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奇葩——文化特色

一路走来,陇右经济形态经历了多个变化。从畜牧到半畜牧半农业,从半畜牧半农业到单一农业。伴随单一农业经济形态的形成,陇右文化由农牧并举转向农耕文化形态。

陇右文化在历经了千百年来的流变整合和融通积淀,浸润了深深的地域性烙印,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秦代人的音乐文化

陇右地区的乐舞可以追溯至秦代人进入天水地区的时候。

天水地区在先秦时期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这里林茂草丰和水源充足的环境,成为西北地区宜居之地。在商代末期,秦代人入居天水地区。秦代人在这里与西戎等民族交流融合,这使秦文化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随着秦代人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秦代人的各种礼乐文化制度也先后创立和建立起来。

秦代人的音乐称为“秦声”、“秦音”,是秦代人在天水等地古老的西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传,殷商时整甲始作西音,后周昭王时,辛馀靡有功,被封为诸侯,立国于西翟之地的西山,继承了整甲的西音传统。秦穆公时,把西音发展成了秦音。

西周是我国先秦时期古乐舞发展的重要阶段,乐舞作为礼仪的一个部分,即所谓的“礼乐”被后世推崇。

乐和于礼是礼仪制度的一个特点,同时也赋予乐以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秦代人与周人的交往中,最晚在秦仲时,秦代人已经有了较为完备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制度。

当时的音乐有俗乐与雅乐之分,西周中期懿王、夷王时期出现雅乐与民间音乐风格的革新,即所谓的“变风变雅”,从而促进了新音乐的成长和音乐的大发展。秦代人音乐大约即产生于此时。

传统认为秦代人音乐是“穆公时,取风西音,作为秦音。秦之有音乐,盖始于此。”但事实上秦代人音乐是秦代人早在天水一带生活期间就发展起来的。

秦仲是秦代人革新民间音乐的第一个关键性人物,秦代人在秦仲时开始了革新民间音乐的“变风”。秦代人在天水地区与戎狄杂处中,音乐的发展已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这说明秦代人音乐在掺杂有不少戎狄“西音”的基础上,开始了音乐民族化的步伐。

《诗经·秦风·车邻》记载: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既见君子,并坐鼓簧。

意思是秦地两位友人见面,高兴地并肩而坐,弹瑟吹簧。

编钟和石磬是秦代人使用的重要乐器。这两种乐器是宫廷用品和祭祀用品。石磬排列起来就组成了编磬。秦汉时期,编磬和编钟是宫廷用品或祭祀乐器。

编磬由于相互间大小、薄厚不同,敲奏起来旋律悠扬,音色独特,悦耳动听。

编钟以其庄严肃穆、典雅纯正而闻名。秦代人音乐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

荀子曾说道:

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春秋晚期,秦国已有“百乐”。百乐是秦代人乐器种类繁多、音乐发达的表现,也是秦代人音乐由“西音”和“秦音”完成过渡的反映。这时,秦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风格和中原地区“夏声”已经不相上下。

秦国民间音乐的一大特色是以简单的曲调吟唱,又以瓦器作为乐器。

秦代人用盛水、盛食物的瓮、缶作为乐器,奏鸣时,敲打盆缶,弹起秦筝,拍着大腿,放喉歌呼。这种乐舞是秦代人对西戎器乐借鉴的产物,古者西戎用缶以为乐。

战国时,秦王和赵王会于渑池,秦王逼迫赵王弹瑟,以此来羞辱赵国。

随行赵王的赵国大夫蔺相如针锋相对,奉上盆缶,要求秦王弹奏。

秦王不答应,蔺相如以性命相威胁,秦王无奈,只好击缶。缶和瑟音色低沉,虽音律单调却不失典雅浑厚,。

早期天水民间流行一种烧制的陶乐器“哇呜”,实际就是古代的“土”乐,及陶乐器的“埙”。这种陶瓦乐器在天水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秦代人在天水的发展阶段,是秦代人音乐文化从产生到升华为“秦音”的关键时期。是秦代人精神风貌、审美艺术传统最具典型意义的真实记录。

秦腔是最古老的戏剧,是秦代人文化音乐的主要形式,它就是起源于天水地区,是在秦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旁注]

诸侯 古代朝廷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创立。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代分王、侯二等。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汉代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雅乐 即“优雅的音乐”。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期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钟 古代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时期,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编钟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石磬 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由石或玉制成,形有大有小,上面刻有花纹,并钻孔悬挂于架下,击打传声。它历史悠久,造型古朴,制作精美。

编磬 古代乐器一种,用石或玉制作,16面一组。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石制或玉制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阅读链接]

在甘肃省陇南礼县大堡子山公墓出土文物中,有秦乐器编钟和石磬。这套编钟大小相次,有9件保存在甘肃博物馆。石磬也是一套。有两件保存在礼县博物馆。

大件长约0.5米,小者约0.3米,呈曲尺状。推测礼县编钟应当为宫廷用品或祭祀乐器。秦汉时期,编钟和编磬是帝王宫廷乐队最主要的乐器,通常在宫廷礼乐、宗庙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奏鸣。

据说孔子曾听了用编磬演奏的《韶乐》后,乐不思味。正因为如此,秦和秦以后帝王陵墓中常有编钟、石磬等随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