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机到网络,拧开信息的水龙头

把计算机连成网络,好处之一是资源共享。打个比方说,我国水源分布很不平衡,南方丰盈,北方短缺。如果把全国的水系联成网络,黄河流域的人就可以喝到长江水了。

好处之二是资源取用方便。你只要坐在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前,就可以方便地查阅和调用整个网络里所有的信息。这有点像自来水的问世——没有自来水时,人们需要到井边河边一桶一桶地取水;而有了自来水,坐在家里打开水龙头水就哗哗地来了。

以查阅图书资料为例,在没有网络的时候,你需到图书馆的书架上一本一本地找。这个图书馆没有,还得跑另一个图书馆。有了网络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你只需坐在电脑前就可以潇洒地“登陆”这些图书馆,当地的图书馆查阅不到,鼠标一点就去了北京图书馆,甚至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到资料, 既可以“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也可以直接打印出来。整个过程只是举手之劳。这便是“拧开信息的水龙头”的魅力。

1997 年 4 月,《文汇报》刊出的一组“克隆羊”和哺乳动物无性繁殖技术的文章得到了读者的好评。该报记者谈及“采访”过程时说,多亏计算机网络帮了忙。为了迅速获得“克隆”技术的背景材料,他们登上因特网,进入时代华纳传媒集团设在因特网上的宣传主页,按动鼠标,CNN 关于这一震动世界的消息的报道便一篇篇显示在屏幕上。随后,他们又根据这些文章提示的地址,轻点鼠标抵达位于苏格兰爱丁堡的罗斯林研究所,“多利”绵羊的资料全在这里。在“打道回府”时,又在网上发现了美国人把猴子也“克隆”出来的消息,于是顺藤摸瓜,又在因特网上挖到了不少“金矿”。几小时下来,就复制下三十多篇珍贵的资料和图片,为这组报道奠定了基础。

“网络”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电话线或光缆做媒介, 再加上交换机、集线器和调制解调器(Modem)这些通信设备把一台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就形成网络。

也许你只有一台功能简单的个人电脑,硬盘容量小,装不下复杂的数据库或工具软件。这不要紧。你只要加盟计算机网络,就可以调用其他电脑上的信息,与其他电脑相互通话,共享信息资源,甚至可以与远在异地他乡的同事开展接力赛式的科技开发。IBM 公司最近在美国的西雅图与我国清华大学联合执行一项 Java 开发计划。双方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叫 Notes(群件)的网络软件,为所研究的 Java 元件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网上开发环境。中方人员工作 12 小时,在睡觉之前通过电子邮件将密码传至西雅图,美方人员接到电

子邮件正是白天,工作 12 小时之后再将密码传回中国北京。这样一来一回,

正好形成一天 24 小时的工作状态。

人们说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促成信息爆炸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信息的交流促进了思想的交流, 加快了知识的更新,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