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卧波——玉带桥

我国各地有许多桥梁都取名为“玉带桥”。最早的是江苏省无锡宜兴玉带桥,然而最著名的玉带桥却坐落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的玉带桥。

北京颐和园内的玉带桥也是各地之首,最著名的一座。北京颐和园玉带桥建于1736年至1795年,玉带桥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

另外一座是江西信丰玉带桥,它位于信丰虎山隘高至龙洲的虎山河上,建于清代,构造独特,它的弧形如玉带飞跨于滔滔激流之上,崇山峻岭之中。

此外,江苏宜兴市的玉带桥位于善卷镇的双祝河上,也有一座著名的“玉带桥”。

双祝河东坡造桥记

传说金山方丈佛印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是老相识。

1074年3月的一天,佛印陪苏东坡在山中漫步,走到白龙洞前,北望长江,那真是江天一色,景致绝佳,佛印连呼:“好景致,好景致!”

佛印索性宽衣解带,引吭高歌,手舞足蹈起来。正在苏东坡得意之时,“扑通”一声,玉带掉入了水中,这时,苏东坡急了,“这么有内涵,这么有品位的玉带怎么能这么没了呢!”

佛印也急了,“这么有内涵,这么有品位的玉带不能就这么没了!”连忙脱掉僧鞋袈裟,跳下水去捞玉带上来,并归还了苏东坡。就这么个事,让佛印对这么有内涵,这么有品位的玉带可谓是恋恋不舍。

后来有一天,苏东坡要到杭州赴任途径润州,就顺便上金山找老相识佛印。

当他见到佛印时,佛印正在准备为众僧说法,苏东坡来到方丈的房间,尚未站定,佛印笑着对苏东坡开玩笑地说:“从何处来?此间无坐处。”

苏东坡机敏异常,一听便知道和尚在玩什么坏心眼,便随即用禅宗之语答道:“暂借和尚四大,用作禅床。”

佛印一听,苏东坡用起佛经典故了,也就趁势笑道:“山僧有一问,学士答得出,即请从;否则,就将你身上的玉带留下,作为镇山之宝,如何?”

苏东坡一听,心想:佛印是有心在考我了,玉带曾是他从水里捞出来的,现在想法子还要跟我要回去,不过,我是出了名的大才子,不会被你难倒的,就点点头说:“可以,可以,一言为定。”并把玉带解下放在桌上。

佛印笑着不紧不慢地问:“出家人四大皆空,五蕴非有,请问何处坐?”

“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佛教认为是构成物质的四大元素;“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构成人身的5种元素。

“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不是一无所有,空空如也么,何座之有!”佛印这一问,倒把自恃聪明的苏东坡问住了。他一时想不出对策,只好把玉带输给了佛印。

佛印一见,大声道:“多谢,多谢,收此玉带,永镇山门!”并拿了一件旧袈裟走到苏东坡面前说:“能有学士的宝带镇我的山门,真是莫大的荣耀。这件袈裟还请大学士笑纳。”

苏东坡接过旧袈裟并向佛印拱手致谢。苏东坡暗想:好个佛印,拿个旧袈裟换我的玉带,占了我个大便宜。

佛印留他住了几天。

一天,苏东坡便为此作了《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纳裙相报次韵》两首:

病骨难堪玉带回,钝根仍落剑锋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纳衣。

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优哉!

锦袍错落应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

佛印得了玉带后,经常有人前来观赏,看的人多了,唯恐弄坏,于是佛印找来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把自己愿意捐资造桥的想法提出来,并立即解下玉带,作为捐赠。

于是,大家就纷纷募捐筹桥资,并在原玉带落水处,仿照玉带的式样建造了玉带桥,供人观赏。

不到半年时间,一座花岗岩的石拱桥,便飞架在祝陵河上,村民们无不称便。因为为了纪念苏东坡和佛印捐玉带建桥,便把这座桥命名为“玉带桥”。

[旁注]

袈裟 由梵语意译而来。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袈裟乃圣贤的标志,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

玉带 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即革带。这种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称为“带銙”,俗称“玉带板”。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带,即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蹀躞带只有一根鞓一付带扣,不用铊尾。

佛印(1032年~1098年),宋代云门宗僧。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后日用为师,学习禅法。佛印禅师还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倡导弘扬净土思想。朝廷赐号“佛印禅师”。佛印禅师与苏东坡过从甚密,称为至交。两人应酬文字很多,乐为人所传诵。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乡绅 乡绅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

[阅读链接]

玉带桥建成后的玉带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石、花岗石混砌,长17米,顶宽3.8米,堍宽4.3米。桥孔净跨5.8米,矢高3.9米。扶栏高0.44米,栏柱顶刻莲花纹。拱内有铭石两块,上面有碑文记载着苏东坡与佛印两人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