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典雅的马家窑彩陶

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的马家窑村,因此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5000多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3000多年的发展。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3个文化类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其中,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关系密切。

半山文化类型分布范围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文化类型的分布则较马家窑文化类型和半山文化类型更为向西。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其中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

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l0平方米至50平方米之间,屋内有圆形火塘,门外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开始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斜柱,房屋呈圆锥形。

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马家窑文化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因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

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随葬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随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日用陶器。

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至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器型丰富多彩,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

另外,又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彩陶中最多见的是卷缘盆、彩陶碗等。

由于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直流的两岸,所以彩陶图案反映出黄河奔流不息、波涛汹涌的气势。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内彩特别发达,多装饰在盆、钵内,以旋涡纹和水波纹为主。彩陶图案于器物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器形有壶、罐、盆、钵、瓶、勺等,不见鼎一类的三足器,也不见陶炊和圜底釜,但尖底瓶占一定比例,多为平口或侈口尖瓶;碗、钵、盆一类器物腹部较浅,腹部曲线呈圆弧形。

外形比例均衡,棱角分明,线条流畅,大多为细泥红陶质,质地坚硬,火候很高,底色橙黄或米黄,一般打磨光滑。

其中小口瓶、细颈硕腹壶、大口长腹瓮以及泥质加砂彩陶盆、钵与带嘴锅等,造型新颖别致,最具典型性。这种造型明显地带有审美的追求,它为相应的纹饰的创造打下了基础。

马家窑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并用绘制花纹。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马家窑文化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已经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

马家窑彩陶器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半山类型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分布在陇山以西的渭水上游,兰州附近的黄河沿岸至青海贵德盆地及黄河支流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河西走廊的永昌、武威、古浪、景泰等地区,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

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彩陶造型美观,图案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器形丰富多样,形体匀称,比例协调。

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为大型贮藏器壶、瓮、罐。其器型饱满凝重,曲线优美柔和,重心降低,最大径在腹部,直径与高度基本相等,器表打磨得很光滑,制陶技术有了显著提高。

半山类型的彩陶,色彩鲜艳亮丽,图案复杂。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葫芦形网纹、菱格纹为主,还有圆形纹、叶形纹、贝形纹、神人纹等,锯齿纹是最流行的纹饰。

半山类型彩陶早期以黑彩为主,红彩用得较少,只起点缀作用。中、晚期红彩比例大增,与黑彩使用量差不多。

彩陶大多用黑、红相间的线条绘制图案,一般在器物的口沿内侧绘简单的复线连弧纹或三角纹,口沿外侧绘斜十字纹、波折纹等,颈部绘大三角纹、弦纹、菱格纹等,肩部绘弦纹、锯齿纹,上腹部纹饰内容丰富,大多为组合图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一般装饰于陶器上腹。从下腹部不绘纹饰可看出,其摆放位置较低,说明这些彩陶极有可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

马厂类型是因最早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约4300年,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但更为向西。

马厂时期的器型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但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器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单耳带錾的筒状杯。这一时期陶器种类繁多。

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早期器表打磨较光,晚期只有个别的经过打磨,大部分未经磨光,器表比较粗糙。红色陶衣大量出现,但也有少量的白色陶衣。中期彩陶壶数量大增,双耳彩陶罐减少。

马厂类型彩陶纹饰以黑彩为主。马厂早期的彩陶,图案逐渐变得简练,表现手法多样,形成了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

主要纹饰有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三角纹等,其中四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最为流行。

四大圆圈纹主要装饰于大型壶、罐的上腹部,先用红色带绘四大圆圈,内外绘黑色带圈,圆圈内填以各种各样的几何纹。常见的有网格网线纹、菱格纹、斜方格纹、三角纹、折线纹、十字纹、圆点圆圈纹、回形纹和肢爪纹等图案。

这种装饰手法为以后瓷器上的图案开创了先河。

早期的四大圆圈排列紧密,圆圈用黑红复彩绘制,非常规整,内圈为红色带圈,外加1至3圈黑色带,圆圈之间上下的空白处用黑色三角弧线填充。晚期四大圆圈用黑色绘制,圆圈画得草率不规整,构图简单,表现出了一种衰退现象。

早期的神人纹描绘比较具体,有表现人形整体的,也有只表现面部的。面部描绘较细,接近人的形象。这时的神人纹多装饰在盆、钵内,如甘肃省出土的人面纹彩陶盆和青海省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等。

半山时期神人纹较为抽象,将头画成圆形,躯体和四肢用红、黑相间的带纹、折带纹表示,大多装饰于壶、罐的上腹部和盆、钵内壁。

这时的神人纹,虽然比较抽象,但身体的比例协调。头部以圆圈代表,面部没有具体的五官,身体以宽带代表,四肢多以两节折带代表,向上斜伸。

至半山晚期,神人纹出现变异,头部变大,无五官,内填各种纹饰,上下肢都向上折曲,四肢的肢端有数目不等的指爪。在壶罐上的装饰手法除了独立的神人纹外,还出现了二方连续的神人纹,围绕壶或罐的上腹一周,俯视时像一群人手拉手在聚会、歌舞。

马厂类型彩陶时期,神人纹演变得更为抽象,有的仅以局部的变体纹样表现。完整的神人纹已少见,大多以各种变体形式出现,代表头部的圆圈变得更大,有的将代表头部的圆圈省略,以罐口或壶口代表,在器物的上腹部只绘肢体,下肢由两节变为3节。

至晚期,头部被完全省略,四肢有的从顺向曲折演变为反向成直角曲折;有的不仅将头部省略,连代表身体的宽带也被省略,演变为肢爪纹;有的演变为三角折带纹。神人纹最后演变为几何纹样。

马厂类型的彩陶上出现了大量的墨绘符号,一般绘制在器物的下腹部无纹饰处,常见的有“○”、“×”、“+”、“—”等形状,这些符号可能是当时一些氏族部落的记号,也可能是文字的前身。

马家窑彩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最为典型的代表,其彩陶占整个陶系的20%至50%,它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

它丰富多彩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

[旁注]

旋涡纹 新石器时代彩陶的代表性花纹,其形似旋涡。随着时代的更替,审美观的改变,旋涡纹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将我国传统特色的纹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在色彩、装饰方法、工艺技术和造型结构特点上,成为中我国独具特色的装饰文化代表。

鼎 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同时也是旌功记绩的礼器,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鼎原先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的铜鼎。

河西走廊 又称“甘肃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和北山之间,长约900千米,宽数千米至近百千米不等,为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因此称“河西走廊”。

陶衣 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颜色有白、红和灰等。这种色浆,在陶瓷工艺技术上就称为“陶衣”,也叫“化妆土”、“装饰土”、“护胎釉”。

[阅读链接]

柳湾遗址位于青海省乐都县东的高庙乡柳湾村湟水北岸。遗址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

这个地方是黄河上游规模最大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包括有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遗存,其中以马厂类型为主。遗址中,彩陶器型不太规整,常见的有盆、碗、杯、豆、壶、罐等。纹饰种类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和几何纹。在许多无纹饰的彩陶壶、罐下腹部画有各种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