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跨江桥——铁索桥

最古铁索桥算是四川泸县的铁索桥、盘江铁索桥和关江花江铁索桥。

盘江铁索桥修建于1631年,由贵州按察使朱家民倡议建铁索桥,便铸了大铁链数十条横贯于两岸岩石间。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代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泸定桥开始修建于1705年9月,于1706年4月建成。铁索桥又名“泸定桥”。

花江铁索桥位于安顺以西关岭的北盘江上,古为黔滇交通之要枢。铁索桥扣挂两山之间,由14根粗大的铁链串缀而成,每根由262个环链组成。

铁索桥的建造传奇

在很早的时候,在四川泸县这个大渡河这个地方,藏族和汉族的人们经常将货物运到大渡河的对岸进行贸易,但那时渡口没有桥,全靠渡船或通过撞来转渡。

一旦不能及时渡河,大渡河两岸经常货物堆积如山,一些鲜活食品,因无法过河而腐烂,而且后来人来人往的商人也越来越多,在这里一度形成了梗阻。

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解决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随即招来泸县县令,并下令在大渡河上的修建一座桥梁。因为渡河之上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无法修建石桥。所以能工善建者建议,在这个地方修建一座铁索大桥。

建筑的工匠们便筑造了13根碗口粗的铁链,准备架于桥上,每根铁链的重量约为2.5吨,由890个扁环左右扣联在一起。

但是在这样一个高崖之上,下面又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怎样把这么沉重的铁链拉过河铺成铁索桥呢?工匠们个个都感到很为难。

其实在修建此桥时,四川泸定周边的荥经、汉源、天全等县的能工巧匠都云集在这时,一起商量牵链渡江的方法。

几十个工匠想了三天三夜,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

后来工匠们又在铁链之上铺木板形成桥面,桥之两侧各悬两根铁链作为扶栏。桥的两端,各有一座20米高的桥台,内置若干铁桩,13根铁链铆定其上。桥台自重作为压重,承受铁索的巨大压力。

大桥的桥西桥头堡的地下,也是这座铁索大桥的关键部位所在。桥头堡的基面以下是落井,埋有生铁铸造的地龙桩和卧龙桩,并以铁链锚固。地龙桩铸有的重量有9吨,也正是由它才能撑起了这座桥。

大桥的东西两端分别铸有铁牛、铁蜈蚣,表达了人们镇服“水妖”、铁桥永固的美好愿望。

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建成使用了。

因为那个时候大渡河被称为“沫水”,可是康熙皇帝误以为是“泸水”,然后当时也是在国内刚刚平复了一场风波,所以有平定之意,于是就决定取名“泸定河”。

而且康熙皇帝在大桥建成后,来此桥参观,在桥上御笔亲书“泸定桥”3个大字,并立碑于桥头,上面题有碑记。

建成后的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全桥共用铁索链13根,其中9根用作承重底索,上覆横纵木板作为桥面,可通行人、畜;4根用作扶手,布置在桥面两侧。

泸定桥的桥身由的13根铁链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由于泸定桥全身是用铁索架构而成,故又称为“铁索桥“。

泸定桥建成后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县也因此而得名。因此,泸定桥位于四川西部的大渡河上,唯一一座由清代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像泸定桥这样蔚为大观的独特风貌也是我国所独有的,它被称为古代历史上最古老的铁索桥。

其实在盘锦还有着一座年代比泸定桥更古老的铁索桥,也叫“盘江铁索桥”。在盘锦,此桥是建在关岭、晴隆二县交界的北盘江渡口。两峰夹峙,一水中绝,断崖千尺,壁立如削。

北盘江是古代由黔入滇的必经之处。东西两岸相距约80米,水流急湍。于是在1631年,贵州按察使朱家民倡议建铁索桥,便铸了大铁链数十条横贯于两岸岩石间。

然后在铁索桥的铁索上面横铺了两层木板,厚约0.27米,阔约3米。两边架设高约3米的网状链条护栏,桥头附有方便行旅休息、避雨的楼堞设施。

据明代奇人徐霞客描绘,称盘江铁索桥是:“望之缥缈,然践之则屹然不动。日过牛马百群,皆负重而趋。”

盘江铁索桥在清朝曾多次修建,在河岸伐了大的木材来修铺于铁索上,两边还用巨石来稳固铁索。后来人们称它为“千寻金锁横银汉,百尺丹楼跨彩凤”的黔中胜迹。

盘江铁索桥从建筑规模,以及建筑的耐久性、实用性,以有周围环境的奇险上都是无法和泸定桥相媲美的。

[旁注]

撞 是原始渡河工具,即指溜索。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而且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

康熙皇帝(1654年~1722年),清代第四位皇帝。在位61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代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竹筒 由生活器具演变而来。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阿嘎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指用竹筒为器皿,再经烤、烧、蒸、炖等将食物致熟的烹调方法。

碑记 又称“碑志”,是古代文体的一种。碑记一般是指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的碑文。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

徐霞客(1587年~1641年),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他是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著有《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黔中 秦楚战争之后,秦国将楚国的黔中郡和巫郡合并成新的黔中郡。西汉时期改为武陵郡,包括常德和沅陵。唐代曾以黔州为黔中郡。后世遂以黔为贵州的别称。

[阅读链接]

据说在清代康熙年间,四川泸定住着一位藏族大力士名叫噶达。这位藏族大力士力大无比,因而远近闻名。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

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一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

因此,当地人们在泸定桥畔修建了噶达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