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从江的侗寨风雨桥

在贵州省从江乡间分布有风雨桥67座,这些桥主要分布在纵横交错的溪河上,桥长30米至100米,宽三四米不等。从江侗寨风雨桥不但成为一道美丽风景,更是汇聚了侗乡人民的智慧,闪射着耀眼的光芒。

江流风雨桥又叫“回龙桥”,很久以前,弯弯的渠水河两岸有两个寨子,河东是侗寨,河西是瑶寨。

侗寨里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培姣,她上山挖蕨菜,走过的地方,花儿都开得最鲜艳;她下河去洗蓝靛,河里的鱼都向她游来;她站在槐树底下唱歌,连最会唱歌的“画眉鸟”也停止了歌唱,站在槐树下听得入迷了。

寨子里的很多后生都想娶她,可她一个也不答应。阿妈悄悄地问她:“阿姣,你打算什么时候吃喜酒呢?”

她低着头回答:“阿姣日子长着哩!”说罢,提起竹篮子到河边洗布,一边唱起歌来了。

独岩山高,也没有隔断鸟儿的自由来往,渠河水急,也没有冲散鱼儿的成对成双……

歌声刚起,河对岸一个后生挑着桶出了竹楼,往河边走来。

这个后生叫阿高,他是瑶寨里最英俊的后生,从小跟着阿爸打猎,练得一身好箭法,瑶家姑娘大都想把自己的花带献给他,可他一根也不接受。后来,姑娘们看得出来,他早已爱上了对岸的那个侗族姑娘。

阿姣和阿高从小就在渠河边交上了朋友。阿高经常把小鸟,鲜花绑在箭头上射到对岸去,培姣挥着手中的侗锦向他微笑。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俩的情谊越来越浓了。阿高一听见培姣的歌声,不管水桶里有没有水,就挑着水桶往河边跑,培姣一听见阿高的木叶歌,也就随手捡起一块布片往竹篮里一放,提着竹篮往河边走。

有一次,他们又在河边相会了。阿高把一根根项圈捆在箭头上的射过来,培姣急忙捡起放进了竹篮。她也掏出一幅彩色侗锦包着一块岩石,用力投过河去。

力气不够,侗锦落在河心,阿高急忙跳下河去拿。他刚游到岸边,被头人看到了,头人一把夺去侗锦,丢进了河里,骂道:“你不要祖宗啦?为什么要仇家的东西?”

从那以后,培姣有几天没见到阿高了。她心里也想念。今天,阿妈问她吃喜酒的事,她又想起了那天的情景,心里很难受,这时她见到了阿高,那高兴的样子,就像吃了滚烫的油茶。

培姣又取出一幅彩色侗锦,朝对岸扬了扬,又准备丢过去,只听得背后“嘿嘿”一声冷笑,她回头一望,见是寨佬的儿子勐洞,便急忙把侗锦藏进怀里,低下头去洗她的布。

勐洞左手提着一只鸟笼,右手拿着一根细竹竿,他用竹竿戳培姣的帕子,不阴不阳地说:“好哇,你想飞过去?你不晓得瑶家佬是我们的仇人?哼,我要你进我的笼子里。”说着,又用竹竿去撩培姣的裙子。

培姣提着水淋淋的布放进篮子里,拔腿就跑,甩动的竹篮溅了勐洞一脸的水。

阿高隔河望着,又气又恨,跑回家里,取来弓箭“嗖”地一箭射了过去。

阿高的箭不偏不歪,射中了勐洞笼里的画眉,吓得勐洞丢下笼子慌忙逃走了。

晚上,阿高坐在河边,望着培姣的窗口,他吹响了木叶歌,轻柔的夜风把这多情木叶歌声送过了河,送到了正在织侗锦的培姣耳畔。培姣停下手中的木梭,悄悄地走了出来,坐在洗衣岩上望着漆黑的河面,她多么想飞过去,飞到阿高身边。

培姣拾起一颗石子投进河里,阿高听到水声,高兴极了,悄悄地游了过去。

一对情人在夜幕的掩护下,诉说着深深的相思。流不完的渠河水,说不完的贴心话,往日嫌夜长,今晚恨夜短,不知不觉鸡又叫了第三遍,培姣告诉阿高,勐洞今晚又来求亲了,她担心勐洞下毒手来抢她。

培姣和阿高商量决定第二天一起逃出寨子到渠水河的上游独岩山脚相会。商量定了,阿高又悄悄地游了回去。

天亮了,阿高用竹筒灌了一筒糯米,又用笋叶包了一块腌鱼,一把腌蕨菜,带上了弓箭。正要出门,突然对河传来了培姣的呼喊“阿高……阿高……阿高!”

阿高跳出门,飞一般地跑到河边,往对岩一望,只见培姣一边喊一边往河里跑来,勐洞带着一帮人在后面追。嗬!勐洞抢亲了。阿高挽起弓,搭上箭,朝着走在最前面的一个射去,那人应声倒地。

但后面又上来一个,他接连射倒了几个,但箭已射完了,他大喊一声“培姣”便往河里冲去。

勐洞见阿高的箭射完了,又喝令人去抢培姣,培姣急了就往河里跳去。

阿高刚刚游到培姣身边,岸上一阵乱箭射来,他俩一起沉下了河底,渠河上漂起了一股红红浪花。

晚上,有人看见渠水河面上腾起了两条龙,龙身拱起,化成了一座弯弯的大桥,两个龙头直立在桥中间,龙尾连着两岩的寨子,人们叫它“回龙桥”。

每到夜晚,回龙桥就架了起来,两岸的男女青年都到桥上相会,天亮时,人们散去,回龙桥又消逝了。两寨的头人听说后,也都到桥上去看,当他们刚刚走到桥中心,桥垮了。

从那以后,回龙桥就日夜地架在渠水河上了。

贵州侗寨流架风雨桥的传说就这样流传了下来,而真正的流架风雨桥在早年只是用杉原木架设,上铺木板,为往来行人提供方便,但后来被山洪所冲毁。最后在1826年重建,历时近16年建成。

重建后的流架风雨桥下部为单拱结构石拱桥,跨度8.4米,全长19.3米,宽3.8米。石拱桥平面为“凹”形,枯水面距拱端5.2米。石拱桥上两端抬升为桥楼,中间抬升成鼓楼,上盖小青瓦的长廊式木结构风雨桥。

流架风雨桥的石拱面与中部木的桥面高低相差1.7米。流架风雨桥也是由竖柱12排,面阔11间组成。形成了一座石桥、木桥、鼓楼、房屋四者联为一体的独具风格绝无仅有的侗寨风雨桥。

流架风雨桥桥面关的过道宽2.5米,两边设置固定长凳,外侧安装木板栏杆。桥头建有石雕土地庙一座,另外,还有《回龙桥碑》、《万福攸同》石碑各一通。

侗乡工匠们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风雨桥,用途也不尽相同,既是水上交通设施,又是人们遮阳避雨、休息、乘凉、迎来送往的场所,同时还具有拦财富,保村寨也就是俗称保龙脉之功能。

从江县民间传统风雨桥建筑结构主要是由桥墩、桥身和桥廊三部分组成。下部是桥墩,多以大青石拌以石灰围砌,也有直接搭木架桥礅的,以料石填心,为减少水的冲力对石礅进行减阻处理,将桥墩设计为椭圆形或六面柱体。

风雨桥中部为桥身,以本地产大杉木为原料,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桥体一般称其为加长伸臂梁,大杉木35根横架于两端及桥墩之上,上部为桥面廊亭,采用横穿直套,卯眼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桥廊柱间设座凳栏杆,供人休息,桥面铺设木板。

从江县境内的风雨桥从形式上有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其中亭阁式的风雨桥是主要的结构形式。

从江侗寨风雨桥是一处建筑,桥面上亭阁秀立,雅致玲珑,身全用杉木横穿直套,孔眼相接,结构精密,不用铁钉联结,别具一格,桥廊里设有长凳,不仅便利行旅,还是侗家人欢唱歌舞、吹笙弹琴、娱宾迎客的游乐场所。

[旁注]

竹楼 是傣家的标志民居。主要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房,属于南方“干阑式建筑”的一种,根据用途及造型差异,可分为宾馆楼、餐酒茶楼、观景楼及景致楼等,非常适用于旅游景区的观赏,住宿,餐饮等用途,绿色环保,贴近自然。

侗锦 又称“侗族织锦”,居住在湘、桂、黔地区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与社会生活中,广泛传承下来了许多具有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的民间工艺品。它是侗族众多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

木叶 我国古代许多民族流行的一种乐器,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中南、西南清澈的江河两岸,在云贵高原的山间小路上,经常可以听到一阵阵高亢、悠扬的乐声,它是利用一特殊的树叶,通过各种吹奏技巧而发出的清脆、明亮的乐音。

木梭 梭是用来成装纬线的,是戴着纬线在交错的缯线中穿梭,织成布匹。制作梭的原料采用多年的枣木,两头弄成鱼头桩,把中间掏空,在把两头用金属相好,掏空的部分用来装纬线在底部打一小眼,纬线在眼内穿出的一种民间工具。

弓箭 古代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是我国古代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土地庙 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它因神格不高,而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小庙。

龙脉 形容山势就像龙一样变化多端,能隐能现,能飞能潜,故以“龙:称呼。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是微地形和水流。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风水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

吹笙 笙是我国民族簧管乐器之一,常见的有大小数种,其制作方法是:在一个锅形的座上装若干根长短不一的簧管和一根吹气管。用口吹奏,故名吹笙。

[阅读链接]

往洞风雨桥位于贵州省往洞乡往洞村寨脚。往洞风雨桥是有文字记录以来最早的风雨桥。

往洞风雨桥是建于1777年。

这是一座两跨木梁单向臂梁桥,由12排11间组成,长达35.5米,宽2.9米,桥面高3.8米,距水面5米,长廊重檐式风雨桥。桥廊两侧装梳齿式栏杆,栏杆内侧置坐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