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传统舞蹈
陇右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
远古时期,天水曾是诸戎、羌人生活繁衍之地。天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天水社火也叫“秧歌”,它是天水各种民间民俗歌舞形式的总称。
天水的社火民俗多姿多彩,如与胡笳密切相关的秦州夹板、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武山旋鼓、元杂剧的活标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韵味的秦安蜡花舞、雅俗共赏的秦安小曲,以及其他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调、说唱艺术等,它们凭借天水社火的形式得以保留下来。
天水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远古人类劳动、祭祀、军事等生活息息相关。在天水,社火又称“秧歌”、“烟歌”,从另一方面反映其起源与人类生活劳作紧密相关。
天水社火反映劳动以及日常生活内容、场景、感受的占绝大多数,其内容及所展现的生产力发展进化、生活观念的改变充分体现劳动生活是天水社火起源之一。常常与一定的山野劳作、田间劳动、草场放牧相联系,大体上反映了一定的劳动生活。
天水社火多方融合,包罗万象,吸收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社火精华,可以说是民间文化艺术的集大成体。内容上有古有今,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传统戏曲。
节目规模有大有中有小,民众参与性强。
大型的如以唢喇或锣鼓点伴奏的大型舞蹈《秦州夹板》、《武山旋鼓》、《轩辕鼓》、《大秧歌》、《高腰伞舞》以及有固定曲调伴唱的《蜡花舞》等。
往往有数十人上百人参与演出;中型的数人或10多人演出;小型的如独角演唱,一般都有专门的曲调,如《牧牛》、《钉缸》、《擀荞面》等;小场表演的歌舞小戏,则常用一男一女表演,各有专门的曲调,相互对答。也有角色分工较细的小剧或折子戏,形式风格多种多样,多元包容。小曲小调、山歌、情歌,独唱、对唱、表演唱,小剧、折子戏,舞蹈、武术甚至杂技等都可纳入社火表演。
天水社火小调在自己已经非常丰富的各种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陕甘秦腔、陇剧的嘛簧、陕西眉户及碗碗腔、临夏甘南的花儿等各种唱腔的精华,小调唱腔丰富多彩,表演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优美,普及面广,几乎人人能演、人人能唱,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天水旋鼓是原流行于武山县滩歌、龙泉乡一带的汉族民间舞蹈,俗称“羊皮鼓”、“点高山”。
旋鼓是舞蹈中的主要道具,其以铁圈为箍,鼓面为精制的羊皮做成,外形如一面大葵扇,扇面直径一般在0.3米左右,厚度仅一毫米。鼓面上绘有花纹图案,下置一柄,柄端缀以铁环或小铜镲,用藤条做的鼓鞭敲击鼓面时,震动铁环与小铜镲频频作响。
天水旋鼓表演少则10多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以男性青壮年为主。
表演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或敲鼓心,或敲鼓边,边敲边舞,鼓点变化多端,舞蹈动作粗犷,技巧复杂,旋转自如,队形纵横穿插自如,形如风,声如雷,充分显示出天水儿女刚健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秦州夹板舞也称打夹板,是祭神古乐的延续。秦州夹板舞主要分布在天水秦州地区。秦州夹板舞主要用于“朝山会”祭祀活动,后发展成为民间社火表演形式。
表演秦州夹板舞时,数十名身着黑衣黑裤、腰系彩绸带、头结布巾的男子,个个手持云阳板,在黄罗伞盖、飞龙旗、飞虎旗、五色旗的引导下,在锣鼓并吹奏乐伴奏下,在震耳欲聋的自制铁炮声中起步,列队沿街行进。
秦州夹板舞是天水朝山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夹板舞实质上形同民间庆典,是—种古老又独特的舞乐。夹板用红椿或槐木制成。
秦州夹板舞打夹板过程中,附有旋转的舞技,具有刚劲的秦风,“噼啪”作响的夹板伴以鼓、钹、锣、箫、唢呐等民族吹打,显得粗犷豪放。
天水是秦代人的发祥地,而那一袭黑衣黑裤、雪白绸带束腰的秦州夹板鼓队伍,神情肃穆,动作简洁,起、承、转、合,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着一股秦风古韵,使人击节而叹,激赏不已。
庆阳徒手秧歌以其浓郁的地域性、悠久的传统性和独特的艺术性,成为甘肃代表性民间舞蹈。
庆阳徒手秧歌抛开了舞蹈中道具对人的束缚,充分发挥了灵巧而又善于表达情感的双臂双手的作用,把人们内心世界奔放的热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充分显示出陇东黄土高原人民勤劳、憨厚、直率、诚朴的气质和性格。
远在殷周时期,庆阳就产生了咏颂社会生活的诗歌,现存于《诗经》中的有《豳风·七月》、《大雅·公刘》、《小雅·采薇》、《豳风·东山》等,或表现劳动人民的苦乐,或抒发戍卒思乡之情,或咏怀周先祖功德。
周先祖在庆阳黄土高原创立了农耕文明,由此演绎成灿烂的“农耕文化”。
作为农耕文化之乡的庆阳民间舞蹈,无论是舞蹈的内容及形式,还是活动的时间与组织形式,都和农耕生活紧密结合,并体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反映了古老的黄土地沉淀着博大深厚的农业文明。
徒手秧歌与宗教祭祀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巫术是原始的宗教,是古代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社会“巫”与“舞”相通。在徒手秧歌中仍可看到“巫”文化的成分。徒手秧歌中的丑婆很大程度上也是根据祈雨的女巫演化而来的。
另外、古时候庆阳是戎、羌,狄、匈奴等多民族的聚居地,由于各民族长期居聚一地,所以他们不仅在物质生产方面相互影响,在文化形态的艺术领域里也相互融合。
从徒手秧歌中可以看出这种多民族的艺术风格。如秧歌中的男性动作“骑马蹲裆步”、“摆臂弓箭步”等舞蹈动作古朴原始、剽悍雄健。这也是北方汉民族长期受到草原民族尚武精神影响的结果。
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徒手秧歌也是庆阳人民在农业劳动中创造的。
徒手秧歌的许多舞蹈动作都与农业劳动有直接的关系,如基本动作之一“蹬跨步”,就与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稳健刚劲、以大跨步为主的步伐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个基本动作也使徒手秧歌中脚的基本动作不同于其他秧歌风格,显得古朴、粗犷、豪迈。
由于人们在劳动间隙,自娱自乐,田边地头随意起舞,不必准备任何道具。人们擦汗时用的是臂膀,抹泪时用的是手背,高兴起来也只有甩动双臂双手来表达他们的心情,便形成了徒手表演这一形式,而且一代一代的承袭下来,成为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民间舞蹈。
徒手秧歌主要是手臂的动作特别的突出和丰富。主要有甩臂、缠臂、绕臂、抻臂等动作。甩臂又分“小甩”和“大甩”。
秧歌队还有动作口诀,如:“大甩有劲利索,小甩轻松软和儿。”
意思是做“大甩”动作时臂膀要迅疾有力,做“小甩”动作时要细腻柔美。“十字步大甩”的口诀是“头在心心上,脚走边边上”,即要求做动作时头始终保留在“十”字的中轴线上,脚踏着“十”字形的边缘蹬跨踏步,这样整个身体都扭摆起来了。
缠臂是双臂或前或后总是绕在身体上,动作的外部姿态在其内在韵律的推动下,始终是一个绵延不断,流动转换的过程。抻臂的完成含有扣、推、挑三种韵律,但总的律动是体现在这个“抻”劲上的,再和身体的拧扭相配合。
云阳板舞是陇西县民间团体舞蹈,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以柔美矫健、干脆飒爽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因其道具由传说中八仙之一的曹国舅所持法宝“云阳板”演变而来而得名。4片板为一副,内贯铜钱,装饰有精美图案,拍击脆响。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陇西仁寿山都要举行万人朝山盛会,云阳板舞便是朝山庙会的主要内容。
这一天,男女老少倾城而出,四乡农民也远道而来,仁寿山上人流如云,热闹异常。各村都要组织云阳板表演队,表演队由8人组成,称为“朝山队”。
表演人员头梳双髻,身穿五彩斑斓,类似仙童的装饰,披云肩,系战裙,足登蓝线编织的战鞋,足尖一颗大红缨,步履轻盈,装束洒脱。舞者手持云阳板作为舞器,双手各持两片下端,排成双行,两人一列,做对称式挥舞行进。
旗队前导,锣鼓队奏拍,舞者随乐器节奏,大跨3步向前对齐,拍板举成“人”字形时,一足蹬空鹤立,接着大锣“咣”的一响,足即落地,舞板随之齐拍“啪嗒”,节奏整齐,极有韵致,时而舞板着地,铿锵有力;时而舞板互拍,金戈齐鸣;时而舞板划空,风声呼啸,好似天兵天将下凡,令人眼花缭乱。
朝山队所执的八面大旗上的图案分别为龙、狮、虎、豹、日月、星辰、朱雀和玄武。云阳板、清光伞和巨幡上的花纹图案都是道家特有的太极图、云头环,所着服饰也为道家仙童打扮。
舞蹈动作是以我国西部特有的民间单手鞭杆和双手鞭杆的武术套路演变而来,刚柔相济,力势并举。
早先云阳板的表演要分大、中、小三组,至少应由64人组成八八六十四卦的图形,表演过程中随旗幡的指引,不断变幻为阴阳五行和八卦太极图势,以求神祈雨。从唢呐吹奏的乐曲看,是典型的我国民间五声调式,而且与道教及其活动音乐旋律极为接近。
[旁注]
折子戏 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好的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其思想观点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在结构安排上,往往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眉户 又称“迷糊”、“迷胡”、“曲子戏”、“弦子戏”,是陕西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眉户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
八仙 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8位神仙。明代之前,名称不一,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代八仙,明代时始定,分别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8人。
庙会 又称“庙市”、“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云肩 也叫“披肩”,是从隋代以后发展而成的一种衣饰,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并多以彩锦绣制而成。云肩的制作一般做成两层8片垂云,每片云子上或刺绣花鸟草虫,或刺绣戏文故事。
朱雀 别称“朱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上古四大神兽之一。朱雀是一种红色的鸟,与凤凰状如锦鸡,五彩羽毛不同,其身覆火焰,终日不熄。在二十八宿中,朱雀是南方七宿,即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总称。
玄武 我国传统文化的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北方的灵兽,形象是黑色的龟与蛇,代表的季节是冬季。道教中后将玄武人格化为玄武神加以崇拜。在二十八宿,玄武是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的总称。
太极图 俗称“阴阳鱼”,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太极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阴阳五行 指构成世界的5种基本物质,主要是:金、木、水、火、土。这5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链接]
社火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仪式和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表演等。
陇东社火和全国各地社火有着共同点,产生的年代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也是人们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和敬仰之情的一种方式,陇东社火的许多秧歌队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
在吃完“腊八饭”后便敲起“腊鼓”准备排演社火。正式排练时,有社火头组织在当地的土地庙进行“拜将”,一年一度的社火排练由此开始。从陇东秧歌的许多队形图案变化规则可以窥见很多陇东社火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