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洒“镍都”

地处甘肃的祁连山下的金昌,是闻名全国的“镍都”。为了更好地开发镍矿资源,更好地建设金昌,国务院将金川二期扩建工程列入“七五”全国重点工程,并且位居“重点之重点”的 20 项之一。

这里的镍矿 75%埋于 500 米以下的地层,二期工程的重点就是为深层采矿开辟通道。这条通道的主体将位于地下 650 米的岩层里,长 3700 米,宽 5

米,能跑 25 吨载重卡车。由于地质结构复杂,质量要求极高,工程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国内的一些专业工程队不敢承担这一关系重大的开道工程,而日本、瑞典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则要价极高。这开头炮打不响了吗?

正当金川公司领导愁眉不展的时候,兰州军区某工兵团主动请缨了。这是一支只有 5 年历史的年轻部队,诞生在 86 年祖国南疆受到挑衅的危急时刻,经过老山战火的洗礼,它异常地坚强,然而,它并没有干地层下开辟通道的经验,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它能胜任吗?

“我们能行!”这是全团官兵异口同声的回答。五年前,为了祖国的安危,我们勇上战场、义无反顾;今天,为了支援国家抱这个“金娃娃”,我们刀山敢上、火海敢闯。

公司领导面对这一双双无比坚韧的目光,放心地点了点头。

当时,部队才走下炮火纷飞的前线,有一大堆问题需要处理。然而这一切问题在任务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全团官兵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把天平的砝码放在国家利益一边。正在探亲休假的提前归队,正在住院治病的偷偷地回来,正在筹办婚事的推迟了婚期,刚刚结婚的送走了新婚的妻子。桥梁连连长杨德山,正赶上爱人来队生孩子,他就把刚刚出生 12 天的婴儿和“坐月子”的爱人,安置在一位驻地老乡家里,当天夜里,他就带领连队踏上了“西征”的路程。

这是一群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钢铁汉子。吃苦受累在他们看来已是小菜一碟,所以,他们根本不再乎下井前耳闻的井下的种种艰苦,以为再苦,也苦不过老山的“猫耳洞”。然而,他们在真正进入现场后,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了。从地表下降到地层 650 米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春夏秋冬四

个季节的温差变化。坑道里潮湿闷热,气温高达 37℃以上。氧气不足,有些地方严重到划不着火柴的地步,由于巷道没有凿通,通风设备陈旧,每次放炮,烟尘弥漫,久聚不散,呛得人喘不过气。坑道中到处淤积着漫过小腿的污水,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干部战士就要浸在这样的水里作业,风钻一响,黑水四溅,一个个成了非洲人,除了牙齿是白的外,浑身上下要多黑有多黑。不说话,不听口音,谁也甭想认出谁。

650 米的地层深处,虽然没有战场上的炮火硝烟,却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死神时时刻刻没有停息它寻觅的脚步。其中,塌方是对官兵们威胁最大的危险。两年施工中,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塌方 300 多次,几乎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险情。但是,我们的英勇战士们没有被危险吓倒,更没有退却。他们劲儿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共同喊出这样的口号:要像在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筑路架桥一样,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这个工程。地爆一连指导员王瑛,在一个月内连续 4 次砸伤:第一次在充填坑木时,一根木头横落下来, 正好砸在他头上,安全帽立即碎成两半,头顶上倾刻间突起一个鸡蛋大小的包,而他则一个跟头栽倒在地上,当场昏厥,身旁的战友赶忙抬起他往出坑道的电梯跑。电梯很快就升到地面了,他也清醒过来,说什么也不回地面休息,强“逼”着电梯由上升改为下降,又把他送回坑道,让他继续干他的活儿⋯⋯第四次砸伤发生在他刚过完 30 岁生日后的第二天,那一次,一块大石头从坑道壁上滚落下来,朝向小王附近的一位战士砸去,小王手疾眼快,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一把推开那位不知所措的小个子战士,而他的 5 个右脚趾

有 4 个被砸得粉碎。他一声没哼,从衬衣上扯下一块布条子,把右脚包了包, 就装作没事人儿似的,继续掌着风钻不松手。那位被他救了的战士流着泪要背他去包扎,而他摇了摇头说:“没事儿,干活儿吧!”

排长侯宗文是才从军官学校毕业不久的学生官,清秀的面庞还未褪尽天真和稚气。几天来,他一直高烧不断,而他硬撑着不去医院,也不让任何人知道,坚持没日没夜地泡在坑道里。在一次支护拱架时,突然发生了一次没有任何先兆的大塌方,侯宗文终于没能躲过去,被塌落的土石埋没了全身, 战士们一边呼叫着,一边用双手拼命扒,终于从碎石堆里把他扒了出来,而他的脸上却留下了几道永久的疤痕,三根肋骨粉碎性裂断,并且腰椎骨压缩性骨折。几个月后,他出院了,却只能依靠双拐才能行动,他不能再同战友们下坑道了,便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后勤部长”,拄着双拐东奔西走,为井下的战士衣食住行奔忙。

在这个战斗的集体里,没有官兵等级,没有首长特权。从团长、政委到普通战士,大家同睡一个坑,同吃一锅饭,共同为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团党委的领导同志坚持做到;危险时我们在,危险情况我们上,危险工作我们干, 处处走在全团前列。坚持跟班作业,要战士干的工作我们先动手,让战士上的地方我们先上,让战士经受的考验我们先经受。

政委林雪亮患有严重的痔疮,医生多次劝他住院治疗,他总是说:这点小毛病也要不了命,以后再说吧。一年 365 天的时间,他下井能达 310 天。

田洪河,已是年近花甲的人了。如雪的两鬓,深深的皱纹,清癯的身躯, 一看模样就知道身子骨儿不强壮。的确,他是远近闻名的老病号、高血压、心脏病、肾炎集于一身,兜儿里随时都得装着药。老伴也被他逼得成了水平满高的家庭保健医生。作为团里资历最深的高级工程师,他几乎天天下井, 现场指导施工。老伴心疼地劝他:“你都那么大把年纪了,想把老骨头埋在

井里呀!”他理解老伴的心情,可他离不开他的工程,他的战友呀!他安尉地拍拍老伴儿的肩头:“我会小心的。”后来的日子里,他仍旧没日没夜地泡在施工现场。

官兵们承担的工程,是全矿设备最陈旧、运输线路最长、卷扬提升矿石最困难,塌方冒顶最频繁的区段。他们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高速优质地完成任务。设备陈旧,他们就自力更生地进行技术改造;矿上资金紧张,他们就从团里的“家底费”中垫支几十万元,先后三次改造运输线,铺设更换了 1000 多米的轨道,开通迂回线路,增大运输量,针对井下岩石破碎容易塌方,掘进常常受阻的情况,全体官兵群策群力进行技术攻关,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了“密布孔、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缓放压、勤维护”的 18 实施工法, 收到显著效果。

两年后,工程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圆满竣工了。在团的工作记录册中留有这样一些数字:共完成井巷掘进 1741.94 米,采运矿碴石 32405 立方米,为

国家创产值 1710 多万元⋯⋯

英雄的部队用辛勤的汗水为金川多出镍,出好镍做出了贡献,金川人民感谢你们,镍都记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