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雕漆和洮河石砚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等的区分。
雕漆工艺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和风格演变过程。史料记载,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时期,盛于明清时期。
据《髹饰录》记载:我国唐代已有“剔红”的制作,刀法快利,古朴可赏。
天水雕漆历史悠久,可上溯至2000多年前。雕漆工艺有镶嵌、雕填、彩绘、平磨、曝钿、描金、胎花、藏绘、印锦、脱胎、刻绘、线金堆漆、研磨彩绘等。花色品种达到300多个。
天水雕漆以木雕镶嵌为特色自成体系,并以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图案,古朴典雅的风格,绚丽多彩的色调和精湛的技艺闻名。另外,天水雕漆耐酸、耐碱、耐高温,即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
天水雕漆产品以家用器具为主,小到手杖、茶盘、烟具、小圆桌、小凳、挂盘,大到花瓶、茶几、躺椅、沙发、古式书架、家具、餐桌椅等一应俱全。
又以各类屏风产品最具特色,有《群仙祝寿图》、《巡天图》、《八仙过海》、《九天玄九》、《松鹤延年》、《花好月圆》等多种规格不同的产品。色调以乌黑色为主,兼有红、酒红、墨绿、宝蓝、翠绿、驼黄、古绢黄、朱砂红、玫瑰红等色。
天水雕漆继承了古代雕漆工艺的传统,又从雕塑、绘画中吸取了营养,经过细心切磋,推陈出新,富有自己的特点。它漆面乌黑、光亮、均匀,漆底平整、坚实,不怕酸碱腐蚀,不怕烧不怕烫。
造型古朴、大方、雅致,表现出西北的“浑厚”风格。
天水雕漆所采用的装饰方法多为石刻镶嵌。用五光十色的石料及象牙、玉石等装配雕刻成人物、花鸟、走兽、文物等镶嵌在围屏或桌面上,并交替运用镶银、贴金、印锦、胎花、描金、彩绘等装饰方法使之更显得立体感突出,生动、逼真。
另外。也有少量产品为彩漆屏绘和雕填。彩漆屏绘是用生活调入漆颜料,直接在漆面上作工笔重彩画。虽然生漆黏度大,但画起来要像运用毛笔一样流畅自如。
雕填则是在漆面上雕出图案然后用配有颜料的漆填上,两者天衣无缝,不管用那种装饰方法,一般都讲究布局满堂。
天水雕漆的图案多取材于《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唐宋时期传奇作品中的人物,此外,还有花草、文物、鸟兽、山水等素材。情节以游园、赏梅、宴坐、清饮等为主。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物产富饶,风景优美,素有“陇上江南”之称。
天水所辖小陇山林区约有天然漆林六七十万亩,可生产生漆数万千克。由于天水气候湿润,日照充足,无霜期达200多天。
春末秋初、雨后乍晴,漆不入阴,即可自然干燥,所产的生漆膘厚、漆酚高、燥性与光亮度好。这就为天水雕漆提供了最佳的原料。
在汉代,天水雕漆业进入了兴旺发达时期,是全国漆艺据点之一。隋唐时期,天水漆器依旧繁盛,做工精细、漆质光亮。诗圣杜甫客居秦州时有“近闻西枝西、有谷杉漆稠”之句。
至宋代,天水漆器生产仍在持续,漆器制品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之一。
清代,天水雕漆大都为生活日用家具,清代末期,漆器除家用器具外,又增加了盘、盒、奁、碗、笔筒,手杖等生活用品。竹胎、木胎、皮胎、藤胎均有,髹涂多用漆器油饰和罩漆。
油饰作法为漆地做好后,以熟桐油调朱色髹涂,绘泥金花草饰纹,漆色艳丽光亮。
天水中城山货一带经营雕漆作坊和门店均连在一起,除生产旧椅柜桌手杖外,还有不少描金制品。产品最多者为描金箱子和立柜,图案有“孔雀戏牡丹”、“双凤朝阳”、“鸳鸯莲蓬”等类吉祥彩绘。
其次较有名者为天水皮胎漆箱,生产作坊只有四五家,产品有皮胎漆箱、提箱、枕匣、方皮匣等,只用木胎做四周框架,其底、盖均用熟牛皮、马皮制作,多为红色。其灰底、刷色与木器工序相同。但用烧漆髹涂、色泽明亮,有携带轻便的优点,而且坚固实用。
天水漆雕工艺特色可以用“繁工珍材”4个字概括。
所谓“繁工”指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一件雕漆产品要经过木工、漆工、配石、石刻、镶嵌、粘贴、描金等上百道工序,费时少的需要三四个月,费时多的则需要一年。
天水雕漆工艺起初只有雕填手法一种,雕填是在未经褪光的地子上以粉作画,再用刀雕刻,剔去灰皮露出漆地,然后以色漆填平。阴干后,研磨褪光而成,表面平滑如镜,色漆嵌入地子可保持久远,不会脱落。后来雕填发展成为天水雕漆最有代表性的工艺。
所谓“珍材”,指天水雕漆产品全部采用珍贵的纯天然材料。
一般采用桃红松、椴木等优质木材做胎,以当地小陇山盛产的优质天然漆作为原料,以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萧山红石、山东绿冻石、北京黄石、太湖蚌皮和珊瑚、玛瑙、珍珠、象牙、玉石、贝壳等作为装饰材料,并经常要用镶金、贴银等装饰方法,极尽奢华,珍贵之极。
洮河石砚也叫“洮河绿石”,简称“洮砚”。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齐名,并称“中国三大石质名砚”。洮砚最佳石料出自喇嘛崖老坑和水泉湾老坑,即甘肃省卓尼县东北50多千米的洮砚乡喇嘛崖一带的洮河峡谷绝壁上。
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远近闻名,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
唐代柳宗元《论砚》记载:
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
北宋时期著名鉴赏家赵希鹄在诗中《洞天青禄集》写道:
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砚,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
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
制作洮砚的洮石有多种:
一是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
二是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的十分惹人喜爱。
三是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
四是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
端砚贵在有眼,而洮砚贵在有膘。带黄膘不但是洮河砚真假贵贱的衡量标准,而且也是区分于其他砚的标志。
石膘以形定名,主要品种有:鱼鳞膘、鱼卵膘、松皮膘、蛇皮膘、玉脂膘等。石膘的颜色主要有铁锈红、橘红、浅黄、米黄、金黄、紫、白、黑、褐等。
洮砚有好的石膘,其石质也好,在这诸多的洮砚石中,尤以“黄标绿漪石”最为名贵,“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就是对“黄标绿漪石”的赞美。
洮河石的石纹清晰鲜明,主要有水纹、云纹。宋代诗人黄庭坚诗赞:“洮洲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
洮砚石材的特点为洮砚优良的品质奠定了基础,加上砚刻艺人的努力,使洮砚具备了优质砚台所具有的所有特点,即石质细、润、发墨、下墨、不损毫。洮砚雕刻精致,砚形繁多,有圆、椭圆、正方、长方等各种形状。
洮砚雕刻使用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
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这是洮砚雕刻艺术中最具特色的技艺。透雕图案的真实感、立体感很强,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增加使用价值,透雕镂空后的凹底安排为砚台的水池。
在石质不相上下的前提下,洮砚要比端砚、歙砚在工艺制作上稍胜一筹,尤其是在镂空悬雕和艺术传神上是端砚、歙砚所不能企及的。
古人说道“洮州石贵双赵壁,端州歙州无此色”,从一定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旁注]
屏风 古代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
《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我国一部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聊斋》 又叫《聊斋志异》。我国一部记录奇闻逸闻的著作。作者是清代学者蒲松龄。“聊斋”原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在书斋中,蒲松龄设一茶棚,专门询问一些奇闻逸闻,然后把听来的这些事情加工润色之后记录下来,“聊斋志异”便由此而生。
端砚 我国四大名砚之首,历史悠久,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歙砚 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又称“龙尾砚”。歙砚石具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嗀里,金声而玉德”等优点。按天然纹样可分为:眉子、罗纹、金星、金晕、鱼子、玉带等石品。
[阅读链接]
秦汉时期砚材产地属凉州刺史部,属陇西郡所辖;隋唐时期,此地隶属于陇右道;明清时期洮州隶属于巩昌府辖,巩昌府治在陇西,因此说洮砚产地在陇西。
后来认定洮砚之乡,隶属卓尼县地界,洮砚历代雕刻师均为洮砚乡本地人,岷县地处洮砚乡上游,人们多以种植药材为生,并不做洮砚雕刻。后来岷县的赵成德在兰州成立洮砚开发公司,因九九归一砚名声大噪,社会即流传洮砚“产于岷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