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人

中国西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高地远,苍茫一片。

在通向发射场的公路旁,耸立着一座状似火箭发射架的指向天空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大字,这是聂荣臻元帅当年的亲笔题词。陵园里长眠着从将军到士兵,为中国航天事业光荣捐躯的 500 名烈士。他们是中国航天人的代表!

1992 年 5 月 28 日,共和国最后一名元帅,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在他病重期间,尽管江总书记也叮嘱工作人员要对他“报喜不报忧”,但他最后还是知道了“澳星”首次发射失利的消息。这位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将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地方选为安身长眠之处,从中透露着他对航天事业何等的期待!他,是带着对事业未竟的遗憾来这里永久宿营的。

中午时分,运送元帅骨灰的专列到站。列队迎候的上万名官兵、职工、学生、家属,将元帅送至陵园。在那一座座肃穆的墓碑前,元帅也许清楚地看到了他的一个个部下与士兵:

孙继先将军,基地第一任司令员。长征时曾亲自挑选和带领 17 勇士抢渡

大渡河。50 年代末;又亲自带领千军万马建设共和国第一个火箭基地;王来, 在一次试验任务中抢救战友时,自己全身着火,为保护充满液氧的设备不被引燃,向远处跑出 32 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胡文全,高级工程师,几十年来,全身心地投入火箭事业,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争分夺秒地忘我工作,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当我们在电视屏幕前,注视着火箭腾飞的壮丽画面时,我们也一定会感受到英灵们的燃烧与呐喊!

当代中国,谁也没有想到,一个虚幻的阿拉伯数字“8”仅仅由于在南方与“发”谐音,近来成为最抢手的吉祥号码。大到股市开张,电台开播,小到饮食起居,婚宴访友,“8”竟时髦到生死兴衰的神奇地步。

然而,在同一片蓝天下,在同一片国土上,在西北,在这里,“8”的命运却截然相反。1992 年 6 月 20 日,发射中心召开了一次“长征二号丁”发射任务技术研究会议。席间,李元正主任在谈到发射窗口时,就航天部拟定的“8 月 8 日——8 月 12 日”,笑了笑,他说:“这个日子不吉利,有句老话说‘七上八下’,我看,要么七号打,要么九号打,避开这个‘8’字吧。” 话音刚落,全场立刻响起一片会意的笑声,无一异议。

不能简单地说这是迷信,在这些看似幽默的背后,反映了航天人最殷切的愿望。当然,也从中透露出从事高尖端高风险事业的人们普遍的紧张心态。

航天发射不是放鞭炮,尤其是承揽外星的发射任务,事关国家荣誉,对刚刚步入国际空间商务活动的中国航天人而言,他们肩头的责任之重,压力之大,可以想见。

此时,中国航天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续二次发射,二次失败。只有少数几个内部人士才知道,“澳星”发射前,阿里安公司早就在私下准备了另一份合同,等待中国失败后挺身而出,充当老大。对休斯公司和“澳星”公司来说,他们也面临着或破产或市场萎缩的危险境地——而所有这些可怕的风险,都作为巨大的压力,及时传达到了中国航天人的身上。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位于中国西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异常紧张地准备着“长征二号丁”发射任务。“确保安全、确保成功”,扭转不利局面,减轻西昌再次发射的压力,这一点,上至最高决策层,下到普通参加试验人员,都已充

分意识到了。在北京开会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胡世祥对李元正主任说,你们一定把这一发打上去!——可以理解这一段时间里,因“澳星” 首发受挫,胡世祥收到的责骂信都得拿麻袋装。压力,这些都是无形的压力。

外面的世界好精彩,自进入 7 月份以后,内地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巨奖销售大战。南京中央商场两条巨幅标语从楼顶飘垂而下,“38 万巨奖恭候您!” “20 元购物,两次兑奖,住房轿车,实现梦想!”北京、上海、太原、西安, 商战此起彼伏,从南到北,人人都红了眼赚钱发财。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人们对外面五花八门的变化似乎浑然不觉,他们正夜以继日地进行发射前的准备工作,火箭发射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状态, 发射场中有几幅醒目的大幅标语,不过,内容与内地常见的“一路发,168” “90 年代要发发发”之类的广告不同,这里依然是 1972 年 9 月周恩来总理

提出的 16 字要求: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佛经上说,

人被 76 种欲望所迷惑,而这里的人现在只能保持一种愿望——把卫星送上

去!

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捧回了 16 块金牌,一时间,社会各界出于各种目的,令金牌得主们殊荣与重奖双丰收,而紧接着连续发射成功的“长二丁”和“长二捆”,以及稍后一些的“长二丙”,被普遍认为是意义更大的金牌,但有多少奖金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年将三颗星送上太空,不仅没有一分钱的奖金、补贴,而且还出现待遇上的“赤字”——参试人员普遍不能正常休假,甚至在 7、8 月份大戈壁最酷热的时期,每天中午都要提前一小时上班。有位女技术员婚后几年未孕,好不容易怀上了,正准备休假,但任务进场,岗位上离不开,只好忍痛做掉了已二个月的胎儿。“长二丁”发射成功后的第二天,江泽民同志来基地视察,也为中心人员的精神风貌所感动,回京后立即找有关方面,说边远基地生活很苦,要关心基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首先对航天人解囊开奖的,是我们朴实忠诚的农民——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半壁店村的 1100 位农民,以 10 万元人民币奖励航天科技人员。

科技人员,尤其是作为航天事业承上启下的中坚的中年科技人员,他们是中国航天人的骨干,却多数患有疾病,光在“长二丁”和“长二丙”发射期间,就有二位专家倒了下来。

8 月 9 日,“长二丁”一箭冲天,当晚,51 岁的高工王瑞昌因劳累过度突然昏倒,抢救无效而永远离开了自己钟爱的航天事业,而他早就患有高血压病。

8 月 22 日,“长二丙”发射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54 岁的女高

工突发脑溢血,从此再没有醒过来。这位女专家已有 10 多年的高血压病史, 临来时,领导有顾虑,劝她别来,但她觉得自己马上就要退休了,想最后再参加一次。以前,每次发射她都参加了,这次,她只想为自己的一生划一个圆满的句号。

蒋竹君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丈夫也是一位航天专家,两个人为了自己所挚爱的事业,常常天各一方,就在她发病后,人们竟然费了很大劲才找到她远在外地出差讲学的丈夫。他们一生未育,领养了一个女儿。那天, 女儿从北京赶来,一进病房,就连声呼唤:“妈妈!妈妈——”,令人惊奇的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蒋竹君,眼角竟然淌出了两滴晶莹的泪水,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心酸泪下⋯⋯。

还有多少个积劳成疾的王瑞昌和蒋竹君?!

10、9、8⋯⋯4、3、2、1 轰隆隆,——巨大的火箭擎着卫星,起飞,转弯,消失在太空。

几分钟后,从北京,从西安,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传来了卫星准确入轨的消息。

鼓掌、欢呼、拥抱、笑声、泪水,航天人只有在这一刻,才能忘情地放纵一下自己的感情,体验一下自己所付出的生命的回报⋯⋯。

壮哉!中国航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