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您一周工作几天?
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1995 年 5 月 1 日是个不应当忘记的日子。从这天
起,我国开始实行 5 天工作制,由此也诞生了一个人人听着都舒心的词:“双休日”。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都已感受到了。
人的生活直接表现为对时间的消耗。而时间对一切人都是个常数:每周 7 天,每天 24 小时。这些时间可以分成 4 大块:工作时间、家务劳动时间、生活必需时间(睡眠、用餐、洗浴等)和闲暇时间。花在这块上的时间多了, 花在那块上的时间就少。据统计,实行“双休日”以后,北京人每天的生活
必需时间由 10 年前的 9 小时 46 分增加到了 10 小时 36 分,多出了 50 分钟,
闲暇时间由过去的 3 小时 59 分增加到了 5 小时 3 分,多出了 1 小时 4 分。与
此相对照的是,每天工作的时间和家务劳动的时间分别减少了 1 小时 17 分和
37 分。
历史地看,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一大问题,就是工作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长,而生活必需时间和闲暇时间短。半个世纪前的旧中国,劳动者一天干十几个小时还是常事,再加上家务劳动时间,结果就是生活必需时间被减少到了最低限度,闲暇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了。
于是,人们改善自身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缩短工作时间。1866 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首先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当时每周工作六天,总计 48 小时。100 多年后的今天,很多国家的工时已降至 40 小时以下,最短只有 32 小时。
工时不断缩短的原因,一方面是工人阶级的斗争,另一方面就是科技的进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现在几小时创造的财富比以往几天甚至几个月还要多。拿农业生产来说,100 多年前要一多半人搞粮食,如今有的发达国家只需要 2%的人就可以生产出够全国消费的粮食,还能大量出口。这一来,必要劳动时间就大大缩短了。
随着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工作时间还会继续缩短。有专家推测,借助于正在兴起的多媒体技术,每个人一年劳动的时间可以缩短到1000 小时,而现在多数人要工作 1800 小时以上。我们可以想一想,1000 小
时是个什么概念?它意味着,即使刨除每年 7 周的寒暑假,再刨除法定的节
假日,每周工作也只有 22.2 小时,仍按每天工作 8 小时计算,一周工作还不
到 3 天。如果这样,那么人类的“休息日”将超过“工作日”。到那时,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将产生新的飞跃。
目前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电脑在和人“争饭碗”。据报道,美国自 1991
年以来有 250 万人因产业调整而丢掉了饭碗,其中甚至包括以前很少尝到受冲击滋味的白领阶层。因为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银行、保险、航空等行业的不少工作职位都可以由计算机完成了。
这其实并不是新问题。早在工业化初期,就曾出现过与人争饭碗的机器被愤怒的工人捣毁的事件,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匹斯堡的几十万熟练工人还因为机器人的使用而丢掉了饭碗。但从长远看,机器与人争饭碗非但不是坏事,还是推动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大好事。因为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拓展生产领域、增加社会财富的品种和数量,还能促使劳动者加快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步伐。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项新技术在挤掉一部分人饭碗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尽快地、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并对社会成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使人们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来看,一部分“饭碗”被电脑抢走,不正意味着人类的劳动又有一部分可以由机器“代劳”,从而进一步延长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吗?
1 个半世纪前,马克思曾经预言,在将来的社会中,人们“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今天,从电脑网络技术和其他高科技的发展中,我们似乎已经看到这一预言得以实现的一抹曙光了。当然,自由支配时间的延长绝对不等于鼓励人们游手好闲,它将被人们用于自身的充实和提高,用于更富挑战性和创造性的生
活。并且,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归根结底只能由我们的艰苦劳动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