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春光

当你坐船从浙江椒江市起航,朝向台州湾东驶 29 海里,就会看到一座绿树掩映,炊烟袅袅的小岛。这就是解放前曾被国民党反动派洗劫一空的英雄岛——大陈岛。当年的炮火、血河,当年的英勇、悲壮,都写在了大陈岛的记忆中,如今的大陈岛却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模样,她是那样生机勃勃、宁静详和,起伏的山峦上一棵棵松柏、苦楝、木麻黄郁郁葱葱;碧波万倾的海面上一队队渔船驾着海风竟流远航,新屋高楼,层层叠叠;装在屋顶的圆形太阳能集热器,熠熠闪光;风力发电机的叶轮,转动不息,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大陈岛变了,翻天覆地地变了,令人欣慰地变了。而这可喜的变化是谁创造的呢?亲身经历了整个变化过程的大陈岛人异口同声地说: “多亏了岛上的解放军呀!”

是的,多亏了解放军,人民的子弟兵!

1984 年 4 月中旬,在下嘴头村发生了一件风靡全岛的事儿。这事说大也不大,说小也实在不小。反正是轰动一时。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几十年来一直威严矗立在村酉头杨府庙里的十一尊佛像一夜间跑得没了踪影,这可真是件怪事儿。要知道这座杨府庙,这十一尊泥塑佛像对于全村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呀!破“四旧” 的时候,杨府庙曾被捣了个稀巴烂,那些饱食人们香火的佛像们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而后,不知那一天,在下嘴头村的西头的废墟上又重新挺立起了一座更辉煌的杨府庙。那 11 座曾被扼杀的泥胎又重新享用起了人们的朝拜,而且较之以前更加规模宏大。村民们,以及岛上其他村的渔民们越来越虔诚地护卫庙里的“神仙”。

尽管全国各地都已掀起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潮,大陈岛却依旧沉在他们自己的天地里,对外面精彩变幻的世界无知无识。继续闭塞,继续落后,继续产生着新的文盲,继续接受迷信的愚弄。面对这种状况,驻岛部队的干部战士心急如焚。上上下下达成共识,必须努力帮助大陈岛向落后和愚昧告别。

这可是项浩大的工程。多年的陈规陋习,愚昧落后,要想铲除,怎么可能是易事。

再难也得上!部队官兵下定了决心。

100 多名穿军装的文化教员产生了,6 所文化夜校成立了,61 个扫盲小组组织起来了。官兵们像执行歼敌任务一样,认真努力地向统治着大陈岛的愚昧开火了。他们走村串户,动员人们参加文化学习,向人们宣传掌握知识的重要意义,把科学文化的养份一点点灌输到人们久以干涸的头脑里。渐渐的,开了心窍的人越来越多,相信科学的人越来越多,由“睁眼瞎”到识文断字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再不像从前那样茫然,人们的心境也变得开阔了。然而,在这新生的充满生机的绿色下,仍存在陈渣,仍有一些人,主要是老年人依旧笃信着迷信,杨府庙中仍不断有缭绕的香烟和常明的神烛。比方说孔招栋老汉吧,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根本不理会驻岛官兵的宣传教育,仍信他的神,烧他的香,虔诚地守护着几十年的愚昧。直到有一次,他才真正明白菩萨靠不住。那一次,他患肚子痛,无论怎样烧香求佛都无济于事,而且越来越疼得死去活来,甚至昏死过去。后来,儿女们把他送到了医院,几片药服下,疼痛不见了。这次同阎王爷打交道的经历对孔老汉教育很大,他所在的扫盲小组的李连长不失时机地对这位挺顽固的老人作了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孔老汉终于决定同他信奉了一辈子的菩萨、佛爷们永远再见了。他还在李连长的支持鼓励下,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服另外几位同他一样迷信的老头、老太太们。终于,这几位当年曾为杨府庙的二度出现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人们决定亲手搬掉那十一座佛像。再不迷信了。于是就出现了那件传遍全岛的事儿。那件事后,又相继发生了几起类似事件,大陈岛上的泥菩萨们都被赶走了,在全岛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原来的庙宇都被修葺一新, 变成了图书室、文化站。大陈岛开始走向文明了。

建设文明岛,必须打开致富大门。部队领导了解到,岛上很多人被“割资本主义尾巴”“割”怕了。对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了解,不敢放开手发展经济,走致富之路。看来,宣传党的有关政策,让中央的精神深入人心是当务之急。于是官兵们就积极动手,制作了黑板报,宣传窗,横幅标语,并利用岛上的有线广播,以最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树立村民们以正当手段勤劳致富的信心。

灯盏村的颜定生是海涂养殖蛏子的行家,可是当大队党支部请他出来搞海涂养殖承包的时候,他却说什么也不出山。他自有他的理由:当年被作为“冒尖户”批斗挨整的情景还历历在日,万一政策再变了呢?他实在不敢再当这个出头鸟。部队长张志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亲自找到他,像朋友一样同他唠家常:“你是闻名远近的行家里手,大伙都瞅着你,你为啥不干呢?”

“找是被整怕了呀⋯⋯”颜定生无耐地摇着已是花白的头。 “中央文件上讲得清清楚楚,不会改变了,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不会

错,你好好干吧,有难处找我们⋯⋯”老张的话真挚诚恳,饱含期望。颜定生终于有了主心骨:“好,我干,好好干!”

如今,颜定生已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养殖场场长,他带了致富的好头儿。致富靠勤劳,更靠科学技术。为了帮助渔民们增强致富本领,部队抽出

技术骨干,协助地方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掌握一技之长的致富能手。在渔民们遇到技术难题的时候,官兵们都全力相帮。如今,岛上的专业户有从事海上捕捞的,有经营海涂养殖的,有搞果树种植的,有搞家禽饲养的,出现了许许多多“冒富户”。

干部战士们将大陈岛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深情地热爱着。为了大陈岛的腾飞,他们不畏艰苦,勇创新业。

大陈岛最东边有一座山川叫屏风山。光秃秃的,不生一棵树。在全国植树造林的高潮中,岛上渔民也曾试着在山上种过树,但由于山势陡峭,疏于培育,最后还是一棵都没有留下。在这座山单独执勤的四位战士不愿看着这个朝夕相处的所在永远这样光秃丑陋,就自发从三里多路外的甲午岩,依靠肩抬人扛,将一万一千多棵树苗运到了山上,一个个挖坑,一棵棵种下。刚栽的树苗需要浇水,而且必须是淡水。淡水池在山脚下,提一桶水上山至少得十来分钟的时间。四位战士就轮流着一桶水一桶水地提上陡峭的山峦,浇灌那一颗颗同他们一样年轻的小树。一天天,小树在他们的精心护理下一株株成活了,撑起了一片片绿荫,把秃了多年的屏风山打扮得美丽异常。一年年,全岛军民坚持植树造林,大陈岛常年被浓浓的绿色环抱。

大陈岛过去是“山高坡陡羊肠道,世代渔家累断腰”。指战员们就年复一年地开山取石,修路铺道。如今总长约 64 公里的环岛公路,经悬崖、过峭壁,通到码头,伸到渔村。岛上过去淡水贵如油,这些年来,干部战士挖水井、修水库,全岛淡水蓄水量已达 25 万立方米,不仅岛上居民用水不成问题, 来避风的渔民用水也绰绰有余。渔民们富了争买电视机,可是海上收不到, 部队自筹资金 6 万元,在岛上建造了一座电视差转台。现在渔民收看电视台的节目再不成问题了。

目睹大陈岛整个变化过程的人们常常会感慨地说:“大陈岛有今天,解放军立了大功!”

是的,大陈岛感谢你们——人民的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