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歌》的作者

1871 年 5 月巴黎公社失败后,喧闹繁华的法国首都巴黎,完全被血腥屠

杀和白色恐怖所包围。5 月 30 日,巴黎几家大报按照官方的指示,在头版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则耸人听闻的消息:

“法兰西祖国的敌人、公社分子、罪犯欧仁·鲍狄埃,已经被逮捕,并于昨天下午处决。”

“看报!看报,特大新闻,看看处死鲍狄埃的消息!”街头报贩们的大声叫卖,夹杂着人们的低声议论,这使巴黎本已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更加紧张起来。

为什么这位实际死于 1887 年的诗人,却在 16 年前被宣布了死刑?这还要从这位诗人的不平凡经历说起。

1816 年 10 月,鲍狄埃出生在巴黎的一个贫苦工人家庭。父亲是包装工, 母亲是洗衣工。鲍狄埃的一生都是在贫穷中度过的。13 岁时,他跟父亲到包装厂当童工,后又靠绘制印花布样维持生活。他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但却能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买不起诗集,就一本本地抄写。因而他能够背诵许多名篇。

生活在巴黎这个不断受到革命风暴冲击的历史名城,鲍狄埃从小就亲身经历了多次的革命运动。1830 年巴黎七月起义爆发后,14 岁的鲍狄埃一再要求参加街头战斗,因年纪太小被劝阻。于是,他写了一首《自由万岁》来鼓舞人们的斗志。第二年,他的诗集《年轻的诗神》正式出版。

1848 年 6 月,巴黎工人再次发动武装起义。鲍狄埃亲自参加了街垒战。

1865 年初,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国际工人协会在巴黎建立支部,鲍狄埃马

上着手把 500 多名绘图工人组织起来,建立了工会,并加入了第一国际。他被推选为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委员。

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后,法国“国防政府”投降卖国。鲍狄埃满腔激奋,

写出了《自卫吧,巴黎》等一批爱国诗篇,并在 54 岁时参加了国民自卫军, 担任副连长。

1871 年 3 月 18 日,巴黎公社在战火中诞生了,鲍狄埃立即参加了公社工作,并被选为公社委员,担任了多种工作,被称为是“最热情的公社委员之一”“五月流血周”中,他始终同战友们一起在街垒中战斗。公社被镇压后,他带着发热的长枪,隐蔽在一个朋友家里,成为巴黎大屠杀中的幸免者。

巴黎公社失败后,凡尔赛政府一向没有能够抓到担任过巴黎公社中央委员的鲍狄埃,于是决定对他进行缺席审判,由第四军事法庭宣布判处鲍狄埃死刑。为了欺骗群众,也为了欺骗自己,凡尔赛政府指使巴黎各报捏造了一则谣言,大肆宣扬鲍狄埃已经被捕处死。

当鲍狄埃的朋友气呼呼地把报纸拿给他看时,他只看了大标题,就把报纸放下了。鲍狄埃心头压着难言的愤怒和悲痛,从自己悲惨的童年,联想到世界上千千万万饥寒交迫的奴隶,从自己的战斗历程,联想到为了追求真理而洒尽热血的无数战友,思潮汹涌,热血沸腾,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创作冲动,挥笔疾书: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他仿佛看到,公社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一个倒下去,一个接上来,公社虽然失败了,但革命要继续下去: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鲍狄埃抬头远望,蒙马特尔山岗上残存下来的苍林翠柏,在阳光照耀下傲然挺立,显示出它无限的生命力。“总有一天,那些寄生虫和毒蛇猛兽会被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普照大地。”他骤然感到,只要团结起来,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日子一定会来到。于是,他提笔继续写道: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

就一定要实现。”

他写完后,在前面加上了标题:“国际”。

由于外面的风声越来越紧,鲍狄埃的处境日益困难,他的安全越来越令人担心。在这种情况下,鲍狄埃决定带着妻子儿女离开法国。同年 7 月,他途经比利时来到英国,而后又辗转前往美国。

在流亡国外期间,鲍狄埃继续挥笔创作,写下了《白色恐怖》、《巴黎公社》等著名诗篇,歌颂了巴黎公社的伟大业绩,呼吁人们理解和支持公社的事业。

1880 年,法国政府宣布大赦,鲍狄埃终于结束了九年的流亡生活,重新返回了祖国。

1887 年,71 岁的鲍狄埃因病逝世。战友们把他的骨灰埋葬在拉雪兹神甫墓地。

鲍狄埃去世后,《国际》经过修改,收进了当年出版的鲍狄埃的《革命诗歌集》。1888 年 6 月 16 日,法国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为《国际》谱写了庄严雄壮,慷慨激昂的曲凋。一周后,他在里尔卖报工人的纪念集会上, 亲手指挥合唱团演唱了这支歌。这就是有词有谱的《国际歌》。

《国际歌》首次演唱后,在工人群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喜欢这首激动人心的革命战歌,决定立即凑钱将它付印。第一次印刷了 6000 份,很快销售一空。从此,这首革命战歌迅速流传到法国和世界各地,成为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战斗号角。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苏联一直把它作为自己的国歌。列宁曾满怀深情地写道:

当鲍狄埃“创作他的第一首歌的时候,工人中社会主义者的人数最多不过是以十来计算的。而现在知道欧仁·鲍狄埃这首具有历史意义的歌的,却是千百万无产者”。

今天,无论你在哪个国家,不管怎样感到自己远离祖国,语言不通,你都可以凭着《国际歌》熟悉的曲调,为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