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马兰香

46 年前,当新中国的旗帜高高升起在喀什,这座素有丝绸之路明珠之称的南疆城市上空时,一队身着绿色军装的医护人员雄赳赳、气昂昂地不远万里跋涉到这里,在这片刚刚从苦难中走出,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土地上矗立起一座虽然异常简陋,但却真正属于贫穷的群众,真正为群众的身体健康充当忠实守护神的医院——解放军新疆军区第 12 医院。

他们是满载着党中央对少数民族的殷切关怀来到这里的,他们是报着为这片美丽却落后的土地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信心来的,他们心中充溢的是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的无比自豪,是要让少数民族兄弟早日沐浴到新中国春风的迫切。

46 年过去了。当年的老院长已带着少数民族兄弟最深切的怀念,无怨无悔地走上了黄泉之路。这位沉默寡言的老专家是活活累死在他钟爱了一生的手术台上的。当时,他正在为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维吾尔族小男孩进行手术。手术已整整持续了 10 个小时,老院长终于成功地缝完了最后一针。这

位在手术台前站了几十个春秋的老人,深深地望一眼巨大的无影灯,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他走出手术室,身体再无力支持,他像一枝秋风中的黄叶, 悠悠飘落了。

除了那几十万字的医学专著、工作笔记,他什么也没留下。可是,浩浩沙漠记住了他,湛湛蓝天记住了他,被他救活过的十万位病人记住了他。他的墓前盛开的一簇簇马兰花那样动人。

是的,马兰花,不正是 12 医院扎根荒漠、默默为世界奉献一缕清香,创造一份安详的精神的体现吗?

是的,这是一个有着马兰花品格的集体,在少数民族群众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从未含糊过;发生地震的时候,他们是特别能战斗的“敢死队”; 发生水灾的时候,他们是闻风而动的抢险队;发生疫情的时候,他们是奋不顾身的救护队,他们帮助组建起了第一批乡村医疗网,把现代手术第一次带进高原毡房,忠实地守护着人民健康。

初驻喀什,当地正流行着一种头癣病。这种病奇痒难忍,又传染性极强, 患者极多。

可这里的人们一向是有了病便听天由命,从未有过上医院看病的习惯, 加之对这些远道而来的陌生的汉人的自发不

信任,没有一个人到 12 医院来。

头癣病以闪电般的速度疯狂肆虐着,这可急坏了 12 医院的医护人员。“再不能等客上门了,我们得送上门。”

于是,乡乡村村出现了许多带着理发工具,药水,脸上带着亲切微笑的白衣战士。他们不厌其烦地敲开一户户的房门,请求老乡们同意让他们来治头癣。开始,老乡们的态度明显的怀疑和敌视,连门都不让进。可他们就是不回头,依旧是满脸微笑、依旧是苦口婆心。

终于,老乡们被他们的诚心打动了,答应把头交给他们处治。

一个一个地,精心地,他们给生头癣的老乡们理发、洗头、涂药、像侍候自己的骨肉亲人,仅两个月,就治好了 1100 多名病人的头癣。倍受感动的乡亲们杀牛宰羊,用本民族最隆重的礼节来感谢他们,而他们全都婉言谢绝了,只收下一束美丽的马兰花。

群众们对 12 医院的信任一天天加深,有了什么大病小疾的,都会来这里来治。医护人员也从来都是急群众所急,精心治疗。

距离医院远的群众看一次病不容易,医院就常年向各地派出医疗队,跃冰川、涉沙漠、跨戈壁,足迹踏遍南疆的角角落落,辛苦劲儿就甭提了。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都把这当成份内的事情。

一天深夜,风雪漫天,医疗队巡诊返回驻地。连续跋涉了十几个小时, 未进水米的队员们个个精疲力尽。可他们在风雪中大声唱着、笑着,用以驱散身体的疲惫。眼看快到医院了,眼看就能吃上饭了,队员们像孩子一样兴奋异常。脚步陡然间轻快了许多。

突然,吼啸的风雪中传来一声孩子的哭声,声音微弱,可队员们却都听见了。

立即,他们停住了脚步。没错,是孩子的哭声,而且就在附近。

他们寻声望去,几步远的草丛中,躺着一个三岁多的小孩儿,破衣烂衫, 已经快死去了。

毫不迟疑,护士长一把抱起这个脏得要命的小生命,解开大衣的扣子,

小心翼翼地暖在自己怀里。“快回医院。”

他们簇拥着这个显然被丢弃的孩子,奔跑着回到医院。

哪里还顾得上吃饭,他们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始了抢救孩子的工作。经诊断,孩子患的是败血症和脑膜炎,这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难治之病,

治疗费用也将高得惊人。面对这个没人要的弃儿,医护人员们的想法是那样一致:使用最好的药物,全力以赴抢救,费用全由医院承担。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护理,孩子得救了,这个失去了父母的可怜孩子一下子有了这么一大群爸爸妈妈,医生、护士们,无论已是年过半百还是仍待嫁闺中,都自觉自愿地接受了这个小生命,用真诚的爱抚养他、培育他。

这件事在南疆的穆斯林群众和宗教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艾提朵清真寺一位大阿訇,在悠长的布道声中说:“这是只有在新中国才能见到的事情。”近年来,在许多医院竟相用各种办法创收创利的时候,12 医院却仍然一

如既往地保持着良好的医德、医风,从未巧立名目多收患者一分钱。而且, 对那些真正有困难的病人,他们还不收或少收医疗费。

“没有一个人愿意得病,病人本来就很不幸,如果再被医院盘剥勒索, 那还怎么活下去?”他们就是这样为病人着想,虽然自己清贫些,可他们心甘情愿,心里踏实。

一天,一个小男孩赶着一辆毛驴车,哭着来到医院。车上驼着一个被烈火烧得面目全非,生命垂危的病人。

他叫斯地克,是纳罕力乡的农民。赶车的小男孩是他的不到 8 岁的儿子。孩子跪在医生面前,使劲儿哭着:

“救救我的父亲吧!求求你们!” “别哭,孩子,我们尽力。”

可是,这样重症的烧伤病人,他们是第一次遇到,能否成功,根本没有把握。

“不能因为没有把握就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都得抓住。”院领导果断地布置计划,一面组成特别抢救小组,一面派人飞赴西安请来我国著名烧伤专家金其祥教授指导治疗。

无影灯下,24 小时的奋战,手术成功了。

又经过半年多的精心治疗,斯地克痊愈了。出院那天,他的家人把东借西凑,卖牛卖羊得来的钱送到医院。可是院领导早就了解到斯地克家的实际困难,坚决没收这钱。

“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们倾家荡产呀!等以后富裕了再补上吧。” 斯地克,这位粗壮高大的汉子哭了。

马兰花开了又谢了,谢了又开了。40 多个春秋,12 医院默默奉献在大西北。新疆的人民群众感谢他们,祖国感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