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上的文化之争
因特网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进步,一直伴随着各国、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因特网在促进这种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对非英语国家在网上的“文化渗透”。
因特网发源于美国,这使网上的许多信息都来自于美国。打开电脑,“登陆上网”,满眼都是洋文,满眼都是美国的东西。人们抱怨,“在因特网上时时感到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味道”。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因特网上的英语内容约占 90%,法语为 5%,处于第三位是西班牙语,只有 2%。法国总统希拉克不无忧虑地说,因特网这个本来是全人类共有的财产,现在却变成了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天下了。法国司法部长雅克·图邦认为:以英语占主导
地位的因特网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
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并不是现在才有,只不过现在由于因特网的原因, 文化冲突问题一下子被如此多的人遇到,引起了如此多的人的重视。我国一位学者撰文说,假如大部分人都不得不借助于非母语去思考问题,人类将会损失多少先辈留下的丰富遗产。在这个意义上,“因特互联网这只巨大的蜘蛛,已在逼迫所有非英语世界的人们都去重温都德的《最后一课》了”。他认为,这决不是在提倡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为了更平等、自由的文化交流, 为了创造一种更合理的“世界文明”。
我国计算机界的企业和专家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近两年加快了网上中文信息的开发。目前国内因特网服务商为用户提供的网络界面已全部中文化了,网上的中文信息也逐渐多了起来。以“瀛海威时空”为代表的一批网络服务厂商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的百姓网”的口号。这个口号的实质是把中国老百姓关心的信息发到网上去,把具有 5000 年光辉灿烂文明史的中国文
化发到网上去。“瀛海威时空”为此在 1997 年 5 月推出了一组大型信息精品
节目——《网上中国》。整套节目有 3 个脉络:“共和国之根”、“民族之根”、“自然之根”。
就在网上的文化之争硝烟四起的时候,今年 4 月 18 日,从电子部、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召开的一次中文网络语言研讨会上又传来好消息——网上的语言障碍有望消除,13 种语言将在 1998 年达到自动互译。
实现这项语言互译的工程叫 UNL(全称是多语种通信环境工程),由联合国大会组织实施。其核心是设计一种中间语言——UNL 语言,为每一语种开发一套称之为“转换器”和“逆转换器”的软件,一种语言经转换器变为UNL 语言,再经逆转换器把 UNL 变为另一种语言,从而实现语言自动互译。1996 年下半年启动的这项工程,总目标是用 10 年时间建立一个可供世界各
国克服语言障碍的多语种通信转换环境。首期工程是在 3 年内为 13 种使用人数超过 1 亿以上的大语种建成语言互译环境。汉语是 UNL 的第一批受惠语种。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积极参加了这项工程的开发,原电子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中心被选定作为中国研究开发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