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标黄河口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到 1984 年为止,她才刚满 25 岁;这又是一支功勋卓著的部队,25 年的历史中充满了南征北战、纵横驰骋的辉煌,在她并不厚实的史册里,记载了一个又一个饱浸艰辛血汗的令人自豪的数字。25 年来,她一经诞生就踏上了漫漫征程。祖国的万里海防线是她经年累月撒洒汗水的战场。她就在这没有血雨腥风,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纷飞炮火的战场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血汗,乃至生命,她圆满完成了冀津海岸带资源的调查, 征服了苏北大沙滩,填补了这一地区在海图上的空白。她共测绘海图 560 多

幅,测地形岸线 4000 多公里,测海里程长达 80 多万公里。在祖国漫长的海岸线上,为了便于后人勘察寻找,凡是她测量过的地带,每隔一段距离就埋没一块方形柱石,上面嵌着洁白闪光的测徽。这小小的坚实的柱石难道不就是海测兵的记功碑,不就是他们英雄性格的象征吗?

1983 年,国务院作出了调查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指示,并列为国家一项重点科研、开发项目,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入海口,这里既有宝贵的地下油气, 又有丰富的水利、滩涂、生物水产资源,还有发展水运交通的巨大潜力,可以说是一块实实在在的宝地。然而,要对它进行调查开发,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就是这一带在海图上还是一片空白。如果不扫除这个障碍,很多调查项目就无法进行,而开发建设就更会化为泡影。

出席黄河三角洲调查研究会议的专家学者们都把解决该地区海测问题列在重多问题之首,一致认为必须请一支过硬的海测队完成这一意义重大的任务。经过衡量研究,会议决定请北海舰队海测船大队来承担这一任务。

消息传到海测官兵们耳中,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大家清楚这将是一

项不轻的任务,凝聚着祖国人民的期望,而且难度不小。然而,再难也吓不倒这些头顶国徽的英雄海测兵,他们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为祖国海疆的建设充当先行军。

大队长于海清、测绘处长李浩然和工程师郁志超碰头讨论后,欣然领命。他们三人可是资高历深的老海测了,从 50 年代起,他们就将年轻的身躯投入了祖国的海测事业。凭借满腔的热情,他们转战南北,艰辛地走过青春岁月。1958 年全国沿海普查时,他们就参加了黄河口海域的测量。当时由于技术、器材落后,只测绘了零米线以下海区,对零米线以上滩涂,却只能“望滩兴叹”,如今,20 多年过去了,他们三个都已年近半百,多年的辗转征战,使他们的外表显得比实际年龄还苍老些,然而他们的心却依如往昔般热情好胜,他们一直对黄河口海域这片海测的空白耿耿于怀。如今,他们终于有机会填补征服这片空白了,他们心中的激动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1983 年 11 月底,于清海率领 40 多名技术骨干,顶风冒雪,奔赴新的战

线。在八百多公里的盐碱滩上进行了 40 多天的实地勘察,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们经过多次研究,大胆地提出一个利用大船、小艇、橡皮舟分段测量的方案。

准备工作就绪。1984 年 3 月下旬,1000 多名海测战士浩浩荡荡开进黄河三角洲,在跨越两省一市十县的 60 多个作业点摆开了战场。

黄河三角洲是一块泥沙於积的新生地,纵深几十公里的滩涂,涨潮一片水,退潮处处泥,方圆几十里荒无人烟。驻地距离作业点远,官兵们每天凌晨 3 点多钟就得起床上路。先是乘车跑二、三个小时,到了距作业点 40 多里

的地方就是烂泥滩了,车根本无法开进,大家就跳下车,身背 40 多斤重的仪器、物品,光着脚在烂泥里艰难行走。为了抢时间,在选点、立标、测量的整个过程中,官兵们都是奋力奔跑着进行的,粗略地估算一下,每一天的徒步行程都不下百里。

阳春 3 月,乍暖还寒。刚刚解冻的河水冰冷刺骨。官兵们的衣服被冷水浸透,风一吹浑身发麻,嘴唇乌紫。酷暑盛夏,偌大的盐碱地完完全全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泥沙被晒得能烤熟鸡蛋,官兵们赤膊上阵,脸上、背上被晒掉一层层的皮,汗水、泥水使他们成了京剧中的大花脸,稍稍闲暇时,大家看着一个个泥猴似的脏样儿,不由哈哈大笑。

为了记录准确详实的水位情况,海测队在一个远离陆地、仅有零点四平方公里的荒岛上建立了一个验潮站,共有 4 个成员,站长是技术员许本芝。他是位刚分到海测船大队不久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一幅斯文瘦弱的模样。干起活来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他带领 3 名属下在这从来没有过人烟的地方埋锅造饭安营扎寨,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为了掌握准确数据,他们日夜不离地查看水尺,探寻潮汐规律。由于远离驻地,生活供应十分不便,蔬菜、淡水都成问题,他们就在沙丘上挖了一个渗水坑,用混浊的泥水做饭,而下饭的菜只有咸鱼和咸菜。体内溃乏“维生素”,他们的嘴里好多处溃疡,身上长满红斑,但他们不言一声苦,依旧昼夜守在水尺旁,提供了 2500 多个准确的水位数据。

时间,对海测兵来说就是数据,就是海图,而它一旦变为经济开发的依据,就是造福人民的物质财富。这个概念,深深地刻在海测战士的脑际。他们在每个工作环节抢时间,争高速,让黄河三角洲这颗明珠早放异彩。

在黄河口以东作业的测量二中队,为赶在黄河汛期前拿下 600 多公里长

的断面线,他们在几千平方公里的烂泥滩上昼夜奋战,遇到泥滩、浅滩,就抬着小舟前进。傍晚退潮时,他们就把橡皮舟拴在附近渔船上稍稍打个盹。等潮水一涨,又继续登舟战斗。在每天工作 20 小时以上的高强度突击作业后,他们终于抢在汛淇期之前完成了任务。

在担负水深测量任务的登陆艇上,测量分队的 11 名干部战士挤在一个不

到 10 平方米、密不透风的舱室里工作。为了抢时间,他们每次出海作业,都是直到把任务完成才返航,从而省去了每日往返驻地的路途时间。然而这样的辛苦是很大的。吃不好、睡不好,有时发生意外情况,任务不能按预定时间完成,他们就会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食物吃完了、淡水用尽了,就只能勒紧裤腰带撑到任务完成为止。

要建设胜利油田大型码头了。测绘四幅建港图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而且时间要求很紧迫,眼下又赶上每个测量分队的任务都十分吃紧,这个任务怎么分配呢?正当大队领导们皱紧眉头的时候,水深分队长黄培福同艇长胡鸣主动请缨了。他们向领导保证一定按时拿下这个任务。当时他们分队正担负着一项挺紧挺重的任务,他们有能力承担这又一项更紧更重的任务吗?

“能!”全分队同志异口同声!

五天五夜,他们几乎没合一眼,24 小时连轴转的结果是提前完成了当前任务,随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的任务中。

那几天,海上连续刮着六、七级大风,超过登陆艇的抗风能力。海测兵们被摇晃颠簸得狂吐不止,然而他们一直坚守在工作舱里,坚守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当四艘登陆艇带着 3600 公里水深线的资料胜利返港后,干部战士的体重普遍下降了十几斤。

8 月中旬,海测大队终于提前三个多月完成了黄河三角洲的全部测量任务。在滔滔的河水涌动中,他们又启锚了,踏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