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之父

1849 年夏季的一天,一辆四轮马车风尘仆仆地向莫斯科疾驶。车上坐着

一位 15 岁的少年,以及他的母亲和姐姐。为了孩子的学业和前程,这位母亲不远千里,从西伯利亚出发,送儿子到莫斯科去求学。

这位少年就是后来伟大的俄罗斯化学家、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门捷列夫。

1834 年 2 月 8 日,门捷列夫出生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多子女家庭,他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由于同情十二月党人,从彼得堡被贬至西伯利亚当中学校长,后因双目失明丢掉了工作,全家人的生活,依靠母亲经营一家小玻璃厂来维持。在玻璃厂里长大的门捷列夫,从小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47 年,门捷列夫 13 岁时,父亲去世了。哥哥、姐姐们都已成人自立, 家中只剩下妈妈、小姐姐莉扎和他。1849 年,门捷列夫中学毕业。这时,玻璃工厂已在一场火灾中烧毁。母亲为了能让儿子受到高等教育,毅然变卖了仅有的一点财产,带着儿女离开西伯利亚,千里迢迢来到莫斯科。但莫斯科大学却不招收毕业于边远地区的学生。

不得已,妈妈又带他到彼得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儿子总算考入了父亲的母校—一彼得堡中央师范学院物理系。

由于长年的奔波劳碌,门捷列夫的母亲病倒了。临终前,她叮嘱门捷列大:“不要欺骗自己,要辛勤地劳动,而不是花言巧语。要耐心地寻求真正的科学真理。”

母亲的去世使门捷列夫深感悲痛,作为插班生,他又必须加倍学习,补上前一年的课程。他整天沉浸在学习中,决心急起直追。他克服生活上的异常贫困,依靠奖学金维持着最低水平的生活。即使患上了喉头出血症后,他仍在病房中偷偷读作和写论文。

门捷列大十分崇敬学院里著名的化学教授沃斯克列森斯基。这位教授常常用朴实的语言引导学生:“馅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督促学生们注重实践,独立研究文献资料。门捷列人被他深深地吸引,并对化学更加着迷。门捷列夫这时已开始撰写一些短小的论文,受到沃斯克列森斯基等教授的肯定,并推荐他研究芬兰褐帘石和辉石的化学分析法。

经过顽强努力,在大量实验基础上,门捷列夫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芬兰褐帘石的化学分析》,受到一致好评。不久,他又动手写作毕业论文《同晶现象与结品形状及其组成的其他关系》。这篇论文后来刊登在“矿业杂志”上,并出版了单行本。

1855 年,门捷列大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名列第一,荣获金质奖章。要知道这个成绩是在他蒙受亲人接连病故的巨大悲痛,经受了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后取得的。

大学毕业后,身体虚弱的门捷列夫不得不去敖德萨养病,同时准备了“论比容”的硕士论文。1856 年.他重返彼得堡报考硕士。当年曾拒绝他报考的彼得堡大学校委会一致同意,授予他“物理和化学硕士”学位。第二年,23 岁的门捷列夫,成为彼得堡大学最年轻的一位副教授。31 岁时他获得博士学位,升为教授。

从这一年起,门捷列夫改教无机化学课程。他决心动手编写一本“化学原理”讲义。凭着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他很快完成了第一卷的初稿, 第二卷要写元素的性质,伤脑筋的问题来了,究竟该从哪儿着手呢?

当时,大多数科学家都热衷于研究物质的化学成分,尤其是醉心于发现新的元素,对化学变化数量方面的知识远远超过对其本质方面的研究。门捷列夫认为:“单纯地收集和积累事实不是科学的方法。”他确信杂乱无章的现象决不是自然的本来面目,只是人们对它的规律性还缺主认识而已。他决心找出化学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把它写进“化学原理”这本书中。

面对当时化学家已知的 63 种元素,他经过反复探索和比较,在正确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发现只有按照元素的原子量来编排元素是最理想的。因为每种元素的原子量都有确定的数值,而且彼此都不相同。接着,他又确定用元素的化合价,来比较元素的性质。

门捷列夫做了 60 多张卡片,在每张卡片上写上已知的一种元素的名称、

原子量、化合价和它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他像玩纸牌一样,把这些卡片摆过来,挑过去,一边排,一边紧张地观察着,思考着。他经常为此工作到深夜,有一次竟三天三夜没睡觉。终于,他排成了一张表,在这张表中,各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大致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他并为尚未发现的元素,按比重留下了空位。

1869 年,门捷列夫正式发表了世界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发现。他有幸看到自己的预想在实践中被证实。1875 年,法国化学家布阿博德朗发现了镓,公布了实验结果。门捷列夫从千里之外给他去信,指出镓就是他曾预言的“类铝”,它的比重应该在 5.9—6.0 之间,而不是他测定的 4.7,建议他重测一次。布阿博德朗非常惊奇,于是他提纯了他所得到的镓,重新测定了它的比重,果然是 5.94!这个消息震惊了整个化学界,这简直是未卜先知啊!

周期律的初露头角,使得许多科学家开始改变了态度。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一印再印,仍供不应求。一些反对过他的人也向他道贺:“俄国科学界随着您闻名世界了。”

荣誉和赞扬纷至沓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学和学术团体授予他荣誉称号,一些著名的国家科学院选举他为本院的院士。他并荣获戴维金质奖章。门捷列夫成了举世闻名的杰出化学家。

但是,在沙皇黑暗统治下的俄国,性格耿直,主持正义的门捷列夫,却在权贵眼中是个不受欢迎的人。1880 年,俄国科学院一名院士去世了,按规定,应由其它院士提名补选一名院士。布特列洛夫等一批著名院士联名选举门捷列夫为候选人。但由于官方黑暗势力的操纵,门捷列夫竟然没有当选。这件事在俄国科学界和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教授们和学生们纷纷表示抗议。国际舆论也予以谴责。

布特列洛夫仗义直言,在《俄罗斯报》上发表了题为《俄罗斯的科学院还是皇帝自己的科学院》,尖锐抨击了沙皇政府。这件事被人们称为“门捷列夫事件”。

1890 年 3 月,彼得堡大学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学生们将要求改革大学制度的请愿书,请具有很高声望的门捷列夫转交教育部长。门捷列夫答应了,并发表了热情的演说。当天他把请愿书留在部长家,第二天就被退了回来,他再次要求见部长,又遭拒绝。

消息传出后,学生掀起了新的抗议浪潮,警察冲入校门,逮捕了许多学生,门捷列夫对此愤然提出了辞呈。他在最后一次上课时,对学生们说:“希望你们永远追求真理。”同学们尊重门捷列夫本人的意见,在沉寂的气氛中, 默默地送别了他们尊敬和热爱的教授。

门捷列夫从此离开了他工作了 33 年的彼得堡大学。

立志献身科学的门捷列夫,并未停止为祖国勤奋工作。他为海军研制成新的无烟火药,后又担任了度量衡检查总局的局长,在短短 6 年中改变了俄国度量衡方面的混乱状况。

1907 年 1 月 20 日清晨,这位 73 岁的化学巨人,坐在书桌前离开了人世。他虽然最终未能成为俄罗斯帝国科学院院士,但是,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对他十分推崇。在为他送葬那天,彼得堡的大街小巷到处亮起了蒙着黑纱的灯笼。十几名青年学生抬着一张巨大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走在由几万人组成的送葬队伍的最前面。”

“终身努力,便成天才”这是门捷列夫留下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