、各代风俗不同,没有统一的年龄。山东泰安地区从66岁开始庆寿,湘西土家族从50岁开始祝寿。有的地方则不论年龄,只要添了孙子、留了胡子就可庆寿了。但一致规律是:越做越大,越做越隆重,整数之寿俗称“整寿”,相较零数隆重。

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因而这个年龄以后的寿礼很是隆重,“八十大寿”往往是寿礼之极。逢十、逢五之外,其他零数一般不大办寿礼,要办,规模也比较小。

传统寿礼有一套仪规。先要设寿堂,摆寿烛,挂寿幛,铺排陈设,张灯结彩,布置一新。到了生日那天,寿堂正中设寿星老人之位,司仪主持仪式,亲友、晚辈都要来上寿。辈分不同,礼数有别。平辈往往只是一揖,子侄辈则为四拜。有的并不设寿翁,客人只是到寿堂礼拜,而由儿孙辈齐集堂前还礼。

当然平常人家也有不设寿堂,只设寿案的。旧时北京这情形时,多是到香蜡铺请一份木刻水印的“本命延年寿星君”的神马儿,夹在神夹子上,头前摆上寿桃、寿面,点上一对红蜡,压一份敬神钱粮而已。

寿筵是寿礼的重要一环,主家往往大开宴席,款待来客。宴席的馔肴不外乎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但少不了的是面,俗称“长寿面”。

贺寿的来客都要携带寿礼,诸如寿桃、寿糕、寿面、寿烛、寿屏、寿幛、寿联、寿画、寿彩、万年伞等。这些礼品中但凡能缀饰、点画图案的,一般都要加上一些象征长寿的图案等。

此外,各地又有独具特色和意蕴的礼品。山东掖县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为父亲祝寿,一定要做五个祝寿饽饽一摞,然后再加一个,一摞祝寿,另外一个供寿星。蚕乡浙江海宁则要给老人做绸衣、绸裤、绸面鞋子,用抽不尽的蚕丝祝福老人长寿绵绵。

民间信仰是建立寿诞礼仪的基础,因此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壮族寿礼,举行寿礼时晚辈要用猪肉、鸡来祭祖先,有的地方还要请师公念经。行礼之后,大家还要簇拥着老人唱“祝寿歌”。

土家族的寿礼,其仪俗和寿星的年龄大小有关系。60花甲的寿礼一般就比较隆重了,亲友都要送礼品来祝寿。其礼品除一般食物以外,还要有面和鱼,面称“寿面”,鱼则象征“百岁有余”,此外还送寿幛、寿匾、彩对、福禄寿喜星图或瓷像。

若是百岁大寿,则不论平时交往疏密,人们都慕名前来祝寿,因为“山中虽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大家还要为寿星立碑刻传,宗族还要将此事书于族谱,主家也要向来宾馈赠礼品等。

寿诞礼仪的许多仪式是建立在民间信仰基础上的,了解这些俗信,对于理解寿诞仪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于人的寿命的俗信很多,诸如:一些地区小孩10岁的生日由外婆家给做,称“爱子寿”;青年20岁的生日由岳父家做。“做九不做十”,即逢整十时在虚岁数九的那年做寿。有的地方“男不做十,女不做九”,“十”、“九”和当地方言“贼”、“鸠”谐音,故不做。40岁不做,因“四”与“死”谐音。

还有做冥寿的,也叫做阴寿,指祖先亡故以后,每逢整十,子孙就设神像或神位于堂中,对之行礼,设坛延僧,诵经礼忏,以此表示后人的孝念。冥寿亲戚朋友有送纸扎锭者,也有登堂拜祝的。

人们相信行善积德延年益寿,扶贫济弱、修桥补路都是善举,可以积德。不过,这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就产生了可以积寿、增寿的象征性行为,诸如诵经礼忏、烧香祷告、庙观施舍、放生动物、抄写经卷等。

壮族则有“添寿”之举。旧时不少地方年过五六十岁的人都有寿米缸,平时总要在缸中放上几斤米,不能断,表示延年益寿。每年到新节,儿女们要选上好的白米,倒入缸中“添寿”,亦称“养缸”。缸里面的米平时不能动,只有做寿时才能舀一些出来煮干饭,敬给老人,表示儿女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民间信仰认为,寿命在天,寿数有定,该活多大年纪就能活多大年纪。因此,寿数就像个人财产一样可以出借和转让。

“借寿”仪俗就建立在这种信念基础之上的。凡家人有病,医治无效,深知没有活命可能的时候,人们便认为此人寿到,只能借寿给他,以求延寿。

出借寿数的多是病人的子女或亲戚至友,并且必须自觉自愿,否则不会灵验。借寿时,出借寿数者要斋戒沐浴,虔诚拜祷,祈求老天爷允许借寿。如果病人出乎意料地转危为安,人们就认为老天已经准许借寿,因此要焚香许愿,答谢苍天。

我国民间习惯以百岁为上寿,80岁为中寿,60岁为下寿。从60岁开始,各地风俗每逢五、逢十,或者逢九就为当事者举行祝寿活动。

按照旧俗,每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可以有资格做寿的,做寿是一件极其重要而慎重的事,所以第一次做寿就更是慎之又慎。

在许多地方,第一次做寿都是由丈母娘来操办的。在四川西部,这叫做“开寿”;在福建、浙江一带则叫做“女婿寿”。大体情况是,在女婿婚后第一次过生日或女婿满30岁生日时,岳父岳母带着礼品到女婿家去贺寿。所带礼品有黄鱼、猪肉5公斤,米酒2瓶,面条5公斤,衣服2套以及桂圆、枣子、橘子等。

这些礼品各有各的含义:鱼象征“富贵有余”,米酒象征“粮食充足”,面条象征“长命百岁”,衣服象征女儿“有依靠”,桂圆、枣子寓意“早生贵子”,橘子象征“大吉大利”等。

女婿收到礼物后,要以长寿面和果品、糕饼等回敬岳父岳母,敬祝岳父岳母健康长寿。在四川等地,女婿则打酒、割肉、买菜来款待岳父岳母。

传统做寿礼俗很多。花甲寿是指60岁时做的寿。人们认为,活满一个甲子,就相当于过完了天地宇宙和人生的一个完整周期。所以,民间特别重视庆贺花甲寿诞,礼仪比普通的寿礼更为隆重。

六六寿是长江下游各省流行的一种专为年满66岁的老人做寿的寿诞习俗。当父亲或母亲年满66岁时,出嫁女儿要为自己父亲或母亲做寿。在这一天,女儿将猪腿肉切成66小块,形如豆瓣,俗称“豆瓣肉”,红烧以后,盖在一碗大米饭上,连同一双筷子一齐放在篮子内,上面用一块红布盖上,由女儿女婿送给父亲或母亲品尝。肉块多,寓意老人多福多寿。父母在鞭炮声中高高兴兴地美餐一顿。江南地区有“六十六,女儿家中吃碗肉”的谚语,就是指的这一习俗。

古稀寿特指70岁时的寿诞,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诗里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所以人们把70岁叫做古稀之年,把70岁生日做的寿诞叫做古稀寿。

过大寿是指从60岁生日开始,凡逢整十如60、70、80岁生日时举行的寿礼,都叫做“过大寿”,同时也特指老年人80岁生日时举行的寿礼庆典,所以又叫作“庆八十”,是流行在大多数地区的一种寿诞风俗。

人活到80岁,便被人们誉为老寿星,80岁做生日是大庆,届时子女亲友都来贺寿,送来寿幛、寿烛、寿桃、寿面、寿联等,同时设寿堂,张灯结彩,接受晚辈和亲友的叩拜、祝贺。礼毕,共享寿宴。

过九是指在许多地方,流行一种“做九不做十”的俗信,因为民间认为:“十”意味着“满”,“满”则“溢”,“满”又意味着完结,所以许多地方不在整十周岁时做寿。而是提前到头一年时、即虚岁满60岁时做寿。

但是,我国许多地方又流行所谓逢九之年是厄年的说法,所以不少地方在老人生日逢九之年,一般都提前做寿,并做大庆,叫做“过九”。

例如,在江苏地区就是这样,届时在正堂挂寿幛,点寿烛,设置拜垫,寿翁接受小辈叩拜祝福。中午吃寿面,晚上亲友聚宴。宴席散后,主人向亲友赠桃,同时加赠饭碗一对,俗称“寿碗”,民间以为这样受赠者可以沾老寿星的光,有延年益寿之福。

不但59岁、69岁、79岁等所谓“明九”之年需要忌,有的地方还要忌所谓“暗九”,即为九的倍数年份,如63、72、81等。在“明九”和“暗九”之年做寿时,不但需要提前一点做寿,而且还需要有其他的化解办法。民间常用的方法是穿红衣服,小孩可穿在外面,大人则穿在里面,还要系上红腰带。

寿宴不仅是寿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寿宴中的各种菜肴也都无不洋溢着浓郁的祈寿色彩。祝寿时使用最普遍的食物是酒,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凡是涉及祝寿的地方,几乎全都离不开酒。因为“酒”谐音“久”,“祝酒”也就是“祝久”,所以在后来礼俗中,甚至干脆用“奉觞”、“称觞”来作为祝寿的代称。“觞”是一种古代酒器的名称,“称觞”就是祝酒。

各地所用的寿酒因地而异,古代比较常见的是椒酒或椒柏酒、茱萸酒;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有“欲将何物献寿酒,天上千秋桂一枝”的诗句,可见也有用桂花酒的,因为人们以为月桂树是不死的仙树,用桂花酒祝寿有祝福人长生不老的美意。

后来,在中原地区祝寿多用竹叶青、古井贡酒、状元红等酒,东北地区以人参酒为寿酒之上品。寿宴中所有的酒不分品种,都叫寿酒,饮时先敬寿星,然后宾客同饮。

无论南北各地,不分贫富贵贱,也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只要是过生日或做寿,总是得吃一顿面条,这叫做吃“长寿面”,送寿礼的人也常送面条。

在我国食品中,只有面条绵长。生日吃面,表示祈求延年益寿之意。寿面要求每根长达1米,每束百根以上,盘成塔形,上罩红绿纸剪纸花,备双份敬献寿星。祝寿时要把寿面放在寿案上,寿宴中必须以寿面为主。

在祝寿时,人们喜欢给寿星送面粉蒸制的寿桃。人们相信,寿桃会使老人长寿、年轻。在祝寿时,常悬挂有寿桃的吉祥图。

据传说,蟠桃是西王母娘娘种的仙果,枝蔓伸展三千里,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因此以蟠桃象征长寿,这个意义也就引申到一般的桃子和桃花。蟠桃配灵芝,称“仙寿”。蟠桃配蝙蝠,称“福寿”。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18岁离开家乡齐国,到千里之外的云蒙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一去就是12年。有一年五月初五,孙膑猛然想起当天是老母80岁生日,于是向师傅请假回家看母亲,鬼谷子便摘下一个桃送给孙膑说:“这桃我是不轻易送人的,你在外学艺未能报孝母恩,我送给你一个回去给令堂上寿。”

孙膑的家里,这天大摆酒宴为老母亲庆寿。孙膑回来了,他从怀里捧出师傅送的桃给母亲说:“今日告假回来,师傅送我一个桃孝敬母亲。”

老母亲接过桃吃了一口说:“这桃比蜂蜜还甜啊!”

孙膑母亲桃还没吃完,容颜就变了,以前雪白的头发变成了如墨的青丝,昏老的双眼变得明亮了,掉了的牙又长了出来,脸上的皱纹也不见了,走路也不用拐杖了。

人们听说孙膑母亲吃了桃变年轻了,也想让自己的父母长寿健康,便都仿效孙膑,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鲜桃祝寿。但是鲜桃的季节性强,于是人们在没有鲜桃的季节用面粉做成寿桃给父母拜寿。由此可见,寿桃实际上是老年人的一种吉祥物。

鹤被视为羽族之长,民间称之为“一品鸟”,仅在凤凰之下。传说鹤寿量无限,被视为长寿之王。龟因其长寿也被人们视为长寿象征。松树终年长青,是斗严寒抗风霜,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其树龄很长,可达数千年,民间也常用松树代表长寿。

这一类常见吉祥物常搭配在一起表示长寿。松鹤在一起叫“松鹤长寿”、“鹤寿松龄”、“松鹤延年”、“松鹤遐龄”。鹤与龟画在一起,叫“龟龄鹤寿”、“龟鹤齐龄”、“龟鹤延年”。如果画众仙仰望寿星跨鹤,叫“群仙献寿”,画鹤、鹿、梧桐叫“六合同春”,而鹤立岩石边叫“一品当朝”。人们常在寿星图或有关长寿的图案中见到这三种动、植物。只要有它们,就代表长寿。

五瑞图是象征长寿的一种图,古人常画来祝寿祈福求平安。这五瑞指:椿树、萱草、芝兰、磐石和竹。

椿树代表高寿。《庄子》中记载上古有大椿,以人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后来人们把椿树看做长寿象征。

萱草又叫忘忧草。据说能使人忘忧。芝兰是一种种于庭阶的家养植物,比喻子孙是养于家中而不是野生。磐石是又扁又厚的大石头,放在地上屹然不动。古人诗中有“君当为磐石,妾当为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诗句。后人就用磐石表示稳固。又因磐石坚实、长久不坏,有“寿石”雅号,也被人们视为长寿象征。

竹子象征平安,古人以竹板作纸写信回家,说在外百事咸宜,就称“竹报平安”,后人又在信笺上印有竹枝或竹叶,以代语“平安”。

在春节之时,如果家里挂上一幅“五瑞图”,象征着这家在新的一年里长寿无忧,子孙昌隆,家基稳固,百事平安。

因此,我国的民间把“五瑞图”作为自己的家庭吉祥物,以此使家庭得到庇护。后来,每逢春节,不少家庭仍然挂上“五瑞图”,当然是想讨个吉利了。

“寿”字本来是个普通的汉字,但由于人们长寿的观念使它远远地超越了一般汉字,不仅字意延伸丰富,而且字体变化多端,在寿的文字图像上人们也大作文章而把它图案化、艺术化了,变成了一种长寿吉祥物。

据统计,寿字有300多种图形,包括单字表意的图案。如字形长的叫长寿,字形圆的叫圆寿。还有多字表意的图案,如“百寿图”、“双百寿图”、“五福捧寿”等。这些寿字图案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家具、建筑、器皿也常常绘有“寿”字图案。

上了年纪的人,常穿有寿字的衣服,枕绣有寿字的枕头,盖的是织有寿字的被。北方农村的炕围画中也常绘寿字,房子的椽头漆有寿。实际上,还有的在进院门的墙壁雕寿字或鎏金百寿图等。

寿幛是用绸布题字为祝寿之礼,一般用大红色。寿幛上的字一般简短,一般仅一“寿”或“寿比南山”之类。字一般用金纸剪下贴上,也有用玻璃框装上,叫“寿屏”。

寿联即贺寿用的对联,一般写上吉祥平安、长寿不老等含义的句子。月季四季开放,连绵不断,称为四季花或长春花。故而,月季有长寿的意义。月季配花瓶,称“四季平安”。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健康长寿,希望用“寿”这一吉祥护符来保佑自己的美好愿望。

[旁注]

《十驾斋养新录》 清代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所著的学术札记,涉及经学、小学、史学、官制、地理、姓氏、典籍、词章、术数、儒术等诸多领域。其考镜源流,匡辨伪讹,索微烛幽,“皆精确中正之论”,为后人称赏,被学者视为典范。

节度使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

宰相 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相连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如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

《杭俗遗风》 清代廉吏范祖述著,全书分时序、乐善、声色、婚姻、丧葬、寿诞、排场、俦品、饮食、女工、驰名、备考等12大类,180条,对清代杭州民情风俗作了详尽记述。是研究清代杭州民俗的重要史料。

水陆道场 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为“水陆会”,又称为“水陆法会”、“悲济会”,是汉传佛教的一种修持法,也是汉传佛教中最盛大且最隆重的法会。起源于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经唐代密教的充实发展,直至宋、元、明成熟定型,后一直流传。

五福 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就是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椿萱 椿是一种多年生落叶乔木,古代传说大椿长寿,古人拿来比喻父亲,盼望父亲像大椿一样长生不老。后来为一切男性长辈祝寿,都尊称对方为“椿寿”。古人不单独把父亲称为“椿”,那毕竟是一棵树,而是称为“椿庭”。将“椿”、“萱”合称“椿萱”即代指父母,父母都健在称为“椿萱并茂”。

孙膑 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他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著有《孙膑兵法》

鬼谷子 姓王名诩,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卫国人。他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他是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

《庄子》 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采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阅读链接]

过生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有个少年家境贫寒,家中只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一次,少年突然得了一种不知名重病,家里无钱医治。眼看奄奄一息之际,有人告诉了他一个方法,称某月某日,“八仙”将路过此地,可备上酒水以求他们帮助。少年依计行事,果然见到了“八仙”,治好了怪病。

“八仙”临别时告诉少年说:“今日是你再生之日,此后每年今日予以庆祝,定可长寿。”消息传开后,过生日置酒请客逐渐成为了一种习俗,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