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飞来峰是我国最奇特的山峰
飞来峰,在浙江杭州灵隐寺前。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东晋咸和元年(公元 326 年),印度和尚慧理来此,登高四望,只见飞来峰玲珑磊奇,白云缭绕,山姿极美,惊讶地叹道:“此乃中天竺(指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灵鹫山之小岭,不知是何年飞来?”故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峰海拔 168 米,长约 800 米,宽约 400 米。其东南为天马山,南有笔架山,西南为天喜山,西北有北高峰。在高峻挺拨的群山环抱中,唯独飞来峰孤立而矮小,因此给人有“飞来”之感。这座名山有“四奇”:
一奇千姿百态的山岩。飞来峰形是一座绿树、青峰、冷石结合的山峦, 洞天回崖,中空外峭,峰顶除盘根错节的绿树外,便是突兀嶙峋的怪石,形象千姿,或似炎夏的伏虎,或是受惊的猿猴,或是戏嬉的奔象,或似待飞的蛟龙⋯⋯。峥嵘的奇岩,被翠木所衬托,使人赞叹不已。飞来峰并非人工造作的盆景,据地质考察,约在二万万年前,这里由鱼类骨胳等沉积而成,后因强烈的地壳运动,地层受到强力挤压,崛起而成为山峰,凹陷的成了山谷。而飞来峰属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岩性比较松脆,经漫长岁月的风化和水蚀,裸露的山岩便出现了异形怪状的奇岩,这就是飞来峰和奇石的成因, 是大自然的杰作。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赞说:“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
二奇水声如琴的溪泉。在观音像的右侧,有一小小洞窟,相传宋时有人为采钟乳石,爬着进洞,走了许久不见洞底,忽听到惊人的风浪篙橹之声, 吓得逃了出来,从此有了其底可通钱塘江南岸萧山之说。唐时有一隐士居洞中,常在明月如洗的夜晚,他优美的琴音和淙淙水声,形成高山流水协奏曲, 悦耳动听;峰下一泓清溪,沿山曲折流淌,旁有冷泉一池,据《武林山志·云麓漫抄》载,此地原名龙溪,又称灵隐浦,当时可通舟楫。后日久泥沙淤积淹没,唐代杭州刺史元 发现了冷泉,并建冷泉亭于水中。明代移建岸上。亭下有一条始筑于宋代的石坝,秋冬涓涓流水,如人细语,春夏滚滚激流, 如虎咆哮,成为“一条雪浪绕山流”的奇观。白居易在《冷泉亭记》云:“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此境畅人血气,起人幽情,所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观后,欲把“冷泉亭中一樽酒” 比作“一日可敌千年寿”之佳句。
三奇形态百异的溶洞。飞来峰玲拢剔透,奇幻多变的洞壑,古书记载多达 72 洞,高如厅堂,矮象地窖,长若回廊,短似幽室。春淙亭西有龙泓洞, 端坐着一尊观音造像,穹顶有一井口般的洞穴,故名“观音洞”、“通天洞”; 享东有玉乳洞,内有 20 多尊罗汉,洞前有一岩平台,人称“翻经台”,传谢灵运曾在此翻阅经书,故名;在“根生石外”的奇树下,有个高空若堂的青林洞,亦称老虎洞,以洞口形如虎嘴,故名。相传济公和尚常在此洞吃狗肉, 休息,因此有济公床、济公手印及济公桌等景观;还有射旭洞,入洞抬头仰望,在漆黑的洞顶微露一线天光,故称“一线天”,为著名胜迹;最饶有兴味的是猿洞,洞口如铜钱般大小,用力吹之能发出呜呜的声音,游者争相欲试。这里洞壑的特点,曲畅连贯,回旋多次,清幽绝伦,实为奇观。
四奇要算维妙维肖的造像。飞来峰山体虽小,却拥有 338 尊石刻造像,
是我国南方古代石窟艺术的渊薮之一。五代造像 10 余尊,分布在峰顶和青林
洞口,其中弥陀、观音、大势至三尊,是后周广顺元年(公元 951 年)雕造,
颇具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北宋造像 200 多尊,其中龙泓洞口的一组浮雕,
是反映了唐僧去印度取经的故事,结构完美,形象生动;青林洞口崖壁上, 刻着大小不同的 15 尊佛像,这组“毗卢舍那佛会”浮雕,表现了一个佛教的
故事,是乾兴元年(公元 1022 年)的作品,技法娴熟,主次分明,楣额左右“飞天”,纤丽窈窕,舞姿优美,颇有装饰趣味;宋代另一尊佳作是弥勒佛像,也是造像群中最大的一龛,丰满的身躯,不羁的坐势,一手按布袋,一手执念珠,粗眉大眼,嘻笑颜开,造型精致,生动自然。元代造像约百尊, 均分布在显眼位置,内容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多闻天王骑青狮,全身披甲, 形象威武,气魄雄伟;金刚手菩萨,头戴金冠,手持金刚杵,身围飘带飞舞; 观音佛像,上身半裸,手持法器,面带笑容,婀娜多姿;大力明王造像,三头八臂,胸挂璎珞,上身裸体,神态安祥,是密宗艺术的典型;四大天王像, 造型雄壮,布局得体,雕工精细,线条流畅,为国内少见的元代石刻珍品。
飞来峰上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无水不清。但最主要的是造像的艺术价值,不仅雕刻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宝贵的是在石窟雕刻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因为从晚唐开始,我国中原地区的石窟艺术趋向没落,而唯独飞来峰在五代、宋、元造像兴起,恰好填补这一历史时期的空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外开放,游者众多,交通极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