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提斯堡大捷

1863 年 11 月 18 日,一列插有各种旌旗,并用红、白、蓝三色彩带装饰起来的总统专列,在落日的余辉中缓缓驶入葛提斯堡车站。第十六任美国总统林肯来到这个小镇,将要参加国家烈士公墓的落成典礼。陪同林肯前来的还有几名重要的内阁成员、陆海军代表,以及法国、意大利驻美公使。此时, 决定美国命运的南北战争激战犹酣,身为合众国总统的林肯昼夜操劳,日理万机,为什么还要来到这座山间小镇?这还要从葛提斯堡战役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决定性地位说起。

1861——1865 年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战争的头两年,北方的联邦军除了安提塔姆战役外,连遭败绩,无论在东部战场或西部战场,都处于不刊的局势之中,从而引起北方广大人民的不满。在前线危急和后方人民的推动下,林肯政府先后颁布了著名的《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产生巨大反响,成千上万的黑人报名参军,使联邦军得到了雄厚的兵源。

1863 年 6 月,南方同盟军弗吉尼亚军团的 7.3 万士兵,由罗伯特·李将军率领向宾夕法尼亚进发,兵锋直指首都华盛顿和费城。李将军的作战目的, 首先在于夺取北方充足的物资和粮食,用以巩固同盟军的军事优势;其次是通过在东部战场发动凌厉的攻势,减缓西部战场上联邦军格兰特将军对维克

斯堡要塞的围攻。

  1. 月 9 日,南北双方骑兵在布朗迪车站遭遇,北军退却。13 日,同盟军

攻入谢南多亚河谷一带,击败驻防北军,俘虏 4000 余人,并夺取了大量军需物资。获胜后的同盟军趾高气扬地继续向波托马克河挺进。李将军得意地吹嘘自己的军队:“这样勇敢的士兵是前所未有的,只要指挥得当,他们就能赴汤蹈火,无坚不摧。”

在罗伯特·李的大军进逼北方的同时,联邦军波托马克军团也开始集结。这支刚刚受挫的部队人数虽有 10 万之众,但大多是入伍不久的新兵和民兵, 缺乏训练,士气又受到失败的影响。司令官胡克将军威信尽失。林肯命令由胡克的部下乔治·米德接任波托马克军团总司令职务。此人稳健、果断,历任旅长、师长和军长,被认为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6 月 28 日,米德临危受命,遵照林肯总统“寻敌作战”的命令。开始追寻同盟军。但是,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罗伯特·李和米德都拿不准对方究竟在哪里。

米德决定率军向哈里斯堡前进,并派出布福德将军的骑兵师首先去占领葛提斯堡。与此同时,另一支大军也向葛提斯堡开来,这就是李将军率领的弗吉尼亚军团。李将军下令暂时将主力集结在葛提斯堡以西待命。于是,南北方的两支大军在相距几公里处各自安营扎寨,在互不知晓的情况下设立了司令部。

  1. 月 1

    日,同盟军一支部队为了搜集马靴和马具,突然闯进宁静的葛提斯堡小镇。驻扎在这里的联邦军发现敌情,立即报告。并迅速向米德报告, 一场以小镇葛提斯堡为中心战场的会战开始了。是后撤,还是继续打下去? 李将军选择了后者。

当天中午时分,同盟军四个师气势汹汹地赶来,以三倍于联邦军的兵力迫使其退出葛提斯堡小镇,接着,李将军传令爱威尔迅速抢占小镇南边的公墓岭。

公墓岭是一座南北走向,呈鱼钩状的小山脉。突出的一面正对着同盟军。“鱼钩”的两端各有一座小山包,南端的叫小圆顶山,北端的叫卡尔普斯山。能否抢占公墓岭将是决定这次战役胜负的关键。可是,爱威尔耽误了李将军的命令,未能及时占领公墓岭,在同盟军完成对公墓岭的包围前,联邦军得以在山岭上布置了重兵,并打退了同盟军对小圆顶山的进攻。

7 月 2 日,同盟军又转而向联邦军右翼的卡尔普斯山发动猛攻,并曾一度得手,几乎攻上山顶,但联邦军迅速组织反击,又把敌人赶出了阵地。

会战的第三天。即 7 且 3 日,罗伯特·李将军决定孤注一掷,调集 159 门大炮,掩护皮克特率领的 l.5 万援军,向联邦军的中央阵地发起最猛烈的强攻。

在一片倾斜的开阔地上,蓝色的弗吉尼亚军旗在前面迎风开路,1.5 万名同盟军战士越过旷野和草地,就像在练兵场上行进一般向前推进。密集的冲锋线像海浪一样向联邦军阵地涌来。越来越近了⋯⋯闪亮的刺刀,飘扬的军旗,最后连同盟军士兵痉挛的面孔都看清楚了。就在这时,联邦军的大炮怒吼起来。伴随着一阵紧似一阵的轰隆巨响,以及雨点般的步枪子弹,大批无阵地掩护的同盟军士兵一排排地倒下,连同他们的军旗和刺刀被抛进了尘埃。很快,皮克特将军的部下只剩下了出发时的一个。接着便是短兵相接, 展开了白刃战。同盟军士兵拼尽全力冲到了联邦中最坚固、也是最后的一道防线前,但他们失去的士兵太多了,无法取得肉搏战的胜利。

这场残酷的大战是当时战争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战役,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三天的激战中,联邦军投入兵力 8500 人,伤亡 2300 人。同盟军

出动 7500 人,伤亡 28000 人。硝烟散尽,公墓岭上留下的是一片难以想象的凄凉景象,死伤遍野,血流成河。一棵树干中了 250 余颗子弹。30 匹战马倒毙在一个农民的牛栏里,这个农民亲眼看到两个骑兵的搏斗,最后同归于尽, 脚挨脚地横尸地上。

7 月 4 日夜间,葛提斯堡下了一场滂沱大雨。罗伯特·李下令同盟军撤退,他在蓄奴州境外打的第一仗就这样宣告结束了。

葛提斯堡战役是美国内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也是联邦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捷,它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方同盟军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大举进犯北方;联邦军则乘胜前进,直至最后攻陷南部同盟首都里士满。正是由于葛提斯堡大捷在美国内战史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身为合众国总统的林肯才会不顾爱女身患重病而亲自出席葛提斯堡国家公墓的落成典礼,并发表了他的那篇简短而感人的不朽演讲:

八十七年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说以考验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

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此集会是为了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

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

全世界将很少注意到,也不会长期地记起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但全世界永远不会忘记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

⋯⋯

今天,葛提斯堡镇已成为美国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旅游观光景点。当人们看到美国历史画家布莱思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油画《葛提斯堡之役》,抚摸着筑于小圆顶山麓的碑石和战斗中联邦军使用过的山炮,那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战马在炮声中尖利的嘶鸣声,都好似重现在眼前,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