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因特网: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

现在人们谈电脑和网络,总伴随着一个时髦的词儿——信息高速公路。有人干脆把因特网与信息高速公路划上等号。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因特网还不是信息高速公路。它主要的特色是交互,而不是高速。而且,随着入网用户的增多,“公路”正越来越拥挤, “堵车”现象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假如你调看的是文字资料,速度尚可忍耐,如果调看图像,那可就麻烦了,很可能半个小时只调出一个额头来。于是原本惬意的信息“冲浪”成了老牛爬坡。

因特网速度慢的原因是它的信息传输是一种“尽力而为”的原则——如果数据在网络的某一个点走不动了,它会千方百计地绕道,实在绕不动了, 就在原地等待。显然,这种服务原则对网络的带宽是没有保证的。因为最早的因特网是美国军事部门为了预防军事指挥系统遭破坏而设计的,它的特点是抗干扰能力特别强,而这种能力是以牺牲网络带宽为代价的。这种适合早期应用的网络服务机制,到了今天网上用户滚雪球式增加,而且多媒体应用也日趋增多的情况下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尤其是多媒体,其应用的特点是声像并茂,对带宽的要求特别高——必须保证实时响应。倘若一帧图像传过去, 下一帧图像跟不上,画面就会乱了套。

因特网的的 IP 技术也存在缺陷。IP 就是网络结点的地址。旧有的 IP 技术容量较小,共有 150 个顶级域。自从 90 年代中期因特网商业化之后,IP

地址被迅速瓜分,有人预计到 2000 年这些地址就会被用光。

弊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开发下一代因特网的任务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美国克林顿政府于 1996 年 11 月签署了开发下一代因特网的计划(Next

Generation Internet),计划于 1997 年开建,用 5 年时间建成。

第二代因特网主要是将连接美国主要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骨干网的速度提高 100 至 1000 倍,并将采用新的 IP 技术(IPV6 版),即使图像这种“占路” 大、容易“堵车”的信息,也能实现实时交互。显然,这个“下一代的 Internet 是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

因特网虽然不是信息高速公路,它却为人们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提供了模式。1993 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发展国家信息高速公路(NII)的倡议时, 并没有明确信息高速公路是什么样的,因为没有模式可以比照。90 年代中期国际因特网商业化之后,人们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就是现在的因特网。美国有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2000 年指导委员会,规划 2000 年的基本观点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从这里(Internet) 开始”。

我国和新加坡、日本、欧洲等国对信息高速公路的规划也是以因特网为雏形的。可以想见,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建立起来时,在网上浏览将不会再有“堵车”的尴尬,而且,道路一宽,跑的“车”会更多,在网上看电影、拨打可视电话等许多现在还无法实现的应用都可以用起来,网络将真正变得无所不能。