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关岭花江铁索桥

在黔滇、黔桂驿道上,远近商贾络绎不绝,各路兵家相争不断。古时,曾有人在此设置渡口,用木船摆渡,但因水急浪大,经常使渡江行人船翻人亡。

据记载贵州历史沿革及政军民情风俗的《贵州通志·兴地志》记载:

在永宁州东南四十里募役司南,为贵阳、安顺逾关索岭南行经兴义出滇之道。左右皆重岩垒山献,行者危栗。

在河道奇险,水流湍急的北盘江上,历史上曾建造了不少大大小小结构不同、姿态各异的桥梁。但是,位于贞丰县东北与关岭县交界处的花江铁索桥,却以其独特的造型闻名遐迩。

其实在明代,官府曾多次在贵州的北盘江架桥,桥未建成即被洪水冲垮。至1867年,蒋宗汉随当时云南布政使岑毓英率领的军队来到贵州,并留在了贵州,任职贵州安义镇总兵。

清朝光绪中叶,蒋宗汉倡请贵州巡抚崧藩筹款补修盘江铁索桥,但是没有得到应允。至1895年,蒋宗汉又上奏贵州巡抚崧藩,请求筹款修花江桥,并会同济公盐号筹款。

据《安顺府志》、《永宁州志》等记载,1898年,开始在北盘江上修建石桥,多次被洪水冲垮。

直至1900年,便改建铁索桥,与同年4月才建成,取名为“花江铁索桥”。

花江铁索桥宽3米,桥长72米,高70多米。它由14根粗大的铁链串缀而成,每根由262个环链组成。铁链拴在两岸人工凿成的石孔内,上铺木枋数百块作为桥面。扶栏由22根铁链组成,拴在两岸石孔内。

蒋宗汉在建成大桥后,又在距铁索桥400米处古道旁建普陀真境庙,塑普陀像一尊,龙王神一尊,山神像一尊,石雕龙一对。

后人为了纪念蒋宗汉修铁索桥的功绩,在桥北至七口碑处的悬崖绝壁山脚一天然石窖内,刻有蒋宗汉军门的石像一尊。

石窖口刻有篆书:“炳堂蒋军门行乐图”,窖下崖头刻“万缘桥”3个字。

桥南岸古驿道旁有不少摩崖石刻,有“虹飞”、“华江桥”、“功成不朽”、“屹然大观”等32处。桥南岸30米处一崖壁上楷书阴刻监修分工及详细情况。

花江铁索桥位于安顺以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与贞丰县交界处的北盘江上。花江铁索桥建成以后,多年来一直是沟通滇黔、黔桂交通之要道。

花江铁索桥扣挂在两山之间,铁索桥的桥下江水汹涌澎湃,河流湍急,古代著名地理学家徐侠客曾在《黔游记》中这样描述:

桥以铁索,东西属两岸上为经,以木板横之为纬。东西两岸相距15丈,而高30丈,水奔腾于下,其深不可测,是游人灵幽览胜之地,游客到此若能过桥而且回来,在心目中不由自主的会自豪地感到自己做了人生中一件最勇敢的事,尽情地享受穿山越岭飞越天涧的乐趣。

花江铁索桥像一道倒挂的长虹,横卧在北盘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之间,上托青天一带,下吻浪花万朵,堪称花江大峡谷的一个奇观。花江铁索桥也是我国著名的遗存不多的古铁索桥之一。

[旁注]

蒋宗汉(1836年~1898年),官至参将,腾越厅总兵,贵州提督。1876年,投资10万,修建花江铁索桥。蒋宗汉修桥属私人出资,工程巨大,共历时5年,这不能不说明蒋氏建桥的决心。

巡抚 古代官名,明清时期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龙王 是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龙是我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

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楷书 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代末期,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阅读链接]

关于花江铁索桥名字的来由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过去在北盘江流经的这一带山崖上,花木繁茂。每逢花开时节,百花耀眼,各色花瓣随风纷纷飘坠江面,澄碧的江流变得绚丽多彩。

因此,人们便把北盘江的这一江段称之为“花江”。横跨过这里的铁索桥,自然也就叫“花江铁索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