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灵活现的道情皮影戏
道情是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起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时期开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时期,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陇东道情就是其中之一。
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陇东道情历史悠久,发源于环县一带。最早是以道家故事为题材,在道观庙宇进行演唱,其传统的艺术形式,多为一人说唱,众人帮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
艺人怀抱渔鼓、手执简板,说唱环境不受任何场地限制,田间地头、庭舍院落均可说唱。其伴奏乐器由渔鼓、简板衍变发展,增加有二股弦、唢呐、笛子等。
环县隶属甘肃庆阳,曾是匈奴、羌、戎、狄等民族交往及古老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文化底蕴深厚。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
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广采博纳,吸取了陕西道情皮影和本地民歌、小曲的营养,并融合了内蒙古、宁夏、陕北等地的民歌、民乐、说书等艺术形式,借鉴戏曲的叙述与演出手法,形成了以悠扬激越的道情为演唱曲调。
以精雕细刻的皮影为表演形式,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乡土风情、宗教民俗等为主要表演内容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具有非常鲜明的独特之处。
皮影是道情皮影戏的主要表演道具,俗称“线子”、牛皮灯影、影子戏,用牛皮刻制,形象有人物、动物、神怪,大小场景等。
造型极为丰富精美,人物造型按戏曲的生、旦、净、丑行当设计,一般分为黑忠、红烈、花勇、白奸、空正、实丑,体现出头大身小、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构思奇妙、形态多样,彰显出我国民间艺术夸张写意的特征。
陇右皮影主要流行于庆阳、平凉、天水一带,尤以陇东皮影风格独特。陇东皮影雕工精细,造型个大,色彩明快,夸张奔放,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对比鲜明,尤重图案装饰。
环县皮影是陇东皮影的典型代表。陇右皮影以秦腔、眉户唱腔为主。据史料记载,唐天宝年间,陇东一带就有皮影演出。
雕刻则借鉴了民间剪纸的传统手法,按照制皮、过样、雕刻、着色、出水、装订等工序进行,以线条镂空进行刻画,以阴刻、阳刻区分不同人物性格。
在挑线表演时,影人的坐卧行走、翻转踢打、提袍甩袖、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身首分家等动作,都能做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能达到“死戏活演”、“假戏真做”的艺术效果。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表演特点是唱念做打全由一人完成,以灯光下的“纸亮”为舞台,人物布景、道具均用优质牛皮精心刻制、着色而成,色彩鲜明。乐器伴奏集中于后台,演唱挑线者端坐前台,通过挑线使牛皮影人映透纸亮,同时进行剧中各种角色的演唱和人物的挑线操作。
皮影表演俗称“耍线子”,是前台艺人的拿手绝活,所谓“一口唱尽天下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戏班的核心人物“前台”坐于屏幕前,双手操持所有影人的表演,做出坐、卧、行、走、踢、打、翻转、提袍甩袖、腾云驾雾等各种动作,并包揽所有角色的道白和演唱。
后台人员每人掌握两三件乐器进行伴奏,同时兼顾次要角色的道白,兵卒、武士等呼威和帮腔,操用西北方言、甘肃话或当地口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环县道情皮影雕刻精细,风格古雅,兼收并蓄民间剪纸、石刻、雕塑等艺术手法,创造了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造型和风格。它的人物造型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粗犷浑厚,粗中见细,称“尺线”;一种精雕细刻,小巧玲珑,称“寸线”。
在镂刻手法上,采用正侧面塑造和散点透视来表现人像的侧面、斜侧面、正面、俯视、仰视等多角度特征。镂刻男女也有区别。
男性眼大身高,蒜头鼻子,窄胸部;女性弯眉凤眼,樱桃小口,通天鼻,无乳房,有唐代仕女的特征。
还采取不同的镂刻造型手法,活灵活现地表现各种人物性格,正面人物用阳刻法刻成空脸,反面人物用阴刻法刻成实脸,英雄人物刻成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表现其勇猛刚直;正直人物刻成蚕眉凤眼,表现其赤诚潇洒;小姐、姑娘刻成直鼻梁、高额头、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表现其善良美貌;奸诈人物则刻成面白目小、颔突嘴凹,加以丑化。
此外,道具、景物也雕刻得十分精致,惟妙惟肖。帝王的殿宇雄伟壮观、富丽堂皇;龙车凤辇斑斓多姿、珠光宝气;宫廷内苑清秀雅致,花园亭台生机盎然。此外,神仙佛祖、妖魔鬼怪、奇禽异兽、梦幻仙境等,设计构图想象力丰富,刻制手法异常奇妙。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音乐特点是高亢激昂,婉转悠扬,节奏明快。以清唱伴奏相间,很强叙述性的说唱与“前台”一人领唱、后台众人帮唱,具有高度抒情性的“嘛簧”最具艺术感染力,其音调亢圆润,悠扬激越,节奏自然,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一人男腔女调来完成,演唱念做,声情并茂。
环县道情皮影的唱腔高亢激昂、婉转流畅、节奏明快,唱词既哲理自现,又佳句百出;既悠扬婉转,又神韵和谐。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为徵调音乐。
传统的板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板路,即飞板和弹板;四大调式,即花音飞板、花音弹板,伤音飞板,伤音弹板。
这种快慢、花音相间的板路是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的基本调式。文乐管弦丝竹,多用于抒发情感,表达人物喜怒哀乐的心理活动,武乐锣鼓铙钹,多用于渲染气氛,表达人物行为动作,也指挥文乐。
环县传统道情剧本主题多以反对异族入侵,惩治贪官污吏、歌颂忠孝节烈和男女爱情、除暴安良为题材。
环县是一个“山童水劣、世罕渔樵、秋早春迟、风高土燥”的偏僻地域,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贫乏,但是土生土长的环县道情皮影戏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旁注]
曲艺 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我国民间的说故事、笑话,宫廷中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
唢呐 又名“喇叭”,我国一种民族乐器。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8孔,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
说书 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说书用的乐器最初用琵琶,后来逐渐被淘汰改用三弦。说书人除了抱在怀中的三弦外,还有便是绑在右小腿上的“刷板”。
板式 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我国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在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中就把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
[阅读链接]
道情音乐比较丰富,原有72个套曲和100余种曲调,其唱腔为是利用诸宫调的某些曲子互相连缀起来,组成有层次的大型唱段。
每种套曲有“正、反、平、苦、抢、紧”6种不同的曲子。唱腔是根据需要来临时组合的。例如:“耍孩儿”的结构就包括“正耍孩儿”、“反耍孩儿”、“平耍孩儿”、“苦耍孩儿”、“抢耍孩儿”、“紧要孩儿”6个曲子。
这“正、反、平、苦、抢、紧”各有不同内容:“正”表示用正调演唱,一般用正调演唱的曲调为“商”字调;“反”表示用反调演唱,一般用反调演唱的曲调为“徽”字调;“平”表示一般正常的情绪,“苦”表示愁苦、凄凉的情绪,两者皆用正调演唱;“紧”表示唱腔结构紧凑,“抢”表示唱腔结构喜悦、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