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断桥的历代美誉

段家夫妇的修桥事迹被广为流传,其实真正的断桥位于杭州市西湖白堤的东端,它背靠宝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

白堤全长1000米,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白堤横亘在西湖之上,它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

白堤在唐代原名白沙堤,宋代又叫“孤山路”。明代堤上广植桃柳,又称“十锦塘”。堤上内层是垂柳,外层是碧桃。

由于断桥背城面山,正处于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上,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佳处所。古代文人也自然少不了对断桥美景的描述。

最早记载“断桥残雪”的是唐代的张祜,他的《题杭州孤山寺》中提道: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张祜的诗中的一句“断桥荒藓涩”,从中可以知道断桥是一座苔藓斑驳的古老石桥。大雪初霁,原来苔藓斑驳的古石桥上,雪已残而未消,难免有些残山剩水之感,于是就拟出了“断桥残雪”这一西湖难得的景观。

至宋代由于孤山来的白堤提到此桥才得名的。宋代的时候断桥叫“宝佑桥”。

关于断桥的诗篇有很多,据明代散文集《西湖游览志》所说,断桥在元代并不这么称呼,因为此桥是桥畔住着的一对以酿酒为生的段姓夫妇所建,所以称为“段家桥”。

明代盐运使官汪珂玉在《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

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装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盛况。

所以后来的断桥残雪成了最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冬季的一处独特景观。

每当瑞雪初晴,如站在宝石山上眺望,桥的阳面已冰消雪化,所以向阳面望去,“雪残桥断”,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

来至断桥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故从阴面望去,“断桥不断”。

而明代画家李流芳在《西湖卧游图题跋——断桥春望》中则写道:

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

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后来断桥改建,桥东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

最后的一次重建后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

桥东堍有清代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断桥残雪景观内涵说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每当大雪之后,红日初照,桥阳面的积雪开始消融,而阴面还是铺玉砌玉,远处观桥,晶莹如玉带。

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强烈属深刻的印象,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断桥残雪是西湖难得的景观,“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旁注]

张祜(792年~853年),唐代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李流芳(1575年~1629年)。明代诗人、书画家。32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长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也擅长书法。

水榭 建于水边或者花畔,借以成景,以供人们休息、眺望。水榭则要三面临水。“榭”是我国园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观景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榭四面敞开,平面形式比较自由,常于廊、台组合在一起。

堍 是指负重过桥时双腿开始发力的地方。“土”指河岸。“兔”意为外形像人拖拉重物之形的动物、“双腿力量强大的动物”,转义为双腿发力。“土”与“兔”联合起来表示在上桥时双腿发力,拖拉物体过桥。

[阅读链接]

断桥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是西湖三大情人桥之一。它的名字与我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

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

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历来催人泪下,让人闻听此桥都能产生无尽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