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盘江不会忘记

在红水河上游的南盘江上巍然矗立着一座大型水电站,这便是曾轰动一时的天生桥水电站。这座装机容量达上百万千瓦的水电站从酝酿到终于雄居于世,共经历了 10 年的漫长时间。在这 10 年中,它的建设者们用青春和汗

水浇铸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平凡而壮丽的乐章。

1981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红水河上建设一座大型水电站。坝址就选在南盘江天生桥峡谷。这是一个奇异的世界:两岸谷壁如削,隔江相峙,仰望岩面,云缠雾绕;俯视峡谷,飞流咆哮。峡谷下游是十几公里长的雷公滩天险,以 181 米的罕见落差,掀起滔天巨浪,击起万钧雷霆,水能资源得天独厚,是无数中外水电专家所倾倒的“黄金河段”。

这一建站举措将极大地缓解周围几省的用电问题,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工程。

宏伟计划出台了,可该由什么样的人来使之成为现实?无疑,承担这一任务的人所肩负的份量远远不至一座水电站!这不仅牵扯着全国人民的目光,而且还引起了外国人的注目,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决策者们深思熟虑许久之后,终于选中了驰名全国的水电战线的“金奖之师”——武警水电一总队。这是一支装备精良,所向披靡的队伍,善于打硬仗,啃硬骨头。他们决不会有负重众望!

当然不会!

接受任务后,全体官兵士气高涨。 “又有活儿干了!”这些气吞万里如虎的铁汉子们跃跃欲试,恨不得立

即就动手。

兴奋之余,他们也深深地感到这份担子的沉重,这里面有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信赖和重托呀!

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张大清面对一双双饱含信心的沉稳的目光,他欣慰地微笑了。这些同他吃在一起,睡在一起,摸爬滚打在一起的下属已明确地用眼睛对他说:“你就只管下命令吧!”这难道不是最有力的誓言?

隆隆的炮声震荡了沉睡中的十万大山,浩浩荡荡的队伍开进来了。

人人都清楚这十万大山腹地的地质结构何等复杂,都明白前面等待着的是一个个险恶的老虎口、无底洞、流沙河,是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困难,可他们不退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这样铁打的汉子的习惯,在他们的历史上从未有过临阵逃脱的记载。

“工程是科学,不是蛮干”。这是张大清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全队上上下下严格信守的一条原则。为了能用科学的手段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许多干部战士自觉地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有关的书籍、资料;凑在一起,针对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群策群力的结果是困难一个个克服,问题一个个解决,工程一天天进展。

盛夏的一个深夜,总指挥部里仍是灯火通明。张大清、副总队长廖多祐、魏群彪,总工程师方平德等仍在研究讨论工程问题。时时袭来的热浪使他们都如同刚从水中捞出来一样,可他们却浑然不觉。冷静地思索着,热烈地讨论着。自工程开工以来,他们就再也没有了午夜 12 点之前休息的经历,指挥部里的灯常常是亮彻通霄。论年龄,他们都不算年轻了呀!头上都有了或多或少的白发,额头也失去了年轻时的光泽;可论精力,他们却似乎仍然如昔日一样年轻。

突然,电话铃尖利地响起来。张大清抓起听筒;神色渐渐变得严峻起来。“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问题。”在场的其他人想。因为他们知道,一般

情况是不会使老张变颜变色的。

的确,是出了不小的问题;0 十 619 号桩处出现了大溶洞,泥石流不可遏止地从洞顶轰隆隆地奔涌而下,美国进口的先进的掘进机一扫往日雄风被逼得一退再退。

情况紧急,刻不容缓!

张大清立即打电话将美国、日本、挪威、芬兰等国的专家请到现场。 面对这种前所未遇的情景,专家们所能做的,只有无耐地摇头、叹息,

他们摊开两手遗憾地宣称;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水电隧洞历史上尚无这方面的经验可供参考。

真的被吓倒吗?官兵们作出的回答是响当当的“不”。世界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张大清亲自率领干部战士冒着生命危险钻进神秘莫测的溶洞,经过反复考察和对照地质图纸,采用钢筋、角铁、巨型钢拱架顶住了“老虎口”。掘进机又重整雄威、勇往直前了。

类似的问题又出现过几次,官兵们都以科学的方法。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一解决了。在他们的工作日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些数字:在整个隧道掘进过程中,他们前后穿过两层楼高的溶洞 61 个,暗沙和涌水 22 处,

破碎带 974 米。他们开通了我国在喀斯特地形上距离最长,直径最大的引水隧洞。

1986 年 12 月,1987 年 1 月和 1988 年 3 月,这 3 个平常的月份,却在天

生桥二级水电站建设史上写下了难忘的一笔。正在加紧修建中的厂房 3 次出现被滑坡体淹没的危险,若不及时治理,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要治理这样的山体滑坡又谈何容易!工序之复杂,工程之浩大,在中外水文地质史上都确属罕见。这无疑又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堂堂的“金奖之师”能否承受?

高级工程师苏尔芬毅然受命于危难之间,率领一群以敢打敢拼著称的官兵,开始了前途未卜的攻坚战。

苏工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长期从事脑力体力并举的繁重工作,使他满脸风霜,满头白发,比实际年龄还老许多。

接受任务后,他把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决定拚了! 400 多个日日夜夜,都和战友们在险区中渡过,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进行现场堪察, 实地研究,采取了抑制滑体滑动的各种方法,成功地抑制了岩石滑体的复活。治理完毕的高边坡绝对高度达 380 米。这项工程作为科研成果,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专家参观了这一奇观后情不自禁地赞叹: “打通天生桥引水隧洞,中国人完全有资格到世界上任何一个水电工程提供咨询。”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官兵们时时面对着死神的挑战:打得光光的洞子,会突然间发出一声爆响,射来好些碎石,像子弹一样,打着谁,轻则受伤挂彩,重则丧命;四处遍布的溶洞,像陷阱一样,稍不留神就可能坠入其中,永远消失了踪影;还有那深不可测的暗河、张牙舞爪的泥石流,随时张着巨口,准备吞噬鲜活的生命。

面对死神的威胁,官兵们毫无惧色。他们说:“壮士三不倒,鲜花、荆棘与风暴。”

劳动与成果是成正比的。经过十年漫长而艰苦的创业,天生桥大坝终于

傲然挺立起来了。建设者们为它奉献了青春、热血,他们无怨无侮。许多战士退伍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水坝上留一张照片。这些面对死亡都不会皱一下眉的好男儿,离开这座大坝时,却是痛哭着的。不少干部离退休后,竟千里迢迢从内地的干休所来到工地当一名编外参谋。他们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要为这个世界留点什么。钻山洞,住工棚,虽然艰苦,可我们为天生桥留下了一座电站。往后我们死了,这电站仍然为子孙后代造福。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欣慰的呢?”

多么质朴的言语,多么可敬的人呀!

南盘江不会忘记这些为它的建设流过血,流过汗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