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的八字桥

八字桥因两桥相对而斜,形如“八”字得名,造型非常优美。

八字桥位于浙江省的绍城,它修建于1201年至1204年间。八字桥修建在三河汇合处,主桥横跨于南北流向的主河上,主河两侧原有东西两条小河。

在八字桥的桥下西侧第五根石柱上刻有“时宝祐丙辰仲冬吉日建”字样,这说明八字桥于1256年进行过修建,然而后来到了1783年八字桥又再重修。

八字桥连接起3条街道、3条河流。八字桥的桥面是由并列的条石组成,长4.85米,桥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东西长27米;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桥西的南向落坡为l4米,西南落坡17米。

八字桥的桥栏,在望柱头上雕有覆莲,桥是石壁式的,高4米,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

八字桥为梁式石桥,两侧桥基条石叠砌,基上各并列石柱9根,石柱下端插入基石凹槽内,上端大条石压顶与两侧金刚墙紧贴着。

八字桥踏跺与3条道路相贯通,南面分二道与主河两岸道路相连接,其中南面西岸一道横跨小河,西面一道踏跺连接八字桥直街,北面一道在主河东岸与南面东岸一道位于同一线上,分南北两坡。

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梁桥,三向四面落坡,第二落坡下再设两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

八字桥为梁式石桥,桥洞宽4.5米,两侧桥基用大块条石砌成条石叠砌,石柱约高4米,下端插入桥以石材构建,柱脚立糟中央,用来加固桥梁。桥的石柱约高4米,微向内倾,使之紧贴柱后的金刚墙上,这样就显得十分稳固。

八字桥的石柱上用巨大条石压顶,在再上面盖以石桥梁。石桥梁长约4.8米,外侧用了两层石板,呈现出月梁形。石制栏杆的望柱上刻有造桥捐资者的姓名。

八字桥的柱头雕有覆莲,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平常所见之桥的。

八字桥的两边可以供人行走,这也是它不同于平常所见的桥的地方。八字桥的东墩逼近民宅,踏步下法,沿河岸南北互通,非常方便。

在八字桥的西墩,除从八字桥直街直上正桥踏步外,南下东双桥西河岸也有踏步,在通向东双桥东河岸、西河岸的踏步下,还各筑有一梁式桥洞,因为在这里,很早的时候这里原本有一小河流穿过。

桥墩上所有踏步,和正桥一样,两侧都筑有石栏、望柱,使整座桥梁浑然一体。

八字桥非常科学而又实用的解决了小河两岸居民的交通问题。如此巧妙的建筑构思,加上如此久远的建造年代,奠定了八字桥在我国桥梁史上的地位。

八字桥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自身的结构,以及营造者的巧妙构思。因为桥建在三水汇合处,人们将其称为“古代的立交桥”,并且大加推崇。

八字桥的平面布置非常有特色,桥的东端沿河道由南北两个方向砌有下桥的落坡石阶。而桥两端的两个落坡石阶,却分别为西、南方向。这种结构,大大节省了用地的空间。

八字桥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在跨越小河的孔道上,专门铺设了一个青石板的纤道,这是专供拉船的纤夫所用。也正是因为这一个功能,它甚被誉为我国最古老的立交桥。

由于建桥的匠师们在这个多街道,多河道的特定地段。建筑了这么一座石梁式多踏步的桥梁,遂使八字侨在我国的桥梁建筑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八字桥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八字桥是绍兴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更是老绍兴的典型代表。

[旁注]

望柱 也称“栏杆柱”,是栏板和拦板之间的短柱。望柱有木造和石造。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为八角形,清代望柱的柱身,截面多为四方形。望柱柱身各面常有海棠花或龙纹装饰。柱头的装饰,花样繁多,常见的有龙纹、风纹、云纹、狮子、莲花、葫芦。

踏跺 古建筑中的台阶,一般用砖或石条砌造,置于台基与室外地面之间,宋代称“踏道”。它不仅有台阶的功能,而且有助于处理从人工建筑到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踏跺有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两种形式,它们都是用条石砌筑的。

踏步 是指古石桥上的台阶。古时候人们将装于船上狭小部位或桅柱上,供人员上下时蹬踏的弓形短杆、平板或凹穴等的统称为“踏步”。

纤道 是指架设在水面上的、由一座座石桥连接而成的水上通道。供纤夫背纤和躲避风浪用。因多为官府出资修建,也有“官道”、“官塘”之称。明清时期行舟拉纤道。根据其构造又可分为两类,即实体纤道和石墩桥梁型纤道。

[阅读链接]

一桥大木桥,二桥凤仪桥,三桥三接桥,四桥螺蛳桥,五桥鲤鱼桥,六桥福禄桥,七桥蕺坊桥,八桥八字桥,九桥酒务桥,十桥日晖桥。凡绍兴人,都能报得出绍兴10座桥。

宋代词人陈著还专门为八字桥赋作一首:二灵山下湖光润,八字桥头河水分。此是江东最佳处,近来风景不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