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新教材 新教室 新大学

声像并茂的教材,身临其境的教室

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的教学方式难免让孩子们感到枯燥。“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干中学”——曾是老师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电脑与网络向教育领域的渗透,正在把这个理想变为现实。

变革首先从电脑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开始。假如学生理解几何概念有困难,多媒体三维的动态画面和图形就会出现在电子黑板上。对化学公式的理解有难度,教学系统还可以模拟化学反应过程,从点燃一种液体,到这种液体发生变化,枯燥的公式通过生动的试验被解释出来。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也帮了老师的忙。以往老师上课除了说就是写, 没有别的手段。现在可以通过电脑和大屏幕来演示有关学习背景。如在地理课中学习非洲的粮食问题,可以在电脑网络上或光盘上调出相关数据和画面

——干枯的非洲田园,成群结队的难民。几分钟的情景画面胜过老师讲解数十分钟。

一本《网络为王》的小册子介绍了纽约一所叫达顿的上层私立学校采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情景。六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历史课,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对文物的分析,写一篇描述古亚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论文。于是, 孩子们被带到亚述文明(今中东一带)的遗址前,开始“挖”文物。在大片大片遗址面前,这些 11 岁的孩子好像变成了探险者,在不断的挖掘和发现中,他们嘴里念叨着“地层”、“就地发现”这些词儿,俨然专家一般。

其实,即使达顿学校再有钱,也不可能把孩子们带到中东去上一堂历史课,况且,珍贵的文物也不是谁都可以去挖的。学生们实际面对的是虚拟仿真的考古环境,这个环境很逼真,甚至挖掘时都能听到扬土的声音。

这是一种参与式教学,学生们“边干边学”。达顿的老师说,对考古的结果可以有多种解释,正确的答案并非只有一个。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可以从电脑的联机“图书馆”上寻找资料,可以动用本校的图书馆,甚至到附近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亚述文物收藏中发现线索。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效地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这个学校十年级的英语老师杰奎琳·戴托洛讲授莎士比亚的名剧《麦克白斯》已有 15 年了,她曾对把电脑引进文学课感到不理解,但现在她惊喜地看到,现代化的工具可以使学生深入发掘古老作品的意义。她发现自己的角色变了,不再完全是一位讲授者,而更像一位导师和资料员在帮助这些 16 岁的孩子修正问题并寻求答案。孩子们的成长令她吃惊:“你简直想像不到十年级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