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的民俗文化
庆阳位于甘肃省最东部,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是陕甘宁三地区的交会处。庆阳地区是华夏农耕文化的源头,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庆阳地区流传着一种民间民俗物品——香包。
香包,又称“荷包”,也称“香囊”、“佩帏”,庆阳地区俗称“绌绌”或“耍活”。
庆阳香包是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等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
庆阳香包形成于公元前2300多年,中医最早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的作者岐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熏蒸法”。因岐伯生于庆阳,因此这个方法在当地渐成习俗,流传不断。
草药被称为“香草”,因而药袋便称为“香包”或“绌绌”。
明清时期,庆阳香包十分兴盛,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的佳品。庆阳女孩儿多“七岁八岁学针线”。
庆阳香包之所以有如此久远的历史,主要因为庆阳有着浓郁的农耕文化习俗。农耕文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男耕女织。
在生产力较为发展的前提下,女人们除完成织布缝衣外,还做一些工艺品、礼品用来点缀生活,联络感情,香包也就由此而生并广为流传。这些香包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包含和浸透着古代哲学的神秘色彩,内容无所不包,多以人类童年期的多种崇拜和原始图腾为主题。
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相结合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
“绌绌”类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线盘类香包是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艺包括折壳子、配色线、盘线成型、成果等。
成果是将线盘成品连缀,吊上彩穗。这样制成的香包可以随身佩戴,可以挂在门庭,也可以馈赠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
立体刺绣类香包内容庞杂,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近400种样式。
其制作过程分构图、刺绣、彩染、缝合、成果等环节,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成果、打扮等工艺步骤,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
平面刺绣类香包风格敦厚凝重,厚实中流露出隽永,其制作有破线绣、合线绣、掇绣及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盘金、点金、圈金等方法。
庆阳香包用料简单,一布一针一线加一珠而已。布料多用丝绸或彩布,线絮为五颜六色的彩线。刺绣手法多样,有手绣、锁绣、补绣、纳绣、套绣等。在缝制中有剪样、锁边、打结、绣样、吊絮、穿珠等。其针工细密,绣中罕见。
庆阳香包大体有5种类型:
一是头戴型。主要供孩子们头上佩戴,常用彩色布和彩色线做成虎头、猫头、兔头等各种动物头型帽,端午节戴上驱邪护身。
二是肩卧型。一般以猛虎雄狮为图样,绣成头大身小、有爪无腿的老虎、狮子,缝在孩子们肩上,以祛邪恶。
三是胸挂型。这种类型样式繁多,内容庞杂。一般用双股彩线把香包连起来,挂在胸前衣扣上,少则一两个,多则八九个,内容常为吉祥如意的动植物,表达妇女们祝福求安,五谷丰登的心愿。
四是背负型。这种类型主要为“五毒背心”。刺绣蛇、蝎、蜥蜴、蜈蚣、蜘蛛5种小动物的图样,缝在孩子们上衣的衣背上。这些小动物本是有毒的,端午这天却要穿在身上,表达了“以毒攻毒”的哲学观念和护身心愿。
五是脚蹬型。多为飞禽走兽头型的图样,如虎头鞋、猫头鞋、蝴蝶鞋等。这种香包左右双双对称,寓阴阳平衡之理,取避邪护身、成双成对、并蹄腾飞之义。
庆阳香包原始生态文化味浓。庆阳位于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远古文化积淀深厚,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民间工艺刺绣中,大量蕴藏着人类童年期的多神崇拜和以“龙蛇虎鹿”等为图腾的原始文化痕迹,很多香包中渗透着巫神文化和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念。
如用绿布卷成盘蛇,再扎上几个梅花,便是龙的化身。它是龙蛇崇拜和以龙蛇为图腾的原生态文化在民间刺绣中的遗存。
庆阳香包表现手法奇异多样,不讲透视,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头身。各种动物香包,或大头小身、有头无尾,或有头无足、有头有身无腿,或身长蹄短,以爪代腿等。
如肩头狮虎,一般头比身大,有爪无腿,既不是真实形象,又不合形体比例,完全由艺人随艺术思考“随意”完成。
以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是庆阳香包的主要表现手法。
比如借老虎狮子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之气,保护自身安全;借鱼儿钻莲喻男女爱情;借葫芦、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之名,取其谐音,寓早(枣)生贵(桂)子之义。
送给长寿老人的“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喻义老年生活富有情趣;送给小孩的“福寿娃娃”,以憨态十足的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组图,盼望孩子健康平安。
庆阳香包审美观点独特,它不从物质生活着眼,而从意念出发,采用意象手法夸张造型,幻化姿态,多变视点,随意创作。
很多无法理喻的东西,在庆阳香包艺术中却经常见到。比如香包“猫吃老鼠”,在猫肚上绣几个小老鼠,在他们意念中,猫吃掉老鼠后,老鼠还活在猫肚里。
香包“两面人”头上前后都长鼻子、眼睛、嘴。这是庆阳香包艺术家对人体五官功能的一种理想化的想象。
庆阳人对生活、对环境观察相当熟稔。她们把身边最常见的、最丰富的素材,比如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楼台亭榭、几何图案,以及人物,都作为香包绣制的范畴。
通过一针一线一把剪刀,将龙、凤、金鱼、小老虎、狮子、蛇、蟾蜍、壁虎、蜈蚣、蝎子等图案呈现在一个小小的香包上。让人们在芳香四溢的香包世界里把玩欣赏,以此寄托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
[旁注]
农耕文化 我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
刺绣 我国民间手工艺之一,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刺绣在我国至少有两三千年历史,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黄帝内经》 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学说。
锁绣 古代刺绣针法。由绣线环圈锁套而成,绣纹效果似一根锁链,故名。锁绣较结实、均匀。第一针在纹样的根端起针,落针于起针近旁,落针时将线兜成圈形。第二针在线圈中间起针,两针之间距离约半市分,随即将第一个圈拉紧,以后类推。
端午节 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蒲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阅读链接]
庆阳香包和庆阳历史一样悠久,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具有稚拙、粗犷、浑厚、朴实的风格,凝聚着庆阳人宽厚乐天向上的气质,蕴含着博大,雄强阳刚的民族魂魄。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庆阳香包艺术的大博览。
在这一天,小孩们满身挂满香包,两肩之上,一边蹲着老虎,一边蹲着狮子,背上驮着青蛙,胸前挂满金瓜、绣球。老者胸前挂一个“葫芦烟袋”香包;上学的孩子拿的是“书套”香包。新媳妇进门第一年的这一天要给公婆、兄弟姐妹送香包;小伙子在一块互相抢香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