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

1904 年的一天,莫斯科艺术剧院正在上演一部名为《樱桃园》的戏剧。演出结束,全场观众无比激动,久久不肯离去,他们用掌声要求与剧本作者见面。全体演员聚集在台前,观众们也都站了起来,不一会儿,这位剧作家出现在舞台上。只见他高高的个子,瘦削的身材,蓬乱的头发下,戴着一副眼镜。舞台上耀眼的灯光,映照出他一脸倦容,使人一望而知,这位剧作家已是重病在身。

他就是 19 世纪俄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和优秀的剧作家安东·契诃夫。

1860 年,契诃夫出生在南俄塔干罗格的一个小商贩家庭。少年时代,契诃夫饱尝了生活的艰辛。每当父亲外出,他们兄弟姐妹就轮流在店铺值班。16 岁时,父亲因借债破产,全家迁往莫斯科,留下契诃夫一人继续上中学, 以兼作家庭教师为生。从小生活在这种贫困、屈辱、虚伪、庸俗的小市民环境中,为他日后成为一个最善于揭示平民日常生活的悲剧作家打下了基础。

中学毕业后,契诃夫也来到莫斯科,当他看到全家住在一间潮湿阴冷的地下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一面设法继续求学,一面努力分担养家的责任。1879 年,他考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为了养家契诃夫 - 图1口,他开始不断地投稿,挣一点稿费解决生活问题。五年后毕业,他开业当起了医生,接触到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1883 年后,契诃夫陆续创作了《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

《变色龙》、《假面》、《胜利者的胜利》等许多幽默作品。由于反映社会

风尚的内容和清新活泼的风格,他的不少作品已从幽默转为讽刺,其中以《变色龙》中对趋炎附势,见风转舵的奴才形象,塑造得最为出色,以致成为后来挖苦奴才形象的一种典型特征。

为更广泛地了解俄国社会,契诃夫利用一切机会去各地旅行。他先后到过南方的克里米亚和高加索,旅行过整个乌克兰。30 岁时,为了实地了解流放人的生活,他去几千里以外的库页岛进行凋查。当时,西伯利亚大铁路还未修成,只能先搭火车到秋明城,然后换乘马车,经过几千里的长途跋涉才能到达。身体并不结实的契诃夫,一路上咳嗽得很厉害,但他忍受着剧烈的颠簸,有时还要徒步穿过泥泞地带。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库页岛。库页岛之行在契诃夫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892 年,他在莫斯科附近买了小庄园,与父母和妹妹同住。

这时的契诃夫不仅是一名不错的医生,还是知名的作家,家庭经济状况也大为改观。但他生活在农民中间,没有架子,十分喜欢参加体力劳动。他亲手喂养家畜,种苹果树。有人找他看病,他常常不顾风雪,亲自到病人家中。1892 年霍乱流行,契诃夫亲自组织医疗站,诊治了上千名病人。他还自己出钱,亲自设计,为当地修建了一条公路和三所学校。

契诃夫自幼的生活经历,使他对普通人的疾苦十分清楚,内心常涌动着不平和愤恨。当一些人 30 多岁就患风湿病和肺结核,偶尔发几句牢骚,就被当成政治上的可疑人物,受到百般刁难时,契诃夫感到,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是“一个荒谬的丑陋的国家”。牢狱般的库页岛,就是俄罗斯社会的缩影。

在 19 世纪末年俄国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契诃夫的思想更加成熟,民主倾向更为明显。1902 年,为抗议沙皇政府无理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契诃夫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了名誉院士的称号。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在小说《第六病室》里,他把整个沙皇俄国隐喻为一座暗无天日的大监狱, 其野蛮、残忍和混乱令人惊心动魄。年青的列宁读完小说后,感到自己也被关进了“第六病室”。在脍炙人口的名著《套中人》里,契诃夫运用讽刺手法,塑造了一个反动、保守,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套中人”典型形象,而周围的那些人,竟能与这个统治阶级的奴才与帮凶和平共处,突出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停滞与黑暗。“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啦!”契诃夫在书中发出了这样的呼喊。

随着 20 世纪初俄国革命气氛的加强,契诃夫作品中出现了追求光明未来

的色彩,如 1903 年创作的小说《新娘》,以及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樱桃园》等。

在俄国文学史上,契诃夫是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攀登到世界文学高峰的人。他是一个伟大的创新者,无论在作品的体裁、题材和艺术手法上,他都别具一格,对后来的许多作家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904 年 7 月 2 日,契诃夫因病逝世。终年 44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