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之乡——泰顺廊桥

泰顺是浙江南部一个山区,东北接文成,西北接景宁,南与福建为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在这里人们留下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和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泰顺廊桥。

泰顺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达30余座,其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结构的再现。座座廊桥如瑰宝般镶嵌在群山之间,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

与风雨相随的修建传说

在泰顺寿宁张坑村长濑溪,原来还没有桥,过往的人们只能靠摆渡。

1828年,由官府的出资和部分富商的捐资,人们开始在这里建桥。

首先遇到的就是选址的问题,在众多能工巧匠的深思熟虑下,大家决定把大桥的地址选在张坑的原渡口,在渡口的河里有一座深潭,岸边分别有“大象”、“蜈蚣”两座山峰交汇,另一侧的山像安放着一把龙椅。

人们想不到的是大桥刚开时修造时便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开始造桥的第一天,人们建了几座桥。可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发现前一天建好的桥一夜间便消失不见了。

于是人们又开始在渡口修桥,可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刚刚建好的桥不翼而飞。有人说是被那“大象鼻子”给拱掉的。

修桥的师傅说:“这一定是风水宝地,我们不能随便在这里动工。”

后来工匠们便把桥址稍稍往下移,并设立了神坛拜祭这里的河神,他们向神灵通报是做公德益事,这才把桥建起来。而且就连桥头下的岩石上有许多圆孔都像是在声声地诉说着当年造桥的不易。

大桥建到最后一天,突然乌云密布,人们眼看着就要下大雨了,天又将黑了,主持修桥的官员为了赶进度便对修桥师傅说:“看来今晚要把剩下的活干完。”

工匠们只好苦笑着说:“肚子饿着呢,没力气干活了!”

这时张坑村发动了村民,户出3斗米,家家户户送点心。工匠们忙了好一会儿,拆好搭在桥上的桥架已经是深夜零时了。

就这样,在一阵欢呼声中,一座木拱廊屋桥梁建成了。

等到凌晨1时的时候,大雨如期而至,并且山洪冲走了一些来不及搬走的木材,但新建的大桥并没有因此受损伤,工匠们为了感谢张坑村的村民在关键时的帮忙,人们一致同意新桥取名“张坑桥”。

张坑桥的北面桥堍用块石砌筑,南面桥柱直接架在岩石上。全桥长40米,桥面宽5米,拱跨33.4米。上立4柱、9檩穿斗式构架,17开间,上覆双坡顶,两边有木凳,两旁檐下有挡廊板。

桥梁上记有修建桥时间,捐资人和数额、工匠名等。

张坑桥建在一个高出水面近15米的地方,它不仅看上去气势恢弘,蔚为壮观,而且走上桥向中央走去还会听到空谷回音。

张坑桥桥身为南北走向,南面是陡峭的山面,北面较为平缓,是层层梯田的茶园,山顶就是著名的旗山。古道穿过南面山腰,经廊屋后,沿北山茶园盘桓而上,然后没于视线的尽头。

在桥头尤溪村方向的一石岩壁上,有一个拇指大的石洞,洞里有水渗出,据说那水以前是红色的,建桥时一个石匠的师傅眼睛失明了,就是用了这岩石上的水才让眼睛重见光明,一般知情的过路人都会这水点自己的眼睛以明目之用。

长辈们说:有一年河水都漫到了桥面,张坑桥都没事,人们都将它奉为一座奇桥。人们都称它是:“结室架长空无事鲁贤问渡,彩虹牵两岸奚顿感郑柏济人。”

张坑桥建起后,长濑溪人有了信心。山势更为险峻的两岸,取阴柔的桥形,似虹霓高挂,四山环拱,境类升仙。

后来人们又在这个地方修建了一座桥,由于桥的结构、长度、宽度都参照张坑桥,长濑溪桥用了部分张坑桥的余料,所以说长濑溪桥和张坑桥是血脉相连,风雨相伴。

经过了近几百年,在长濑溪上的这两座桥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从此以后,长濑溪桥与张坑桥有了“日星陷曜类蟠龙以卧波,山岳潜形宛彩凤之舒翼”的美誉。正是由于这两座桥的神奇与风雨相随,还被当地的人们称为是“情侣桥”。

[旁注]

风水宝地 古代的人们将风水好的地方,称为风水宝地,所谓的风水好是指居于此处,能助人事兴旺、发财,可令后代富贵、显达。也就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桥堍 桥头。“堍”意为上桥时需要双腿发力的地方,即指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用来支撑整个桥梁的堍就是桥堍。也就是指的桥两头。

蟠龙 蟠龙是指我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做盘曲环绕。在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阅读链接]

泰顺能够被后人誉为“世界廊桥之乡”,就是因为此地古廊桥无论数量、保存质量以及建造历史、艺术价值都堪称史上之最。

泰顺古代的廊桥工匠,他们“山上伐巨木,山下造廊桥”,运用严谨的工艺和不凡的智慧进行大胆创新,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终于创造出飞桥无柱的编梁式木拱廊桥,改变了“临川病涉”的窘境,为人们增添了一份跨越河道时气定神闲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