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法律的伟大音乐家

1877 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刚刚来到莫斯科,就接到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邀请,请这位喜爱音乐出名的大作家去出席一场音乐会。那天演奏的是一首弦乐四重奏。当这首非常优美动人的乐曲演奏到第 2 乐章《如歌的行板》

时,坐在台下的托尔斯泰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激动地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这首使托尔斯泰深受感动的乐曲,就是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31 岁时的作品《第一弦乐四重奏曲》。谁能想到,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此前, 竟在法律学校学习了 10 年,并当过司法部的书记官。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 年出生在乌拉尔的沃特斯克,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柴可夫斯基从小喜爱音乐,但没有受到父母的重视,更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10 岁时他随家庭迁居彼得堡,按照父母的意愿,进入一所法律学校学习了整整 10 年。毕业后,在司法部任书记官,并很快被提升为高级助理。但是,家庭为他选定的这条道路,并不符合柴可夫斯基本人的心愿,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

1862 年,22 岁的柴可夫斯基下决心改学音乐。他利用业余时间前去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一次,以严格著称的音乐学院院长鲁宾斯基布置作业, 要求每个学生要完成几首变奏曲,柴可夫斯基竟一下交了 200 余首,令鲁宾斯基大吃一惊。

一年之后,柴可夫斯基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音乐王国, 他因此而失去了经济来源。然而他没有被贫困压倒。为了追回少年时代失去的时间,他抛开一切社交活动,以最简单的食物充饥,衣衫褴楼。老帅赞许和同情他,偶尔给他一点物质援助,柴可夫斯基自己则在课余招收学生教授钢琴作生活补贴。

1865 年,柴可夫斯基以优异的成绩在彼得堡者乐学院毕业。他的毕业作品《欢乐颂》大合唱,荣获银质大奖章。不久,他应聘前往新创建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这时,正是俄国民主革命思想向黑暗的专制社会发起猛攻的年代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对沙皇政权和农奴制予以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并与之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的民主思想反映到俄间音乐界, 一些进步的音乐家提出,俄国音乐应反映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要反映社会现实。柴可夫斯基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所遭受的残酷迫害深感痛心,他说: “现在的俄国一片黑暗笼罩,人们的生活是灰色的。”他的这些看法,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里。

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13 年,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是《第一弦乐四重奏曲》和《天鹅湖》舞曲。前者是柴可大斯基根据偶然从一个粉刷匠所唱的民歌改写而成,其中第二乐章的《如歌的行板》几乎成了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天鹅湖》舞曲则是受莫斯科大剧院的委托,根据俄罗斯童话故事改编而成,很快成为一部世界著名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三部优秀的舞剧,是柴可夫斯基对发展近代西洋舞剧的重要贡献。

1876 年,柴可夫斯基通过鲁宾斯基的介绍,认识了梅克夫人,这对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克夫人是一位富有的寡妇,酷爱音乐, 并十分崇拜柴可夫斯基的才华。当她得知柴可夫斯基经济拮据,个得不以教书作为谋生手段时,她决定每年送给柴可夫斯基 6000 卢布,资助他从事音乐创作。但是,她提出了一个条件:他们两人永远不能见面。这个条件对于怕羞的、不善交际的柴可夫斯基来说,是最理想的。他和梅克夫人之间的这种亲密而纯洁的友谊保持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中,他们严格遵守语言。即使

偶尔在社交场合相遇,也如同不相识的路人,连招呼也不打就远远走开。他们只是以通信的方式保持联系,交流艺术观点和思想。每当柴可夫斯基遇到困难、烦恼和气愤时,他总能从梅克夫人的来信中获得鼓励和安慰。他们之间无话不谈,推心置腹,往来信件达 1000 多封,成为一段感人的佳话。

得到梅克夫人的经济支援,柴可夫斯基辞去莫斯科音乐学院的职务,全心致志地从事音乐创作,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儿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柴可夫斯基成功地将普希金的这首长诗,改编成令人叫绝的优秀歌剧。彩排之日即大为轰动。俄国著名的音乐家纷纷涌到莫斯科,专程观看这部歌剧。一时间,柴可夫斯基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到处是鲜花、赞美、祝贺,他每人都处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柴可夫斯基擅长于创作歌剧。他一生写过 10 部歌剧,其中 3 部取材于普希金的诗作。此外,他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重奏曲和独唱曲等也都很著名。

柴可夫斯基的晚年是在动荡的环境中度过的。19 世纪末叶的俄国社会, 正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严厉镇压一切革命活动,残酷迫害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柴可夫斯基感到窒息,他在一封信中表达了他的心清:

“我心爱的,然而却是可悲的祖国,处在最黑暗的时期,所有的人都感到隐隐的不安,好像在即将爆发的火山上行走,都感到时局不稳。”他对沙皇政府把优秀的青年“流放到乌鸦都捡不到骨头的地方”,表示不满,心情一直处于忧郁之中。十几年来一直保持深厚友谊的梅克夫人,这时突然因经济状况发生变化,停止了对柴可夫斯基的资助,这对他也是一个沉重的精神打击。他晚年独身一人,隐居在克林附近的一个僻静的小村子里。他一直计划写一部以“生活”为标题的交响乐,几次提笔又搁笔。1893 年,他下决心要把这部酝酿许久的交响乐写出来。在旅行途中打腹稿,回到家便马上进行创作,全身心地投入,使他经常激动得大哭起来。仅仅四天功夫,他就完成了第一章。

柴可夫斯基把多年来郁积在心中的苦闷、惆怅和痛苦尽情地倾倒了出来,把自己的心血和整个灵魂都凝结在这部交响乐中,这就是闻名世界的《第六交响乐》。根据弟弟莫杰斯的建议,他又给这部交响乐取了《悲怆》这个标题。

《悲怆交响乐》是柴可夫斯基最有名,也是最后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交响乐首次公演后的第四天,柴可夫斯基因喝了没有煮开的水而染上霍乱,与世长辞,终年 53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