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桥的建造奇迹

“神虎负子渡江”助造桥的故事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其实也是对当时人们的建桥技术高超的一种赞美。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1214年,郡守庄夏开始在这里垒石为墩,建造大桥,此时的桥还只是一座石墩木桥,当然后来的木桥建好了,也为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木桥的负荷能力是有限的,以至于大的货物经常不能通过。

1237年,刚建好不久的木桥就被大火烧毁了。这时漳州郡守成了李韶,李韶上任后便倡议将虎渡桥改建为大石桥,并捐了自己的50万钱以示决心。

李韶的建议很快便得到了附近的吏部尚书颜颐仲和前郡守庄夏之子梦说裒的支持。他们联合恳请朝廷再拨库钱万缗,并且发动和尚廷睿师徒四处募款来助资建桥。

后来虎渡石桥的建桥一事由郡人陈正义来接手主持。在陈正义的带领下,工匠们用了3年多时间,花钱30万缗。终于造成了一座坚固无比的大石桥。

它位于福建省漳州榜山镇,横跨于九龙江的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这里两岸峻岭夹峙,江宽流急,地势十分险要,古时候的人们都称它是“三省通衢”。

由于水湍地险,所以对于江东桥的建造在当时来说简直是个奇迹,而且江东桥历经数百载一直保存了下来。尽管江东桥在元明清等各代,也经过多次的修建,但一直都可以正常使用。

关于江东桥的修缮,其中有记载的共有10余次,特别是1537年,由大巡李翔谋划来修建石梁桥,由郡守孙裕组织施工,没过多久,孙裕因为调任所以桥并未最终建成。

后来又过了两年,就是1539年由代巡侍卿王石沙再拨帑兴修,并由郡守顾四科招募了大量的民工来施建,经群众努力,又隔了一年的冬天,新建的石梁桥即告落成。

建成后的江东桥的石梁每条长22米至23米,宽1.15米至1.5米,厚1.3至1.6米。这么大的石板要架起来,并用细的石板来添满其缝隙。最后长约670米,宽约7米的大石桥终于建成了。

江东桥自建成以来,几经兴废,历经多个朝代,历时700多年。它是一座古建筑的巨大石梁,仅是有3个墩间的两道巨石平铺而成,中间留有很宽的缝隙用来增大桥的宽度。然而用板石掩在它的缝隙里,这样的桥梁看似构造简单,却又异常的坚固耐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桥墩上的梁石最重近200吨,在古代要开采如此巨大石梁,其难度是难以想象的。而且用什么办法、什么工具将如此石梁运至江边,架上桥墩的呢?

后人一直考量人们究竟是怎么安装上去的,但对于人们这还是个谜,不过,这足以见得当时造桥技艺之高超。

像这样“上重下坚,相安以固。涨不能没,湍不能怒,火不能热,飓不能倾。锁沉石以利行人,维两峡而捍固内气”,实是我国建桥史上的奇迹,充分显示了当年漳州人民在石建筑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宏大气魄。

江风摇落水漪涟,恍似秦淮八月天。

邱陇高低龙屿店,烟波出没鹭门船。

这是古代诗人王敬游览江东桥后留下的诗。一江水,一座桥经已足够将渡桥人的思绪摇曳到几千千米外,流水拍打的不只是那些巨大砖石,它比任何东西都跟清楚渡桥人心中的空隙,长驱直入。

由于江东桥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再加上此这座江东桥的建筑技术在当时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是极其少有的石桥,它的建成在我国桥梁史上久负盛名,堪称我国古石桥建筑的一大奇观。

[旁注]

李韶(1197年~1268年)。自幼聪慧过人,5岁便能赋诗。1211年与其兄李宁之为同榜进士,初任南雄教授,后调庆元。韶历户、礼、吏三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复迁宝华阁直学士,出知泉州,治郡所至,俱有廉声。

颜颐仲(1187年~1262年)。以祖荫补宁化县尉,后任西安丞,除西安县令,皆有善政,民受其德。他在端平年间,曾与兄长颜耆仲于福州建造九仙观,摹写道经564函。乡人立二公祠于道藏。归老时又曾于鹤鸣山建造天开图画亭,为漳州史迹。

帑 古代时收藏钱财的府库。是我国古代仓库的名称。一般称贮谷的建筑为仓,贮米的建筑为廪,朝廷贮文书档案的建筑为府,贮金帛财货、武器的建筑为库。以仓廪作为贮粮处所的通称;以帑这一府库作为国家贮藏文件、物资、金帛处所的通称。

朝代 指在封建社会或者沿袭了封建社会王室传统的国家里,王朝更替或者国王更替的时间间隔。朝代一般以王朝或者国王的名称加以命名,也有以年号加以命名的。

[阅读链接]

江东桥与泉州的洛阳桥、晋江的安平桥、福清的龙江桥合称为“福建四大古石桥”。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江南石桥,虎渡第一。”其实,事实远不止于此。

的确如此,根据古籍文献之记载和实际调查所得资料,其构造雄伟,石梁庞大沉重者,当以福建漳州虎渡桥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