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兴化的八字桥

兴化八字桥最早建于1466年,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八字桥位于江苏省兴化城区内,它是一座横跨南北流淌的北市河上的一座单孔花岗岩石桥。

1611年,兴化知县陈宇对八字桥进行大修,并在桥上建一座八角重檐高大的凌霄亭,上悬“宰相里”的金字匾额,它与桥西约100米处的“状元宰相”李春芳故居元老府相对应。

后来陈宇又在八字桥东西两侧商铺的墙壁上题刻由明代内阁首辅李春芳之孙、明代礼部尚书李思诚,明代南京户科给事中、礼部主事黄建中,明代兵部左侍郎魏应嘉撰写的《碑记》。

此外,陈宇还在桥上建一座旌表李春芳之女、国子监生王之麟之妻李氏的“节孝坊”。

1758年得以修建,整个修建工程一直延续至1796年至1820年才得以完成。

尤其是在清代嘉庆年间兴化富商金氏出了大量的钱资,用花岗岩长条石更换原来的青条石,使之更加壮观、结实,而成为兴化明清时期88座砖、石、木桥梁中的最负盛名的石桥。

八字桥原来的坡度为45度左右,后于清嘉庆年间改换花岗岩条石时,放低为30度左右。东西桥面各为22级石阶,宽3.4米,长20米,上铺宽0.4米,厚0.16米大小不等的石板132块。

八字桥的两边,建有宽大结实的过河楼,楼下皆为商铺,使桥东西两侧的商铺连成一片,八字桥俨然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廊桥”。

八字桥上和其东西两侧老字号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桥西“刘正兴篦子店”,生产和销售兴化名产篦子,店堂内悬有郑板桥题写的“发光可鉴”匾一块,从而成为该店金字招牌和镇店之宝。

具说桥内还有一座庙呢!因为自古以来,兴化城就有“七庙对七桥”的典故,它们分别是:

上真庙对上真庙桥、东岳庙对东岳庙桥、城隍庙对城隍庙桥、宝严寺对罗汉桥、宝筏寺对北门闸桥、小关帝庙对马桥、文庙对文通桥。

后来人们发现在八字桥桥拱西侧石壁上凿有一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神龛,内供奉一尊桥神塑像。其对面东侧桥拱石壁也有一神龛,内供一尊河神像。从此,人们才证实“桥内有座庙”的真实性。

八字桥在历史上也有重修的记录,1851年修纂的《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记载:

一名登瀛,东来之水,自此而北。中和、永福两桥跨之,参差如八字,曰八字桥。

可见八字桥的起源的确是因为状如八字,所以才“八字桥”。八字桥是兴化最著名的桥梁,也是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一座桥梁。

[旁注]

匾额 悬挂于门屏上作为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

节孝坊 建于1787年,全石结构,造型古朴典雅,雕工考究,书法俊美,属于典型的清代石坊建筑,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坊横梁上雕刻有多种图案,造型生动,雕工别致,甚是精美。

篦子 是用竹子和牛骨等材料制作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由于篦子自古是闺中之物品,从来都被看成是儿女亲情、男女私情的象征物。在古代,贫苦的农村青年普遍把篦子作为定情物送给相好,以此寄托真挚的爱情。

罗汉 阿罗汉的简称。最早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罗汉者皆身心6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关帝庙 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阅读链接]

浙江上虞丰惠镇也有一座八字桥。即由两座拱桥相邻相对成八字。两座拱桥一大一小,恰如八字的左右两笔。当地称两桥为“大八字桥”、“小八字桥”。

大八字桥正名为“通济桥”,小八字桥为“永新桥”。绍兴与上虞两座八字桥相比较,绍兴八字桥应称“闭口八字”,丰惠八字桥可称“开口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