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斗风浪的人民“保护神”
解放军某部是一个护卫艇大队,长年驻泊在长江口的横沙港,担负着战备执勤、巡逻警戒、护渔护航等任务。经部队官兵抢救的中外海员和群众不计其数,群众赞扬他们是“风浪里的雷锋”。
1979 年阴历大年 30 下午,从崇明开往吴淞口的“沪崇”十号客轮,被大雾紧锁在吴凇口外,欲进不能,欲退不得,被迫抛了锚。正月初一中午, 雾越来越大,而这艘短途客轮上无粮食无床铺,被困在客轮上的 400 多名旅客被这意外的事故弄得毫无办法。他们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饭、睡觉,处在饥饿、疲劳和焦虑之中。群众的生命到了危在旦夕的地步。某艇官兵心系群众,冒着漫天大雾,及时地把蛋糕、面包等食品送到旅客手里,并自告奋勇为客轮导航。当时,大雾弥江,二、三十米外什么东西也看不清楚,加上锚泊在吴凇口的大小船只很多,这对导航的安全威胁很大。但是解放军官兵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加上正值春节,旅客都盼着早日和亲人团聚。于是, 他们当机立断,毅然在浓雾中为客轮导航。在艇长孙廷联的沉着指挥下,导航艇机动灵活地引着客轮冲破层层雾障,最后终于下午 5 点安全靠上了吴淞码头。旅客们分外感激官兵,流下了激动的泪花。
官兵们每天都在海面上巡逻,经常遇到狂风大浪,生命安全时时受到威胁,但在他们的心中始终装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心甘情愿承担着抢险救生的义务。
1979 年 10 月 19 日下午,连云港渔业公司海轮大队“513”号船上的副轮机长孙传富,被风浪刮倒的桅杆打得脾脏破裂,生命垂危。某艇冒着 8、9 级大风赶往现场。这时甲板上海水过膝,狂风恶浪把舰艇打得剧烈摇晃,有的同志连血丝都吐出来了,但官兵们全然不顾,一心想着尽早把伤员送到医院抢救。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船艇随时都有被打翻的危险。干部战士真正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心协力,经过 22 个小时的搏斗, 终于将伤员送到上海,使其得到了及时治疗,很快恢复了健康。还有一次, 长兴岛一名建筑工人凡士良,从三层楼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摔断了九根肋骨, 伤势十分危急。当时海面上正刮着 9 级大风,且岛离上海市还有较长距离。在这样一个刻不容缓的情况下,某艇官兵冒着狂风,上岛把伤员及时送到上海治疗。不少在岛上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渔民激动地说:“过去国民党军舰, 在渔民遇险时,他们不救人光抢鱼。只有人民解放军,才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
1969 年 5 月 10 日,从大连开往上海的 12 号客轮,当航行到离上海还有
50 多海里的海面时,孕妇钱玉梅就要分娩了。船上领导得知这个情况后,为预防万一,便立即发出救援信号。某艇官兵接到信号后,顶着风浪,带着医务人员奉命赶到了 12 号客轮,迅速把孕妇接到艇上,安顿在艇长室内。为了保证孕妇安全分娩,艇长和航海班长紧密配合,把艇操纵得又平又稳,机电台采取各种措施,把机舱里传出来的机器声压低到最小程度。40 分钟后,艇长室内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孩子安全出生了。艇上顿时喜气洋洋。有的战士给产妇送来了红糖水,炊事员给产妇送来了鸡蛋汤,友爱和温暖使这位产
妇很受感动。她抱着躺在怀里的孩子,望着为她忙碌的解放军官兵,热泪滚滚。为了铭记这些海军战士,她给孩子取名叫“陈军”,小名叫“小海军”。1980 年 12 月 31 日下午 5 时左右,某艇奉命抢救天津远洋公司“太行山”和青岛远洋公司“金洲海”号两艘货轮上的伤病员陈秀荣、王有国。当他们赶到预告海区时,天已经黑了。为了尽快找到这两艘货轮,指战员们不顾波涌浪翻,不顾饥饿和疲劳,借着微弱的灯光在 50 多条船群中,一条一条地查看。等他们找到这两艘货轮后,又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伤病员接到艇上。返航途中,前主机高压油管突然破裂喷油。如果停机以后排除故障,将延长航行时间,直接耽搁伤病员的治疗。但是若不及时排除故障,舰艇可能会发生事故。艇长曲振佑命令机电班长刘友良要在不停机的条件下排除故障。刘友良带着两个机电兵,顶着很大的油压,熟练地包扎油管,及时排除了故障。全艇指战员经过八小时的战斗,终于把伤员送到了上海。
1984 年 2 月 16 日晚上,上海海洋渔业公司 545 号渔轮上的渔民吴永兴, 头骨被钢丝绳砸裂,伤情严重。某艇冒着倾盆大雨出海抢救。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海上刮着七、八级大风,风雨交加,浪涛汹涌。在这茫茫黑夜,为了及时抢救受伤群众,全艇指战员密切配合,了望哨不顾个人安危,不顾海水雨水浸骨寒冷,把身子扑在艇首甲板上,全神贯注地了望海面,保证航行安全。有的战士在剧烈摇晃的艇上呕吐
起来,浑身不舒服,但他们硬是咬紧牙关挺过来了。经过 6 个多小时的艰难航行,他们终于战胜了狂风恶浪,及时把伤员接回上海抢救。
海军官兵不仅仅为人民服务,奋不顾身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且具有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全力以赴地抢救遇险的外国商船和船员。
1981 年 1 月 19 日,停泊在东海海面上的印度商船“恰地大斯”号上,
21 岁的莫汉突然发病,情况紧急,商船向我有关方面发出了呼救信号。正在海上锚泊的某艇指战员,接到上级的命令后,不顾海上两天两夜巡逻的疲劳, 驾驶战艇向通报的方位疾驶而去。当时海上刮着七级风,气温在零下 4 度, 海浪打在干部战士的大衣上即刻成冰。中队政委陈振华和艇长林金连,不管风吹浪打,站在驾驶台上坚持指挥,双腿冻得麻木了,仍寸步不离岗位。共产党员、操舵班长阮立海的棉大衣上结满了冰花,里面的海魂衫被汗水湿透了。别人要替换他,他怎么也不肯,连续操舵七个多小时。指战员们是在用钢铁般的意志与风浪搏斗,与命运抗争。当人们抬着病人从舷梯走下来时, 突然一排巨浪打来,一条缆绳断了,战艇狂奔乱跳起来。在艇、船即将发生碰撞、从舷梯下来的人就要摔倒的紧急关头,枪炮兵杨传杰和杨健峰冲上前去,用碰垫把艇船垫住,排除了险情,使人艇安然无恙。就这样,终于把这位重病的印度水手及时送到上海海员医院治疗。出院那天,莫汉激动地说: “我将永远记住中国人民海军对我的抢救,记住中国人民对印度人民的深情厚谊。”
1981 年 2 月 23 日深夜,香港益丰船务企业有限公司的“爱琴海”号商船,从墨西哥运棉花到上海,在长江口海面抛锚不久,船上的副水手长张松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已经进入梦乡的某艇指战员,接到上级的抢救命令后立即出航。这时海面风力最大时达十级,超过了该艇的抗风力。一个接一个的浪头足有四米高,飞过驾驶台,扑向后甲板。在这危急时刻,官兵们临危不惧,顽强战斗。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苦航行,终于找到了“爱琴海”号。但是,由于风急浪高,艇船无法紧靠。在这种情况下,“爱琴海”号的船员
提出了一个万不得已的方案——把病人往下扔,由艇上想办法接住。但是, 指战员心想,病人已经够痛苦了,怎么能让他再受这个折磨呢!艇长夏桂山和水兵们急中生智,决定让“爱琴海”号的船员,撇下一根牢固的缆绳,一头固定在商船上,一头由艇上的水兵拉着,然后把病人系在缆绳上,像高空滑车一样把病人放到艇上,结果非常成功。第二天早晨 4 时 30 分,该艇载着这位生命垂危的香港海员,回到了吴淞码头。经上海海员医院抢救,张松脱离了危险。香港益丰船条企业有限公司看到了《人民日报》2 月 27 日有关这次抢救的简要报道后,立即致电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上海公司。电文说:“当我公司在报上看到中国海军舰艇官兵抢救香港海员的新闻报道,知悉上述情况时,我们对中国人民海军官兵不畏大风大浪英勇救人事迹甚为感动,立即致电赞赏和致意。”经治疗康复了的张松更是感动万分。这位年逾花甲、饱经风霜的香港海员感慨地说:“我在海上漂泊 30 多年,几乎跑遍全世界,亲眼看到过许多同行因病死于异国。我这次得了重病,要不是在祖国,早就尸沉大海了。”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激,写下了“感激人民海军”六个字。
海军官兵深知,抢救外籍海员关系到军队的形象,国家的声誉。这项工作做好了,影响更大。1981 年 2 月 16 日晚,巴拿马“新熊猫”号商船上新加坡海员简开沅的妻子流产后大出血,情况紧急。某艇为抢救她,置生死于度外,连续冲过三个暴雨区,同八级风浪搏斗了 10 个小时。将她接到艇上后, 立即送往上海医治。简开沅赞叹地说:“十分感谢中国人民海军抢救了我妻子的生命。”有一次,希腊商船“索尼达”号上 46 岁的管事苏法夷斯胸部被刀刺伤。某艇冒着零下八度的低温和七级的风浪前去抢救。返航中,干部战士腾出最好的床铺给他睡,热情地为他垫枕头、盖被子。这位来自遥远异国的苏法夷斯,看到这些素不相识的中国人民海军官兵,为抢救他同严寒与风浪奋战了 13 个小时,并对他如此体贴入微地进行照料,感动得连连伸出拇指对翻译说:“中国人民海军真好。”
护卫艇大队的官兵之所以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抢险救生,这跟部队的政治教育、跟官兵严格要求自己、牢记我军宗旨是分不开的。每年新兵入伍, 部队都要组织他们参观大队陈列室,使新战士一入伍就从一件件事迹、一面面锦旗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扬我军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每逢刮风下雨,天气不好时,干部战士都自然而然地想到抢险救生工作,不论上级有无通知,人员都不离码头。为了执行抢险任务,干部战士曾多次退出电影场、放下刚端起的饭碗、从酣睡中跃身而起,他们就像执行打仗任务一样对待抢险救生。
1982 年春节,三中队副中队长徐金池的爱人临时来队探亲,小孩又发高烧,但接到抢险命令后,他顾不得照料妻儿,连夜率艇出海。1979 年 12 月19 日傍晚,已经宣布转业并已离艇的原艇长叶舒义,听到抢救任务后,主动
要求随艇出海。1983 年 3 月 4 日下午,某艇雷达兵孙兵尚患肝炎病刚好转出院,就碰上抢救任务,领导劝他不要去,他坚决不肯。在大风大浪中坚持操纵雷达 10 多个小时,回来后转氨酶一下又上升到三、四百,但他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累。
官兵们对待遇难群众和伤病员就像亲人一样照顾。有的重病员被救后躺在担架上,因艇小梯口窄,无法抬进舱室内,水兵们就主动排成人墙,为伤病员遮风挡浪,碰上风雪天,宁可自己挨冻,也要脱下大衣盖在伤病员身上。
许多干部战士常常不顾在风浪中昼夜航行带来的极度疲劳,不顾自己的晕船呕吐,彻夜不眠守护着伤病员,为他们倒水、做饭,忙个不停。许多被救的群众,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
1982 年 2 月 26 日深夜,某艇信号兵王国介看到刚刚被救上岸的大连海洋渔业公司“702”渔轮上的青年渔民高发安病痛难忍,便不顾海上执勤带来的极度困倦,连搀带背把高发安送到卫生所,接着又随车送到海军 411 医院, 直到帮助病人挂完号、验完血和大小便、住进病房才安下心来。医务人员看他这样热心,都以为他是病人的亲人。当知道真情后,都赞扬小王是活雷锋。高发安更是激动万分,哽咽得说不出话来,眼里闪出了激动的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