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富特色的板屋建筑

“板屋”又称“版屋”,是一种以木板为主要材料建造的房屋。最早发明、建造和使用板屋的,是我国西北古老的民族西戎族。

秦代人居天水,也广泛使用板屋,《诗经·秦风·小戎》篇中,就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的诗句。叙述的是陇右的一位女子在板屋里思念夫君的情景。

《毛传》记载:“西戎板屋”;《毛诗正义》又有“秦之西垂,民亦板屋”的记载。

以板为屋,为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习尚。这种板屋一经出现,就以其独特的魅力而流行于西戎与秦代人的居住地,并成为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

板屋在陇右地区能够流行开来有一定的历史和地理原因。陇右天水一带长期地广人稀,多民族交错分布;气候较内地比较干燥,地势高亢。板屋民居易于修建,既省力,又经久耐用,特别是古代陇右植被良好,森林广布,“材木自出,致之甚易”。

尤其渭水与洮河流域曾长期是“良材大木”的产区,丰富的林木资源为板屋民居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保障。所以,西戎时期人与秦代人在陇右与森林打交道的过程中,以板为室屋就成为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趋利避害的必然选择。

板屋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商周以来,西戎在陇古一带长期适应、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就立足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发挥聪明才智,发明了这种以板筑屋的奇特建筑形式,逐渐形成了以板屋民居为标志的民俗文化。

板屋的出现,标志着西戎各部逐步告别穴居和茹毛饮血的游牧射猎生活。这不仅对西戎部族自身的社会进化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也为陇右一带其他民族居民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经济实用的房屋建筑形式。

随着秦代人进入天水地区,板屋民俗不仅为秦代人所接受,而且经秦代人的传播和影响,这一民俗在陇右地区流行开来,并且经久不衰。

史料记载:

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至魏晋北朝时期,陇右的板屋民俗达到了鼎盛时期,天水一带出现了“其乡居悉以板盖屋”的景象。

西晋时期文学家左思在脍炙人口的《三都赋》中,也留下了“见其在板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的千古名句。可见,板屋民居经秦代人的推广和使用,成为陇右一带各族居民长期盛行的居住形式。

板屋与普通的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房屋大不一样。西戎及秦代人所居住的板屋,因年代久远和史料的欠缺,其式样结构已无法确知。

据《南齐书》记载:“氐族板屋,氐于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所治处名洛谷。”由此可知,所谓板屋,实际上是天水这一历史上曾经盛产良材大木的地势高亢而气候寒燥的陇右之地普遍的民居样式:用夯土筑墙,木板覆顶,不要砖瓦。

历史上氐族人居住的板屋,是一种新颖别致的建筑。“氐于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说明这种板屋民居的最大特点,就是屋顶皆用木板建造和覆盖,不用砖瓦泥土。而且,板屋基址的选择、建筑设计、室内结构与功能的划分等,都有非常特别的地方,因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唐宋时期,陇右森林日渐减少,但是板屋民居仍然随处可见。

明代何景明《陇右行送徐少参》诗说秦安一带有板屋,“瓦亭之西半山谷,土室阴阴连板屋。”

清代人杨应琚《据鞍录》记载渭源县“城内居民仅数百家,盖屋皆以乱石压木片,仅蔽风雨,板屋之故俗也。”

明清时期,板屋民俗还传入藏族人生活的甘南一带,“当地藏民板屋,分上下两层”,“高楼暖炕与汉无异,但多居楼下,而楼之上则堆积柴草焉。”

《番行杂咏》诗说道:“番人亦自好楼居,刺噶层层板屋疏。半跨山腰半溪涧,上宁妇子下储胥。”

长期盛行的板屋民居,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并无固定的结构和式样,只是有其标志性特征,那就是屋顶以木板筑成。

[旁注]

《毛传》 又叫《毛诗》,是《诗经》的《毛传》。西汉初期,传授诗经的主要有4家,一是鲁国人申公;一是齐国人辕固;一是燕国人韩婴;另外一家是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古人做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戎狄 先秦时对我国北方、西北等地少数民族的统称。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西戎、北狄、南蛮、东夷民族的区分。南方是蛮;东边是夷;西边叫戎;北边,叫狄。其中戎和狄民族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

《三都赋》 西晋时期左思撰写的一部描写魏、蜀、吴3个国家概况的书籍。三都赋分别是《吴都赋》、《魏都赋》、《蜀都赋》。《三都赋》构思10年完成,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至今仍被人传诵。

《南齐书》 一部记载南齐封建割据政权历史的书,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60卷,现存59卷。《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

氐族 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从先秦时期至南北朝时期,氐族分布在甘肃、陕西、四川等地的交界处,大部分集中于陇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氐族为主,先后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对当时的历史有重大的影响。南北朝时期以后,氐族逐渐融合于汉族等民族中。

《据鞍录》 研究清代陇上重镇的重要资料,作者是甘肃布政使、甘肃巡抚、两广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东阁大学士杨应琚。在书中,作者将秦州境内古迹风物尽数录于笔下,文约事丰,气旷高古。

甘南 甘南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南与四川省阿坝州相连,西南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接壤,东部和北部与陇南、定西、临夏毗邻。甘南地区生活着藏、汉、回、土、蒙等多个民族。

[阅读链接]

清代晚期板屋已向西退至陇西渭源一带,那时“城内居民仅数百家,盖屋皆以乱石压木片,仅蔽风雨,板屋之故俗也。”板屋逐渐淡出了,而瓦屋出现了。板屋虽然淡出了,但并不是完全见不到,在一些森林缘区还可以见到。

板屋虽然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诗经·秦风·小戎》中的“在其板屋,乱我心曲”的诗句却永远地让人们铭记住了这一极富民俗特色的建筑形式。这首情歌使板屋成了陇右地区的一个文化符号,甚至成了先秦爱情的一个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