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亮城”的美誉

五亭桥修建于莲花堤上,1757年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是因为建于莲花堤上,所以它又叫“莲花桥”。

五亭桥据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上面有5个亭子,挺拔秀丽的风亭就像5朵冉冉出水的莲花。

五亭桥的桥墩由12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形桥基。

五亭桥的桥身呈拱券形,并由3种不同的卷洞联系,桥孔共有15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12个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也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

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5孔,大小不一,形状各殊,这样就在厚重的桥基上,安排了空灵的拱券。

五亭桥受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很深。五龙亭的五亭是临水而建的,中间的亭叫“泽龙”,重檐下方上圆,象征天圆地方。

五亭桥的西侧是涌瑞、浮翠,涌瑞,它们都是方形单檐的设计。五亭桥的东侧是澄祥、滋香,而它们都是方形重檐的设计。

五亭桥的亭上有宝顶,亭内绘有天花,亭外挂着风铃。下面又建了4段桥梁像是桥的翅膀。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由石梁相连,婉转地像游龙一般,倒映在水里泛出涟漪。

五亭桥的造型美观,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

如果把瘦西湖比作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少女身上那条华美的腰带。

《望江南百调》中写道: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萧。

站在五亭桥上向东看,远处的湖光水色就是一副典型的江南山水图景。五亭桥,联系了东方独具的刚柔之美,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也是让人们铭记的原因之一。

唐代杜牧的诗中写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句。

五亭桥的桥下纵横大小15个桥洞,船只出入,别有一番风味。每当月圆之夜,每个桥洞各衔一月,月亮的投影是倒映在湖中,宛入仙境。

相传,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划船到五亭桥下,在五亭桥下的15个桥洞里都可见到一轮圆月。也有人说,站在五亭桥不远处的小金山里,在月圆之夜朝五亭桥望去,可以看到16个月亮,水中15个,天上一个。

这些都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扬州人造桥艺术的高超。

《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城因此有着“中国月亮城”的美誉。

[旁注]

巡盐御史 巡盐御史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官职,都察院监察御史奉命出巡盐务时即称为巡盐御史。盐乃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历代均由官营,巡盐御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而产生,一般派往主要盐产区。

五龙亭 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西北对岸,清代屡有修葺。五龙亭三面环水,周围荷红柳绿、赏心悦目,清风徐来,笙管丝竹之音缭绕,成为皇家御苑盛夏时节的独特景致。隆冬寒风凛冽时,这里又成为皇家观冰嬉戏赏趣之地。

拱券 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特色之一,采用4柱支撑的十字拱形结构,使建筑形成连续的拱形空间成为可能,同时墙面被支柱所代替,形成了通透滴拱廊形式。

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画舫 就是装饰华丽的小船,一般用于在水面上荡漾游玩、方便观赏水中及两岸的景观,有时也用来宴饮。也指仿照船的造型建在园林水面上的建筑物,做法与真正的画舫较为相似,但是下部船体采用石料,所以像船而不能动,一般固定在比较开阔的岸边,也称“不系舟”。

[阅读链接]

瘦西湖位于扬州西北郊,它原来是一段自然河道,经过历代的疏浚治理,建造园林,逐步发展而成。

而五亭桥更是被称作是瘦西湖这幅画卷的神来之笔。

相传瘦西湖原来叫“保障河”,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有位叫汪沆的诗人,写了一首咏扬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从此,瘦西湖这个名字就驰名于世了。“天下西湖,三十有六”,而以“瘦西湖”命名的唯扬州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