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丰富的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这个时期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因1924年在甘肃省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4200至公元前3700年。

文化遗址350多处,主要分布在甘肃省、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除了齐家坪遗址之外,较著名的有甘肃省永靖大河庄遗址、泰魏家遗址、武威的皇娘娘台、青海乐都的柳湾遗址、神木石卯梁遗址等。

齐家先民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常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

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地位。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齐家先民种植的农作物以粟为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为骨角器。农业生产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铲和骨铲。

有些石铲已经用硬度很高的玉石来制作,器形规整,刃口十分锋利。骨铲是用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颚骨制成,刃宽而实用;收割谷物用的石刀、石镰多磨光穿孔;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用于加工谷物。

总的看来,石斧、石铲、石锛的数量都很少。

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畜牧业相当发达。家畜以猪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仅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3处遗址统计,即发现猪下颚骨800多件,表明当时养猪业已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

与饲养业同时,采集和渔猎经济继续存在,捕获的动物主要有鼬、鹿、狍等。

手工业生产较发达。制陶技术进步明显,制陶技术仍以泥条盘筑法手制为主,部分陶器经慢轮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颈尚留有清楚的轮旋痕迹。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

陶器独具特色,种类繁多,以黄色陶器为主,而且有刻创纹路,并常有绳纹,容器外观较有棱有角,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

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大量陶器是素面的,有些罐类和三足器印有篮纹和绳纹,也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而流畅。

器物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少。典型器物有双耳罐、盘、鬲、盆、镂孔圈足豆等,其中以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最富有特色。

齐家文化的陶工还善于用黏土捏制各种人头造型和动物塑像,人头长颈圆颊,双眼仰望;动物有马、羊或狗等,形体小巧生动,曲线起伏变化。

还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响铃,铃内装一个小石球,摇时“叮当”作响,是巧妙的工艺品。

齐家文化各期陶器的演变规律是器形从粗矮向瘦长发展,单耳罐领部由矮至高,耳由小环形耳发展至宽边弧形耳,耳上端由与口沿平齐发展到低于口沿。

双大耳罐是齐家文化最常见的一种器物,它从早期到晚期的变化趋势是:颈部由短变长,底径和颈径的比例缩小,腹部由鼓腹发展为折腹。

纺织业进步明显,在居址中、墓葬里普遍发现大批陶、石纺轮及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有的墓葬人骨架上、陶罐上有布纹的印痕。

在大何庄一件陶罐上的布纹保存较好,布似麻织,有粗细两种,粗的一种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11根,细的一种经纬线更为细密。当时人们穿的衣服主要是用这类麻布缝制的。

齐家文化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那个时候,青铜冶炼技术开始推广,进入铜石并用阶段。青铜器的制作多采用冷锻法,也有的采用单范铸造与简单的合范铸造。青铜器种类有刀、锥、凿、环、匕、斧、镜和铜饰件等,还有一些铜渣。

齐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铜器是一件长方形銎,并附一对小钮的铜斧,刃部锋利,全长15厘米。尕马台遗址出土的一件铜镜,直径9厘米,厚0.4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饰,保存较好。

齐家文化玉器以精美著称。玉器种类达至几十种,有玉钺、玉戈、玉铲、玉佩饰、玉丧器等。玉佩饰是人身佩玉,主要有玉发箍、玉璜、玉人、玉龙、玉鸟、玉勒、玉镯、玉坠等;玉丧器是指丧葬用玉。

葬玉的风俗在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晚期已盛行,其品种有玉臕、玉塞、玉握、玉璧、玉琮等。除了常见的品种之外,发现有许多新的品种。

如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

更为珍贵的是,还有圆雕玉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10多厘米至超过半米高不等,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官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

还有各种多孔形器,许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鸟形、兽面形或鸟兽变形图像。

齐家文化玉器,与北方的红山文化玉器和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统称为我国三大古玉系列。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

玉器中的工具类如斧、锛、凿等,便主要选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还直接选用接近石质或玉内含有较重石质的材料。礼器类的琮、璧、环、璜、钺、刀、璋等,选择玉质滋润、色泽纯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

齐家文化玉器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是齐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旁注]

篮纹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装饰纹样。因其形如竹篮的条状纹,故名。用刻有横条纹的陶拍在半干的陶坯上拍打,烧成后器物的表面就有重叠和交错的篮纹。

圈足 陶瓷器足的一种样式,指器物底部承制一个圆形圈来托器身。圈足的造型始于新石器时代。宋代以后盛行,各类器皿几乎全有圈足,很少有没有的。

钺 古代武器及礼器的一种,为一长柄斧头,重量要比斧大。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已发现玉制的钺,在当时具有神圣的象征作用。后因形制沉重,灵活不足,退为仪仗用途,常作为持有者权力的表现之用。

玉璜 一种玉礼器。在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玉琮 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法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省石峡文化、山西省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红山文化 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纹陶器共存,而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良渚文化 是浙江省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阅读链接]

齐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对洮河一带进行首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在这一带发现了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单色压花陶器,以及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安佛拉瓶造型类似的双大耳罐,齐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

197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发掘齐家坪遗址,出土物除陶器和石器外,还有铜刀、铜锥、铜斧、铜镜和玉璧、玉琮等器物。我国最早的铜镜即出自齐家坪,齐家坪遗址由此广为中外考古界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