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绿色“生命线”

40 多年前的西藏,险恶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文化、闭塞的交通使那里的文明如同一片荒漠。今天,驻藏部队在这荒漠上建起了一片片绿舟,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创业歌。

当年,驻藏部队军人的创业就是从解决“吃”的工程开始的。第 18 军

108 人的先遣部队带着 7 天的粮食到达拉萨,西藏上层反动势力就对我军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企图赶走我们的部队,在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 的口号鼓舞下,政委谭冠三率领 18 军在拉萨河西岸的江柳丛中召开开荒生产动员大会,“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荒滩要菜”的口号响彻雪域高原, 短短两个月里,高原的千亩荒滩第一次出现了千亩良田。然而那是怎样的艰难啊:风雪中,战士们用木犁、牛角叉耕地;寒夜里,战士们在地头点燃堆堆牛羊粪草,用火光和浓烟驱散霜冻⋯⋯金秋,第 18 军的将士用汗水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千亩荒滩奉献青裸、小麦十万多公斤。

有了粮食,解放军终于粉碎了上层反动的势力妄图赶走解放军的美梦, 广大翻身农奴也投来了信任的目光,而战士们也在战胜饥荒中懂得了创业的意义。

有一天,班长高明道受命带领全班到格西村建立生产点,碰上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旱,高原的太阳将麦苗烤卷了心,毛毛虫、土蚕又向麦苗发起进攻, 如果对上级说放弃这片土地,理由是充分的,但是高明道和他的战友却牢记着解放西藏、建设西藏是他们的职责。于是,他们开动脑筋,筹划了高原的第一座水利工程,经过百十号人在短短五天里的苦干,凌空架起缆绳,一排排悬空的油桶沿缆绳上上下下,一桶桶清澈的河水流到了庄稼地,麦苗泛绿, 菜苗变青,格西村的群众见到这比求神还灵,就和战士们一起投入到了抗旱保苗的战斗中。这年,高明道班的生产点喜获丰收,格西村的粮食也多收了 4 成,国庆观礼台上,高明道见到了毛主席,献上了那束果实饱满的青稞麦

穗和 13 公斤重的一个大萝卜,毛主席不住地夸奖“了不起,了不起!”不久, 毛主席委托中央办公厅写来贺信,勉励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藏汉团结, 军民团结,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做出更大贡献。如今,驻藏军人已在生命禁区初步建起了“自我生存保障工程”,1983 年,第一座大棚温室在日喀则诞生,如今大棚、玻璃温室已发展到 1352 座。1991 年,高原“第一号种猪”在达孜农场培育成功,边防战士吃新鲜猪肉也不再成为难题,在高海拔地区种出了玉米,在“雪山孤岛”种出了高产水稻⋯⋯世界屋脊种植、繁殖的成功经验写入了西藏的历史,130 多项成果推广到地方,改变着雪域高原的传统生产方式,改变着藏胞几千年来的习俗风范。

雪域军人创业,既有胆量,又讲科学,提起这,他们总是津津乐道亲身创造的那一串串“高原一号”,千百年来,世界屋脊的藏胞养猪,放养三四年,体重仍不过百斤,被群众称为“耗子猪”。西藏军区后勤部部长王顺和大校面对部队吃新鲜猪肉的困难,萌生了一个念头:培育一个高原新品种, 既适应高原气候,又能赶在短时间内催肥食用。试验的任务落在了达孜农场

场长蒋洪林的头上,这位开了 17 年车,从未与猪打过交道的憨厚肯干的大胡子,带着一名助手兴冲冲跑到四川内江畜牧中心拜师学艺,之后,挑选了几十头内江猪,美国杜洛克、丹麦白猪、乘火车,坐汽车,运到高原,与当地藏猪杂交提纯、组合,经过 4 年上百次探索试验,“高原一号良种猪”终于

诞生了,这个新品种既适应当地缺氧严寒气候,又能在 8 个月内催肥到 250

多公斤,1992 年 8 月 26 日,《人民日报》的“高原养猪今亦肥”的标题做了报道,中国科学院几位畜牧业专家看了报道,激动不已,称这项发明是“西藏养猪史上的一次革命。”

驻藏军人的得意之作,何止一个“高原一号良种猪”。“高原一号葡萄”, 高原一号小麦,高原一号玉米,高原一号水稻,高原一号鲤鱼,高原一号奶牛⋯⋯

在这些崭新的创造里,驻藏军人懂得:在世界屋脊创业,要讲科学,用科学,又要有实干精神,驻藏军人把二者概括为一个公试:科学十实干=奇迹。

羊八井,战士称它为“蔬菜城”。建成 6 年,蔬菜生产创下 43 个“世界、亚洲、中国之最”,不能不说是这个公式的验证。

这个军区后勤部的生产基地,坐落在海拔 5000 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下,

风力经常在八九级,冬春季节温度在一 20 ℃,在这样的环境里种菜,世界种植史上没有先例。

记者来到这个蔬菜城,远远望去,像一座白色古堡,那白色的石墙是挡风保温墙,来到墙下,墙高 2 米,宽半米,砌墙所需的几十万立方石块,全

是战士们忍着严重缺氧从 20 公里外背回来的,这座总面积达 1.3 万平方米的

11 座温室,地面的盐咸土,是在王顺和带领下由驻拉萨的几百名官兵,一筐

筐背走,又从 10 多公里外把一筐筐新土背进温室的,为了解决水源,王顺和

带领 40 名官兵,翻了 27 座海拔近 5000 米的雪山,从念青唐古拉山上找到了

地下水,然后又在深达 2 米的冻土层下一镐镐刨出了一条长达 10 公里长的地下引水渠,硬是让清澈干冽的高山雪水浇在了一簇簇绿色之中。

那一年,当时的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友,成都军区后勤部部长王世麟到羊八井视察,听了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将军顺手拔起一棵齐胸高的芹菜哈哈笑了:“你们也给科学插上了翅膀——这个翅膀就是高原军人特别能吃苦的革命精神啊!”

高原军人,正是用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使科学之光普照雪山,于是奇迹接连不断地发生了:

日本巨峰葡萄株产 86 公斤,破世界纪录。

茯瓜株产 173 公斤,为中国之最。

茄子一个重达 3.77 公斤。

莴苣一根重 4.8 公斤被专家称为“亚洲茄王”、“莴苣王”。

39 公斤的南瓜、21·5 公斤的萝卜均为我国同类菜史上罕见,青椒,西

红柿、小白菜等 13 个品种株产和亩产均比四川高出 1.3 倍以上。

在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哨所,外面风雪交加,而哨所里播种的小白菜却翠绿欲滴,羊八井蔬菜基地,一车车西红柿、青椒、黄瓜、豇豆、茯瓜正在启运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