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获诺贝尔奖的伟大女性

1891 年初冬的一天,一个瘦弱的波兰青年女子,乘坐四等车厢,只身来到法国的首都巴黎。在她行李中的一只棕色大木箱上,写着:玛·斯。这是她的姓名玛丽·斯可罗夫斯卡的简写。玛丽出站后,跨上一辆双层的公共大

马车,并且爬上车顶,那里不仅票价便宜,还可以借此饱览巴黎的街景。 马车缓缓地跑起来了。玛丽伸着脖子贪婪地观察着四周的一切。当马车

终于停在巴黎大学门前时,她匆匆下了车,向那座古老的建筑跑去。 “啊,十一月三日开课!”她读着大学附近墙上贴着的一张布告,心头

充满着喜悦,总算及时赶到了,她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这个 24 岁的波兰姑娘,就是后来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玛丽·居里。

1867 年,玛丽出生在波兰首都华沙。父亲是中学物理教师,母亲曾任小学校长。玛丽是五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由于家庭人口多,生活并不宽裕。玛丽的童年十分不幸。波兰此时正处于沙皇的残暴统治下,波兰人民蒙

受着极大的痛苦。玛丽的父亲因为不肯当顺民,经常受到特务的监视,并被降职降薪。玛丽 9 岁时,大姐患伤寒病夭折,两年后母亲又不幸去世。亡国的痛苦,家庭的不幸,深深刺痛了玛丽幼小的心灵,但也培养了她坚强的性格。

玛丽 6 岁进一所私立小学,这所学校管理严格,授课认真。尽管在沙皇统治下的波兰,学校不准用波兰语讲课,但仍有教师设法用祖国的语言给学生讲课。玛丽虽然年幼,但学习特别勤奋。

14 岁时,玛丽考入华沙女子中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爱国思想更加强烈。当时在华沙萨克斯广场上竖有一块石碑,用俄文刻着:“纪念忠君的波兰人”,无耻地吹嘘那些效忠沙皇的走卒。玛丽每次经过这个广场时,总要狠狠地向石碑吐一口唾沫,如果忘了,无论走出多远,也一定要回去补做。

1883 年,16 岁的玛丽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并获得金质奖章。这时波兰的大学不收女生。为了前往巴黎求学,玛丽先到乡下当了五年的家庭教师, 积攒了一点钱,加上全家的积蓄,终于实现了她继续深造的愿望。

巴黎大学是享誉欧洲的著名学府,荟集了许多有名的科学家和教授。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读书的玛丽,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每天上课时, 这位贫苦的波兰姑娘总是来得最早,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课后不是做实验, 就是到图书馆读书或学习法语。很快,她成为全班最优秀的学生。

但是,在这个世界最繁华的都市,要应付日常生活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玛丽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她租了一个又小又矮的阁楼,夏天闷热,冬天寒冷。为了用更多的时间学习,她常常一连几个星期只吃下面包,而不愿花时间去做菜。晚上为了节省灯油,就到附近的图书馆看书,图书馆关门后,她再回家点起小油灯,一直学习到凌晨两三点钟。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玛丽得了贫血症,晕倒在同学面前。但她稍有恢复, 依然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习,学习,再学习。入学仅两年,她就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物理学硕士考试。第二年又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

1894 年,玛丽受法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的委托,研究各种钢铁的磁性。在此期间,她结识了法国科学家彼埃尔·居里。献身于科学事业的共同理想,把他们紧密地联在了一起。1895 年,28 岁的玛丽和 36 岁的彼埃尔结婚,从此,人们又称玛丽为居里夫人。

就在玛丽结婚这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透过固体物质的 X 光射线。第二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又发现铀盐矿物能放射出一种与 X 光线相似的奇妙射线,它能使照相底片感光。

贝克勒的发现,引起了玛丽的极大兴趣,她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博士论

文的研究题目,从而开始了科学史上的一次伟大探索。

借助于简陋的实验设备,玛丽经过广泛的实验,发现凡是含有铀和钍的矿物都有放射性。由此她作出大胆的设想:这些矿物里含有一种未知的元素! 这个问题太重大了。居里决定放下自己的科学研究,同玛丽共同研究。

他们从理化学校借了一个又冷又潮湿的小工作间进行实验。经过反复测试验证和认真分析,他们于 1897 年 7 月认定了新元素的存在。在给这个新元

素起名字时,玛丽说:“我想把它命名为钋,以纪念我的祖国。”同年 12

月,他们又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一种放射性比纯铀强 900 倍的新元素,这种元素在黑暗中能自动放出光亮来,居里夫妇把它定名为镭。

为了证实自己的新发现,居里夫妇必须测出新元素的原子量,这将比发现它的存在更为艰难。他们决定从大量的沥青铀矿中把镭提炼出来。买不起昂贵的铀沥青矿石,他们便购买它的残渣。由于工具过于简陋,玛丽每天要连续搅拌几小时的矿渣,沥青刺鼻的气味呛得她不停地咳嗽,流泪。

经过 45 个月的辛勤工作,居里夫妇终于在 1902 年提炼出了 1/10 克的镭,并确定了镭的放射性比铀强 200 万倍。

镭的发现和提炼成功轰动了全世界。1903 年 6 月,玛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1 月,居里夫妇获得英国皇家学会最高奖——戴维奖章。12 月,瑞典科学院授与居里夫妇诺贝尔物理奖。

一天,玛丽的一个女朋友到她家作客,看到她的女儿正在玩弄金质戴维奖章,不由大吃一惊:“哎呀,居里夫人,这奖章代表着极高的荣誉,您怎么能让孩子随便玩呢?!”玛丽却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 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正当居里夫妇向新的科学高峰不断前进时,却飞来了横祸。1906 年 4 月, 居里在横穿马路时,被一辆载货马车撞死。噩耗传来,玛丽悲痛欲绝。但她并没有被悲痛打倒。一个月后,她接受了巴黎大学的邀请,接替丈夫担任理学院物理学讲座。两年后,她又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实任女教授,讲授当时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放射学。

1910 年,居里夫人分离金属镭成功,并出版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书的前面,印着彼埃尔的照片。为了表彰居里夫人在丈夫死后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学成就,瑞典科学院于 1911 年再次向她颁发诺贝尔奖。

镭的发现,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随着镭在医学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引起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工商巨头们的极大兴趣。很多人劝居里夫妇向政府申请专利,控制镭的生产。但居里夫妇认为,科学发明不应作为自己谋利的手段,而应造福于人类。他们毫无保留地向全世界公布了提取镭的方法。

1920 年 5 月,一位美国女记者采访了玛丽,当玛丽非常清楚地谈到美国存放有多少克镭时,女记者问道:“那么法国有多少呢?”“我的实验室只有一克。”“您只有一克镭?”女记者惊奇地问道。

“我?不!那不是我的,我一点也没有。这一克镭是属于我的实验室的。” “如果您申请专利,马上能成为非常富有的人,当然也会有镭。” “不,镭是一种元素,它是属于全世界的!” “假如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拿来任您挑选,您最需要什么?” “我最需要一克镭,以便继续我的研究,但是它的价格太高了,我买不

起。”

那时,一克镭的市价是 10 万美元,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但是,作

为镭的发现者和第一个提炼者,却买不起镭,这件事本身要比 10 万美元更令人感慨。

这位美国女记者非常感动,她决定为玛丽募捐到这笔钱,购买一克镭送给这位“镭的母亲”。一年后,这笔钱凑齐了,购买的一克镭,将由美国总统亲自转交给玛丽。

1921 年 5 月,54 岁的玛丽来到纽约,在举行赠送仪式的前一天晚上,玛丽在看了赠送证书后,当即表示:“这个文件必须加以修正。美国赠送我的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如果按照证书上的说法,那么在我死后,它就成为私人财产,也就是我女儿的财产。这是绝对不行的。”

在玛丽的坚持下,当晚找来了律师,对证书文字作了修改。

玛丽·居里是法国斜学院第一位女院士。由于发现了镭以及在研究放射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使她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她不畏艰辛,忍受清贫的高尚品行,更为世人所称颂。她一生中除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外,还接受了 7 个国家 24 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 25 个国家的 100 余个荣誉职位, 被人们赞誉为“镭的母亲”。由于长期接触镭射线,使她的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患了恶性的白血病。

1934 年 7 月 4 日,玛丽·居里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与世长辞,终年 67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