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桥的起源与特点

历史上的浙江泰顺,总面积1700平方千米。境内山高路远,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近200座,平均海拔490余米。

这里可谓是“世外桃源”,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了躲避祸乱,陆续迁移到这里隐居。这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村落分散,溪流纵横,人们出外行走很不方便。

唐代,这里真可谓是国泰民安,人们的生活比较幸福安定。于是,人们就想修一些桥,特别是在相隔一定里程的石砌路边上,建上一些供人歇脚的风雨亭桥。

于是,人们便纷纷捐资,开始造桥。能工巧匠们在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蚀,而且能够起到风雨亭的作用,特别是有的大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

这里的能工巧匠建桥,从结构上说一般有个特点,就是桥上的基本组合单元是6根杆件,纵向4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

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

大桥的整体为拱形结构,因此沿拱心线整体受压,不会产生弯矩。就每一根杆件来说,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梁,能够承受两种集中的荷载。

大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经少量人工就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而且可重复利用。

大桥的建造者利用小杆件便于运输这个特点,用小构件形成大跨度,又经济又合理。

建桥者还采用“蜈蚣结构”,这样桥便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端固定,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由于结构的特殊,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

为此,大桥的建造都采用了廊桥的形成,桥廊非但不是负担,反而会增加稳定性。

正是由于大桥采用的是这种蜈蚣结构,所以泰顺的人们一直称这种木拱廊桥为“蜈蚣桥”。由于这些桥是木拱建造的梁桥,上面有廊有亭,所以后来的人们逐渐地都称“蜈蚣桥”为“廊桥”。

古时的人们,凭借经验知道木拱廊桥不如大石桥那么稳固,所以每当山洪暴发时,当地居民就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用以增加桥的稳定性。

几百年来,廊桥是当地乡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在廊桥中,一般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有的并不设在桥屋中,偏在一旁,或正对桥头路中。

祭祀的对象有佛教里的观音菩萨、门神神荼和郁垒等,还有尉迟恭与秦琼,也有义薄云天的关帝爷,以及能给读书人带来好运的文昌帝和帮人发财的财神爷赵公明等。

更有一些当地人崇拜的人物,如陈十四夫人、马仙姑、忠烈王等。除此还崇祀传说中掌管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杂神和半神等。

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都可以行祀,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期。乡民从四面八方聚集桥上,摆上一整只猪头,再添两盘时令水果,插上几炷香,便磕头作揖祈福。

泰顺境内后来遗存的古代廊桥数量较多,类型有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伸臂梁廊桥、木平梁廊桥、石拱木廊桥等,其造型独特、环境优美。

拱廊桥木拱架为单孔八字形,这种设计比较适用于山区溪流经常暴涨的实际情况,其“三折边”、“五折边”及“剪刀撑”的木撑拱构架日趋成熟,最大跨径达34米,这种结构也比较合理地解决了支架承重的诸多问题。

廊屋造型优美,通体鳞叠铺钉“风雨板”,梁架多用五架抬梁式,较为简素,出檐较为深远,颇具宋代风格。

泰顺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达30余座,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后来廊桥的修建年代多为清代。

泰顺廊桥数量较多,有一定群体优势,特别是其中的木拱廊桥仅存于浙、闽交界的山区。泰顺这个廊桥王国,大大小小的廊桥建筑,充分显示了泰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旁注]

神龛 是放置神明塑像或祖宗灵牌的小阁。神龛大小规格不一,依祠庙厅堂宽狭和神位多少而定。神佛龛座位不分台阶,依神佛主次。神佛龛多为横长方形,龛均木造,雕刻吉祥如意图案和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神仙故事图像,金碧辉煌。

门神 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财神爷 是主管财源的神明,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道教赐封并不称为财神,而是在所官职上加封神明。财神是我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

[阅读链接]

文兴桥,位于浙江泰顺筱村镇,横跨玉溪之上,为叠梁式木拱廊桥。文兴桥是泰顺地区现存廊桥中环境较好的一座。

文兴桥的结构非常奇特,左右不对称的结构使得该桥在泰顺众多廊桥中备受关注。传说则是说当年建桥的时候,请来两位师傅,分别从两岸同时建造。两位师傅对于造桥的方案各执己见,互不让步。当建到中间时,才发现两边的高度不一样,这时已来不及拆了重造,只得倾斜着合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