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乡文化与风雨桥美誉

风雨桥是连接侗乡地区各个侗寨的纽带,风雨桥的建造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代末期及隋唐时期,侗乡人就开始修建风雨桥了。

风雨桥是侗寨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贵州省侗乡,纵横交错的溪河上都建有风雨桥,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河床的宽度大小,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风雨桥。不过在众多的风雨桥中,以亭楼式的风雨桥居多,这种风雨桥于长廊顶部竖起多个宝塔式楼阁,楼阁飞檐重叠,少的有3层,多的达5层。

桥梁修建好后,热心公益的侗乡人民在夏天施茶水于桥上,供行人解渴。长廊两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或绘制神话故事彩画,或雕或画有雄狮、蝙蝠、凤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图案,形象诙谐洒脱,古香古色,栩栩如生。

侗乡人用这些生动的故事及雕刻来供行人休息时欣赏。

风雨桥是侗寨中特有的一种交通设施,是村民遮阳避雨,休闲纳凉的地方,也是迎送宾客的场所,还是侗寨拦截财富不随水流走的吉祥物。

侗家人依山而生,傍水而居。有山就有家,有家就有水,有水就有桥。桥俨然是生命的一部分,侗乡人认为这是上苍赐的,也是大地给的,它是栖息着侗乡人民魂魄的溪河上的一座座精美的塑像。

侗乡人爱桥,丝毫不亚于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哪怕日子过得再苦再难,只要视野里隐隐约约地出现朦胧的桥影,侗乡人的心情就会激荡,血液就会沸腾,笑声就会酣畅淋漓。

生活所遭遇的一切一切的烦恼都会被潺潺的流水洗濯得干干净净,天地顿时博大,眼界顿时开阔,山水顿时清亮,精神顿时振作。

风雨桥,栉风沐雨,岁岁年年,逐渐衍变为侗家人灵魂的圣地和爱情的乐园。

一天月朗风清的夜晚,侗家腊咩和腊班来到桥上,依照民族的习俗“行歌坐月”:

悠扬的芦笙吹起来,

欢乐的哆耶跳起来,

酸甜的苦酒端起来,

醇香的油茶敬上来,

美妙的大歌唱起来。

忧愁也罢,辛劳也罢,烦闷也罢,酸楚也罢,一概化为袅袅歌声,化为翩翩舞姿,唱给星星,唱给月亮,一直植入恋人开启的心扉。

因此,千年的风雨桥,见证了无数个侗家腊咩腊班纯真的爱情。因此,侗乡人们常说道:

风雨桥上走一走,夫妻恩爱常相守,

风雨桥上坐一坐,百年幸福千年乐。

优美的侗乡歌曲在如水的月光里又飘荡开来,“行歌坐月”绵绵的侗歌不知不觉地把人的思绪带入了仙境,远远地看到了风雨桥上的神仙眷侣……

因为风雨桥带给侗乡人许多甜美的回忆,也方便了临水而居的侗乡人,所以善良的侗乡人把兴建风雨桥视为是一种乐善好施之事,因此风雨桥的修建历来是由民众集资、献工、献料。

为了表彰捐献者的善举,桥梁修好后,一般会在桥头立石碑,镌刻捐资、献工料者姓名。

据说,风雨桥建在溪河上不仅给人们的通行提供了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之意。

风雨桥的桥身庄重巍峨,如巨龙卧江,气吞山河,十分壮观。风雨桥采用加长伸臂梁解决过河跨度大的问题,是侗乡先民对祖国传统建筑技艺的一大贡献。

风雨桥,是侗乡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它是侗族人民的天才创造,是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风雨桥历来被侗乡人看做是自己本族人的建筑之宝,也被人们视为我国著名古桥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旁注]

飞檐 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是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

麒麟 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做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民间一般用麒麟主太平长寿。在我国传统民俗礼仪中,它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行歌坐月 是侗族古时候男女青年交往唱唱情歌相识并谈情说爱的一种习俗。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起,互相选择友善,投契者为朋友。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

神仙 是指能力非凡、超脱尘世、长生不老、可以部分不受物质所影响,而且被认为有正义感而被信服和依靠的人物。在道教指人所能达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是神话故事中有法术的人的统称。

[阅读链接]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善良的天神被贬下天庭,在人间大地上苦苦寻觅着自己的归宿。

一天,天神云游到了侗家山寨,漫步在竹篱茅舍旁的田间阡陌上,邂逅了一位美丽的侗家腊咩,两人相识相知,深深地相爱了。

相处日久后,天神告诉腊咩,侗家贫穷是因为村寨的钱财和人才都随着溪河水流向了外乡,只要在溪河水上架座桥就能锁住钱财和人才,侗寨就会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于是,在天神的指引下,侗乡的千道壑、万重山川就架上了不用一钉一铆的实实在在的木桥。

也许是侗家人对人生和环境感悟得太深、太透,不知从哪年哪月起,侗家人在桥的前面冠上了“风雨”两字。于是,侗家从此与风雨桥结下了不解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